一些外部勢力總愛「唱衰」中國空軍,總覺得中國的實力不足。
之前,美國媒體又掀起了一輪新「輿論攻勢」。
他們把矛頭指向中國空軍的戰力,理由居然是俄烏戰爭中俄羅斯蘇式戰機的表現。
他們還搬出日本的F-15J戰機,與中國現役戰機做起了「對比」。
在他們的邏輯中,中國早年進口蘇式戰機改造,因此水平糊俄羅斯相差無幾,除了殲-20這款五代機外,其他戰機都遜於日本F-15J。
俄烏沖突「實戰」提醒日本,除了殲20,中國別的戰機F15J都不怕?
除了殲20都不怕?
2023年,美國軍事媒體【1945】刊發文章,直指俄烏沖突中「側衛系戰機」表現不佳,認為這些昔日強者已顯疲態。
文章進一步提醒日本,稱F-15J戰機在效能上占據壓倒性優勢,甚至斷言:除了中國的殲-20,其余戰機皆不足為懼,東亞天空儼然是F-15J的「獨角戲」。
事實果真如此嗎?
中國的軍事力量崛起並非偶然,而是過去二十余年全面創新、持續投入的結果。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引進蘇聯米格-19、米格-21戰機的生產線,自主研發出殲-6、殲-7,到上世紀90年代引進蘇-27、蘇-30等機型,中國武器裝備的確經歷過從蘇聯汲取經驗的階段。
這段歷史,西方媒體長年渲染不休,以至於許多歐美國家對中國武器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偏見。
這種刻板印象讓部份西方輿論得出一個「邏輯嚴密」的推斷:既然俄羅斯的武器在俄烏戰場表現低迷,那麽作為「仿品」的中國武器自然也好不到哪裏去。
由此,他們進一步得出結論,中國戰機在效能上難以抗衡日本F-15J。
這一結論或許適用於上世紀末的中國軍工,但在本世紀,尤其是近20年,中國的軍工技術已然實作了質的飛躍。
從殲-10到殲-20,從紅旗系列防空系統到東風系列導彈,中國的軍事裝備不僅走出了模仿的窠臼,甚至在多個領域實作了自主創新,遠超俄制裝備。
現代中國戰機,即便外觀與部份俄式機型相似,但核心技術、電子器材、雷達系統等關鍵領域早已脫胎換骨,與俄羅斯武器不可同日而語。
如今的殲-16戰鬥機,是中國空軍新一代的多面手,其設計融合了先進科技與實戰需求。
其核心在於高度綜合化的第四代航空電子系統,使其具備了極為強大的戰場適應能力和作戰效能。
殲-16配備了有源相控陣射控雷達和新型光電雷達,為其賦予了卓越的對空、對地探測能力。
相較於裝備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殲-10C,殲-16因機頭直徑更大,可容納口徑更大、陣元更多的雷達。
這意味著其雷達擁有更高功率、更遠探測距離,以及更強的目標跟蹤能力。
在現代化戰場上,這一技術優勢足以先敵一步,掌控空域局勢。
殲-16搭載了威脅分析與電子對抗裝置,能夠進行自動威脅分析和智能化電子戰操作。
這不僅提升了戰機的自保能力,更增強了復雜電磁環境下的作戰靈活性。
此外,第三代光電瞄準系統賦予殲-16極高的目標辨識與打擊精度。高分辨率成像、自動跟蹤、紅外搜尋、激光指示與測距等功能的融合,使其在遠距離外依然能精準釘選目標,為復雜作戰任務提供了可靠保障。
殲-16配備了先進戰術數據鏈,能夠與殲-20隱身戰機實作保密通訊和協同作戰。
這種技術上的無縫銜接,為多機種協同提供了堅實基礎,形成了「隱身先鋒與重型火力」相輔相成的作戰模式。
殲-16的設計亮點之一,便是其驚人的武器掛載能力。
12個武器外掛點,以及針對多載外掛點的結構強化設計,使其載彈能力顯著提升。
為了配合這一設計,殲-16還采用了強化雙輪主起落架,從而保證了多載情況下的起降效能。
而且殲-16幾乎相容解放軍現有的所有機載打擊武器。
空戰中,其可攜帶新型超遠端空對空導彈,具備遠距離攔射能力。
對地攻擊時,可掛載航空火箭彈、普通航空炸彈,展現強大的對地打擊能力。
海戰中,其多種反艦導彈的掛載能力,讓殲-16具備以空制海的顯著優勢。
在2021年的珠海航展上,殲-16D的首次亮相無疑成為全場焦點。
這款基於殲-16改進而來的電子戰飛機,以全新面貌震撼登場,向外界展示了中國空軍在電子戰領域的戰略布局。
殲-16D專為電子戰任務量身打造,其核心使命是透過電子偵察、幹擾和攻擊,徹底瓦解敵方的空防體系。
無論是壓制敵方雷達,幹擾其電子制導系統,還是破壞無線電通訊器材,殲-16D都能得心應手。
殲-16D配備了四個不同型號的電子戰吊艙,能夠靈活掛載國產反輻射導彈。
面對敵方電磁系統,它既可以「軟殺傷」,透過電子壓制削弱敵方探測和幹擾能力,確保己方戰機免受威脅;也能進行「硬摧毀」,直接對敵方雷達實施精準打擊。
殲-16D的存在,為殲-20等隱身戰機提供了可靠的電子掩護,確保它們能夠安全深入敵後。
殲-16的打擊半徑和任務適應能力在解放軍空軍中名列前茅,堪稱無可替代的「六邊形戰士」。
如今的殲-16,連俄羅斯人都對其強悍效能贊嘆不已。
F-15J就是老弱病殘
【1945】的文章中對日本F-15J戰機的誇贊,看似言之鑿鑿,實則經不起推敲。
誠然,F-15J在冷戰時期是一款極具威脅的機型,但時代發展至今,它早已不復當年榮光。
冷戰期間,日本航空自衛隊的主要目標是蘇聯。
日本列島北部承擔著第一道防線的任務,中部則作為後備增援力量,同時保護日本政治、經濟的核心地帶。
因而,這兩個區域的防空力量極為強大,空中作戰能力也隨之提升。
蘇聯解體後,日本的戰略重心逐漸轉向西部和南部。
這是為了擴充套件日本在東亞地區的軍事影響力。
一旦北韓半島或台灣海峽爆發沖突,美國作為盟友的介入將成為預設前提,而日本則希望透過重新部署軍力,確保其在局勢中的主動性。
盡管日本戰略重心有所轉移,但其整體軍事部署的變革尚未完成。
尤其在面對中國東南沿海及東南亞地區時,日本本土的大部份空軍基地顯得力有不逮。
為此,沖繩地區成為日本航空自衛隊的前沿基地,其中那霸基地則是其核心。
那霸基地不僅是距離釣魚台最近的軍事設施,也是日本空軍力量向南投射的關鍵節點。
基地設施可容納多達150架戰機,目前駐紮著第83航空隊下屬的第204飛行隊。
2009年,第204飛行隊部署了F-15J/DJ戰機,用以替換老舊的F-4戰機。
F-15J的作戰半徑能夠覆蓋釣魚台,成為日本在該區域的核心力量。
無論部署如何調整,F-15J的技術老化已成事實。
上世紀70年代末,日本從美國購入了首批14架F-15戰鬥機,正式開啟了其空軍現代化的「和平之鷹」計劃。
這一計劃自1980年啟動,由三菱重工引進麥道公司的F-15生產線,隨後開始批次制造單座的F-15J戰鬥機和雙座的F-15DJ教練機。
到1982年,這些戰機陸續裝備日本航空自衛隊。
日本版的F-15J/DJ基本保留了美國F-15C/D的早期設計,核心系統幾乎一致。
為了滿足本國需求,日本自行更換了部份電子器材,如J/ALQ-8電子支援系統和XJ/APQ-1雷達預警接收機。
雖然這些改動看似「量身客製」,卻無法掩蓋其基礎平台的年代局限。
美國空軍是F-15系列戰鬥機的首批使用者,其部份機型已服役超過30年,而日本的F-15J也未能擺脫這一「高齡化」困境。
雖然最初計劃讓F-15服役至2025年,但隨著機體老化問題的逐漸顯現,其安全性備受質疑。
2007年11月,一架美國空軍的F-15戰鬥機在訓練中突然解體墜毀,飛行員雖然成功逃生,但事故暴露出嚴重的結構隱患。
美軍隨即宣布部份非關鍵任務暫停飛行。
問題遠比想象中嚴重。
當月5日晚間,停飛範圍進一步擴大,美軍所有676架F-15戰機,包括在阿富汗執行任務的機隊,均被下令停飛。
經過詳盡檢查,美國空軍發現約180架F-15存在縱梁裂縫,這一缺陷可能迫使部份戰機提前退役。
日本航空自衛隊也在事故發生後全面停飛了F-15J/DJ戰機,以排查潛在隱患。
時間進入2011年7月,中日釣魚台爭端再度升溫。
就在這一敏感時刻,日本航空自衛隊第204飛行隊的一架F-15J從那霸基地起飛,執行訓練任務時墜入東海,距離基地約180千米處。
事故導致一名飛行員失蹤,引發廣泛關註。
隨後,日本航空自衛隊再次宣布在全國範圍內暫停所有F-15J的飛行任務,進行全面安全檢查。
對於現代戰鬥機而言,復雜的結構和精密的系統決定了它對可靠性的高度依賴。
任何一起看似偶然的事故,背後都可能預示著整個機型在設計或維護上的系統性問題。
日本航空自衛隊的F-15J戰鬥機,近年來頻繁出現故障,早已將其隱患暴露無遺。
僅在2009年一年間,F-15J就經歷了三起重大事故。
一次是在海上飛行訓練中引擎部件意外脫落。
另一次是在飛行表演中尾翼翼尖突然墜落。
此外,還有一次降落時主起落架發生故障,險些導致機毀人亡。
這類事故絕非孤立。
事實上,隨著機體老化和長期高強度使用,日本手中的F-15J戰機早已陷入「問題頻發、難以修復」的尷尬境地。
當前日本F-15J的完備率僅能維持在30%左右,都算是神仙保佑。
而且與新一代戰機相比,F-15J的設計理念早已過時,機體效能也難以適應現代空戰的需求。
加之近年來頻發的故障,其高昂的維護成本和低完備率讓日本航空自衛隊不堪重負。
盡管透過升級部份器材可以在短期內延緩退役,但面對周邊國家新型戰機的全面壓制,F-15J的戰略地位已無可挽回地走向邊緣化。
單純是自我安慰
F-15J/DJ作為日本航空自衛隊的核心制空力量,長期在東亞局勢中充當急先鋒。
面對鄰國動向的變化,它幾乎是日本爭奪周邊海域制空權的唯一選擇。
然而,這一「王牌戰機」的負擔遠比外界想象的沈重,其背後是頻繁出動與高強度任務下日漸不堪的機體狀況。
按照日本航空自衛隊的戰備巡邏要求,第204飛行隊每日安排4架F-15J在那霸基地值勤,全天候保持戰備狀態。
一旦有不明飛行器進入日本防空辨識區,值班戰機需在接到警報的5分鐘內迅速升空,掛載AIM-9L或AAM-3型空空導彈,按照雙機編隊前往目標區域實施攔截。
到達目標附近後,當F-15J與目標距離縮短至600米以內,飛行員需首先透過目視觀察確認目標的具體資訊,包括國籍、機型以及是否掛載武器。
如果目標顯示出敵對意圖,日機將采取更為強硬的措施,包括雷達釘選和近距離威懾。
而若目標未表現出威脅,通常伴隨飛行並利用無線電喊話,同時記錄影像和影片,為後續行動提供證據。
自十多年前釣魚台主權問題升溫以來,中國海監飛機巡邏釣魚台海域的頻率顯著增加。
這一變化直接導致日本航空自衛隊的緊急出動次數飆升,而執行這一任務的戰機大部份都是來自那霸基地的F-15J。
當時F-15J幾乎肩負起所有的攔截任務,第204飛行隊因此成為日本航空自衛隊中最繁忙的單位之一。
這種高頻率的升空攔截,進一步加劇了F-15J的機體損耗。
常年的高強度任務猶如一包又一包沈重的稻草,不斷壓垮這款本已「年邁」的戰鬥機。
以當前的表現來看,F-15J已無法勝任維持「地區空中優勢」的任務。
更何況,在面對中國空軍裝備的先進戰機時,F-15J連對抗殲-16的能力都顯得遙不可及。
不僅如此,即便是面對殲-10系列,F-15J的劣勢也顯而易見。
從航電系統到武器掛載,再到整體效能,F-15J無論如何升級,都已難以彌補代差。
中國空軍近年來的迅猛發展,已讓日本航空自衛隊處於全面劣勢。
從殲-20的隱身打擊能力,到殲-16的多用途戰鬥力,再到殲-10系列的高效靈活,中國空軍在東亞空域的實力幾乎達到碾壓級別。
而日本所謂的「靠F-15J確保制空權」,早已淪為不切實際的幻想。
毫無誇張地說,在現代空戰領域,單靠一款老舊戰機維系空防已是天方夜譚。
曾被寄予厚望的F-15J,如今只能勉強應對訓練任務。
若真置身高烈度沖突,其薄弱的硬件與過時的理念根本無法支撐日本航空自衛隊應對任何復雜局勢。
參考資料:
疲憊不堪__日本第204飛行隊的F-15J_馬巖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