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海軍第36海軍陸戰旅,隸屬該軍四支陸戰旅之一,率先於2024年10月接收德國黃鼠狼步戰車,比同為海軍陸戰旅的第38旅更早獲得這批重型裝備。然而,馬里烏波爾戰役重創了該旅,昔日銳氣不再,如今戰場表現較為邊緣化,難復往日榮光。
2015年7月20日,第36海軍陸戰旅正式成立。這支部隊由克里米亞事件後堅守烏克蘭的殘部擴充而成,首任指揮官德米特羅·德利亞蒂茨基曾統領第1海軍陸戰營。
烏克蘭第36海軍陸戰旅下轄三個步兵營:第1、第501獨立海軍陸戰營以及阿裏斯蒂德突擊步兵營,另有坦克營、炮兵營、防空營及其他支援部隊。該旅坦克營曾裝備T-80V先進坦克,炮兵營擁有2S1、2S3自行火炮和BM-21冰雹火箭炮,防空營則配備2K22通古斯卡和2K35「箭-10」防空導彈系統,整體實力不容小覷。然而,克里米亞戰爭中,第1獨立海軍陸戰營和第501獨立海軍陸戰營僅有137名和64名士兵返回烏克蘭,其余士兵全部投降。
二零二二年二月二十六日,堅守馬里烏波爾前線的第36海軍陸戰旅遭遇俄軍猛攻,防線告急。隸屬該旅的第1海軍陸戰營被迫撤離,阿裏斯蒂德突擊步兵營協同坦克營試圖反擊,但未能收復失地,付出了坦克受損的代價。次日,全旅撤至馬里烏波爾郊外。數周激戰後,他們雖頑強抵抗俄軍,卻傷亡慘重,最終退回城內。
三月下旬,指揮部與負責伊裏奇工廠北側防務的501營中斷聯系。為此,阿裏斯蒂德營迅速派出小隊前往查探。工廠空無一人,僅剩棄置的武器彈藥和大量補給。隨後獲悉,501營全體官兵悄然投降,令馬里烏波爾防禦力量驟減近三百人。四月十日,旅部決定撤離馬里烏波爾,下令所有剩余海軍陸戰隊撤出。首批突圍部隊夜襲受阻,指揮官及參謀被俘,數名海軍陸戰隊士兵犧牲。第一海軍陸戰隊營指揮官隨即接管旅指揮權,面臨兩難抉擇:再次嘗試突圍,或與亞速營會合。
四月十二日,一百八十六名海軍陸戰隊員,傷員也在其中,從伊裏奇工廠突圍,奔赴亞速營。部份海軍陸戰隊員選擇避開亞速營,四至六人一組悄然潛行,躲入通風井,伺機脫身。經過一周的潛伏,四月十九日,他們離開馬里烏波爾,步行前往最近的烏克蘭陣地。兩周後,五月三日,第一批海軍陸戰隊員終於抵達佐洛塔尼瓦附近烏克蘭軍隊的防禦陣地。
從馬里烏波爾秘密撤離的76名海軍陸戰隊員,最終僅剩7人幸存。部份隊員渡河時不幸溺亡,另一些則戰死沙場。這7名幸存者如今成為海軍陸戰隊第36旅唯一步兵營——新組建的海軍陸戰步兵營的中堅力量。
馬里烏波爾戰役重創第36海軍陸戰旅,使其元氣大傷。三千人的建制旅,一千人被俘,一千人陣亡。T-80BV坦克、BTR-80、BTR-70裝甲車和BMP-1步戰車等重型裝備幾乎全毀。如今,這支曾經的機械化部隊,僅剩一個營的步兵規模,士氣更是因反復投降而跌入谷底,這才是最致命的打擊。
2023年烏克蘭反攻中,重組後的第36海軍陸戰隊旅參與其中,然而其作戰任務已大不如前。部隊的忠誠度令人擔憂,隨時可能再次出現集體投降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