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權論盛行的今天,英國皇家海軍的兩艘航母,伊莉莎伯女王號和威爾斯親王號,卻成了英國國力衰退的象征。
曾幾何時,英國海軍以其強大的艦隊控制著全球的海洋,如今卻因經濟力量的衰弱而顯得力不從心。張召忠曾預言,英國建造這兩艘航母可能導致國庫空虛,事實證明,他的預言正在成為現實。
建造航母不僅需要巨額的前期投資,還需要持續的維護費用。英國為了維持其海軍強國的形象,不惜掏空國庫建造了這兩艘航母,但航母的營運成本卻成了沈重的負擔。
航母的建造和維護費用,不僅消耗了英國的財政資源,也影響了其他領域的發展。英國的這一決策,無疑是在國力不濟時仍追求 「面子工程」 的尷尬處境。
2021年,伊莉莎伯女王號航母在克里米亞海域的挑釁行動及其後續撤退,進一步揭示了英國海軍實力與雄心之間的巨大落差。
英國海軍的這一行動,本意是為了展示其軍事力量,但最終卻暴露了其軍事實力的不足。英國應該正視現實,調整戰略定位,而不是盲目追求軍事力量的擴張。
英國皇家海軍的輝煌歷史是全球海權史上的一筆濃墨重彩。自 1546 年成立,英國皇家海軍歷經多次戰爭與變革,始終保持著強大的海上力量。工業革命後,英國海軍的規模和實力達到了頂峰,成為全球最為強大的海軍力量,其影響力在全球範圍內不可忽視。
在 18 世紀至 20 世紀初的大英帝國時期,英國皇家海軍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英國透過其強大的海軍力量,建立了遍布全球的殖民地,成為世界霸主。
1889 年,英國透過【海軍防禦法案】,確立了 「兩強標準」,即英國海軍的戰列艦數量必須至少與第二和第三大海軍的總和相等。這一政策體現了英國對海軍實力的重視,並確保了其海上優勢。
盡管二戰後英國的實力有所下降,但英國皇家海軍仍保持了一定的實力。在馬島戰爭等軍事行動中,英國海軍展現了其強大的作戰能力。
英國海軍曾是世界最強大的海軍,但兩次世界大戰的巨大消耗導致國力大幅下降,二戰後失去了全球霸權地位,海軍實力也逐漸衰落。
財政緊縮是另一個重要因素,自 20 世紀中期以來,英國長期面臨財政危機,軍費縮減導致海軍裝備老舊,更新換代緩慢。2011 年皇家方舟號退役後,英國海軍曾長達七年無航母可用,嚴重影響了其遠洋作戰能力。
近年來,英國海軍在裝備建設方向上面臨抉擇。一方面,英國國防大臣本華萊士傾向於在水下艦隊建設方面投入更多經費,認為潛艇是海上作戰的力量倍增器。
另一方面,英國海軍內部普遍認為,潛艇等水下力量並非萬能,一支成熟的海軍必須全面、均衡地發展,擁有能夠執行水下、水面及空中任務的多種作戰平台。
英國海軍計劃建造多達 6 艘新的多用途支援艦,以提高兩棲作戰能力。然而,英國海軍仍需應對其他挑戰,如平衡雙重需求,既要將力量投射到太平洋遠處,以應對那裏日益增長的軍事力量,又要在近處面對俄羅斯。
英國皇家海軍的雙航母計劃是一次重建輝煌的嘗試,展現了英國在海軍現代化上的決心。伊莉莎伯級航母的建造,總造價高達 62 億英鎊,這一巨額投資幾乎掏空了英國的國庫。
航母的技術亮點包括采用燃氣輪機發動機,提高了速度和續航能力,同時搭載了 F-35B 等先進艦載機,增強了作戰能力。
盡管航母並未采用核動力引擎,這反映了經費上的局限,但燃氣輪機發動機提供了強大的動力。伊莉莎伯級航母的建造,不僅是一次技術突破,更是英國皇家海軍重塑輝煌的希望。盡管面臨經費和技術上的挑戰,英國皇家海軍的雙航母計劃仍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2021年,伊莉莎伯女王號航母在克里米亞海域挑釁俄羅斯,卻遭到俄軍實彈警告後被迫撤退,這一事件被 BBC 報道,揭示了英國海軍的尷尬處境。英國與俄羅斯對此次事件的描述存在差異,進一步加劇了英國在國際舞台上的尷尬。
威爾斯親王號航母因機械故障長期處於維修狀態,使得英國海軍的雙航母計劃實際上名存實亡。英國海軍目前只能依靠一艘航母進行作戰,這對其戰略能力產生了重大影響。盡管英國試圖維持其作為頂級軍事強國的地位,但其海軍實力和戰略能力正面臨嚴峻挑戰。
面對國力衰退的現實,英國應調整海軍發展戰略,減少對大型、昂貴專案的投資,如 「伊莉莎伯女王」 級航母,轉而專註於提升現有艦艇的作戰能力。務實選擇包括加強新型艦艇的研發和采購,如 26 型反潛護衛艦和 31E 型多功能護衛艦。
英國海軍應加強與其他國家的軍事合作,共同應對亞太地區的安全挑戰。人才培養和技術創新也是關鍵,加強海軍人才的培養,提高艦艇操作和維護能力,同時關註無人機、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在海軍領域的套用。
透過這些措施,英國海軍可以在國力衰退的背景下實作戰略轉型,提升其全球影響力和作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