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二戰快結束的時候,可以這麽說,在歐洲戰場上,美英就算跟德國講和,然後挑起戰爭一起去對付蘇聯,那也不是蘇聯的對手,只會被趕出歐洲大陸,跑到英倫三島去。
蘇聯經歷了無數戰爭,帶著勝利後的余威,全體民眾都可成為士兵,整體素質不是剛參戰的軍隊能比的。蘇聯和西方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蘇聯能做到全民皆兵,可西方不敢這麽做,這種優勢能讓一方的戰鬥力呈指數級增長。
法國戰役開始的時候,法共提出讓全民都成為士兵,把武器發給工農,這樣短期內就能增加上百萬有武裝的人,從而開展全民戰爭。可是這個提議被否決了,因為法國那些當權的人覺得工農要比德國可怕得多呢。
所以西方不具備開啟這項技能的條件,蘇聯在兵力上占優勢。蘇聯的軍事工業已經全力運轉,有石油、鋼鐵和煤炭,武器方面不存在代差。在歐洲這片廣闊的戰場上,美軍只會被分割包圍,然後被全部殲滅,剩余的部隊只能撤到英倫三島去。
【韓戰是不是證明了我們比美國強?】
美國贏的可能性更大。蘇聯強就強在它的鋼鐵洪流,但美國和蘇聯離得太遠了,蘇聯的那些坦克能發揮的作用有限。蘇聯的經濟和美國比起來差得可不是一點半點。而且蘇聯有點像現在的印度,好面子,愛打腫臉充胖子。現在很多解密資料都顯示,美國研究出什麽高端玩意兒,蘇聯馬上就要跟著搞,搞不出來就做做樣子,只要看起來比美國的更高級就行,也不管有沒有實用價值,這種事在網上一搜就能搜到不少。
這根本就沒法比啊。要是這麽個比法,韓戰是不是就表明咱們不比美國差,起碼也差不太多呢,那這麽說的話,咱們是不是比蘇聯強太多了呀。拿某個師某一天的數據來推斷全域,這是以偏概全啊。光說蘇聯的數據有水分,卻覺得德國那些更離譜的數據沒問題。
要是戰場設在海上,蘇聯肯定得輸。二戰的時候蘇聯海軍特別弱,連自家領海都保衛不了,讓他們去跟美國海軍打,那根本不夠人家塞牙縫的。要是把戰場設在陸地上呢?
當然了,蘇聯遠端投送能力很弱,根本沒法漂洋過海把軍隊送到美國本土去打仗。
美國暴兵之後,是有本事把軍隊送過大洋在蘇聯登陸的,不過,面對暴兵之後有一千萬軍隊的蘇聯,美國可打不過。
再說了,蘇聯是有主場優勢的。可別跟我提美國有原子彈這事兒。要是原子彈真就無敵於天下的話,那二戰之後美國和它的盟友咋不趁著這個機會去攻打蘇聯,一下子把蘇聯這個對手給除掉呢?
【美國人靠著地理優勢,猥瑣發育】
好多人拿德國的傷亡來作比較,然後就講蘇聯不是美國的對手,這可不符合事實。二戰前期美國有多差勁,看看珍珠港事件就曉得了,那都1941年了,日本人偷襲珍珠港之後,美日在太平洋你來我往地打了好長時間。美國人是靠著大後方的廣闊縱深以及生產力的突然爆發,大量擴充兵力才去反攻日本的。要是德國閃擊美國會怎樣呢?要是沒有大西洋和太平洋又會怎樣呢?
德國閃擊蘇聯的時候,蘇聯剛經歷了大清洗,指揮體系都快崩了一半了。跟德國比起來,蘇聯在武器裝備上一點優勢都沒有。那時候大規模的坦克集群只有德國才有呢。美國支援的謝爾曼坦克在蘇德戰場上就跟脆皮似的。蘇聯也沒轍啊,再差勁的坦克也比人肉身能抗揍啊。
美國人憑借地理上的好處悄悄發展,剛開始的時候打日本人都很費勁,後來仗著裝備好,就一個勁兒地狂轟濫炸。
再回頭看看二戰後期的蘇聯,那坦克就跟下餃子似的,大規模的重裝備軍團在裝備數量上完全超過德國了。蘇聯後期能反過來攻打德國,靠的就是裝備上的優勢。
蘇聯也開始用裝備搞大穿插、打殲滅戰了,而且戰果越來越棒。再說說兵員素質,剛開始的時候蘇聯被閃電戰襲擊,裝備不行,指揮系統也差,只能用大部隊硬剛來拖延時間,結果老兵死了好多。後來招募的大量新兵都是在戰鬥裏成長起來的,所以損失大也是自然的事兒。
美國就不一樣了,因為地理因素,美國人能在家裏慢慢練兵。剛開始的時候,海軍和空軍要多操點心,陸軍練好了兵之後,就來個一波流。相同的地方是,蘇聯和美國在二戰末期都有了很多的兵力和裝備,兩邊都有超過兩千萬的武裝人員呢!
蘇聯陸軍厲害,美國海空方面強。要是真正面剛起來,美國陸軍那可差得遠了,而且美國空軍想把蘇聯的制空權拿過來也特別難,最多能做到壓制。要是沒有太平洋,美國肯定玩完。
【蘇聯最大的優勢是什麽?戰爭打的是什麽?】
蘇聯最大的優勢是啥?那就是國土縱深唄。打仗打的是啥?就是國力的比拼啊。要是美國靠著國力強的優勢去攻打蘇聯,蘇聯開始的時候稍微跟美國接觸一下,就能夠大步往後方撤,還把能帶走的都帶走,把帶不走的毀掉,讓美國啥都得不到。美國就算國力強,可它的兵站能力也沒法覆蓋整個蘇聯。到了美國補給夠不著的地方,蘇聯就能開始抵抗了,一直耗到美國的工業生產滿足不了軍需的時候,那蘇聯就贏了。
二戰之前,美國和蘇聯在世界上分別排在第一和第二位。不過蘇聯存在很明顯的不足:它跟軍事有關的重工業比較發達,可其他工業就很普通了。在軍事工業裏,它的空軍水平應該是比不上日、德、英、美這幾個國家的,海軍就更差了,日俄戰爭的時候,蘇聯的兩大遠洋艦隊被消滅,之後就沒有能拿得出手的海軍力量了。蘇聯只有陸軍值得一說,它的坦克、大炮數量很多,陸軍的人數也遠遠多於世界上的其他國家。
美國的輕重工業都非常發達,海軍和空軍都是頂尖水平,就陸軍不咋地,主要是地理位置特殊嘛。不過美國不禁槍,幾乎每個成年人都會開車,有飛行執照的人都數以百萬計,所以說要把陸軍培養壯大壓根兒就不是啥難事。
把地圖開啟就能看到,這兩個國家交界的地兒就隔了一個白令海峽,距離在35到80公裏之間。基本上兩邊要是把海防炮一架,誰也過不了這個海峽。別想著冬天弄個鐵甲洪流啥的,真要展開炮火攻擊的話,到處都是坑窪……所以在戰爭剛開始的時候,就進入了相持的階段,白令海峽兩岸的雙方就在那比拼空軍和炮兵的實力。
在歐洲這邊,美國會派軍艦把蘇聯的海路全都封鎖起來,還會去騷擾蘇聯的沿海城市。美國的戰爭機器一旦動員起來,飛機和飛行員就會快速補充增多,航空母艦和戰列艦就像下餃子似的越來越多。這樣一來,蘇聯就會慢慢失去制空權,接著工廠、油田都會被轟炸成一片火海(就像英美當年不停轟炸德國工業區,把德國工業區炸成廢墟,直接把德國給打殘了一樣),蘇聯的鐵甲洪流到時候就只剩下「洪流」了,就會落入美國的手裏了。
【題外一句:無論是沙俄時期還是蘇聯時期,俄羅斯人在世界上都是孤獨的,歐洲他們沒有朋友,亞洲也是沒有朋友的.二戰前,蘇聯就在大力發展軍事工業,難道他是以德國作為潛在敵人?】
沙俄和蘇聯一直以來的夢想就是在東邊弄個不凍港。要是德國不打蘇聯的話,能想到的就是蘇聯肯定會朝著東北出兵,把小日本趕回他們自己的島上去,然後把當時所謂的滿洲國也就是東北,還有北韓半島變成自己的加盟共和國。美國和蘇聯單幹誰能贏我也不知道。不過我曉得中國人民誌願軍就靠著輕武器,在沒有制空權和制海權的時候,把美國和它那些跟班軍隊從鴨綠江邊一路打到三八線。等打到三七線的時候,史太林才下了決心全面支援中國呢。
雖說在戰爭裏經濟和軍事強大的一方贏的可能性大,可中國人民也讓美國知道了這事兒沒那麽絕對。蘇聯把自己的軍隊弄得不行了,經濟也差,工業更是完全處於下風,科技也跟不上。它所有的家當都集中在一塊兒,要是被占了就完事兒了。但美國要是想把蘇聯全占了,可能最後美國自己也得玩兒完,要麽被拖垮,要麽被日本或者德國抄了老窩,那時候蘇共的群眾基礎還是很不錯的。
那時候美國的工業實力差不多比全世界加起來都強。德國與其說是在戰爭裏被打敗的,還不如說是輸給了工業和人口。美國這兩樣都很充足,只是美國不會放那種「不惜一切代價」的狠話,所以讓人感覺沒那麽厲害罷了,蘇聯單挑可打不過美國。
阿富汗啥樣兒,伊拉克又啥樣兒呢?征服一個民族可不是殺光就拉倒的事兒。美國那麽厲害,可韓戰、越南戰爭不都灰頭土臉地撤回去了嘛。蘇聯的民族精神,美國可比不了,一對一單挑的話,美國不一定能贏。
美國沒多少歷史,哪來的民族凝聚力呢?德國戰敗時到底還有多少軍隊,不管從哪個角度看,其實都是一筆糊塗賬。要是以持有武器為標準的話,好多現役軍人是不發武器的(或者只發用於自衛的武器),這麽看的話,恐怕開戰時的軍隊數量也沒那麽龐大。
要是按照編制表來算的話,還稍微靠點譜。不過到了戰爭後期,人都不夠用了,少年和老人都被抓去充數,就這種在編制裏的,恐怕很難稱得上是軍人。在全民動員的情況下,出現了各種各樣名頭的部隊,別說是武器了,可能連軍服都沒有,這也能叫做軍隊?德國戰敗的時候,國家的運轉體系已經徹底崩潰了,供給體系完全沒辦法讓德國民眾吃上飯,所以好多民眾冒充戰俘混進戰俘營討口飯吃,這是絕對有可能的。
這麽看的話,光算戰俘的數量,估計也有毛病,那些扔掉武器、脫掉軍裝混到老百姓裏的真正軍人就更不用提了。
1945年處於二戰末期,這可是個關鍵的時候。1945年5月,納粹德國宣告無條件投降,這就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了。以前呢,德國軍隊在歐洲可是最厲害的軍事力量之一,不過隨著戰爭一直打下去,德國軍隊就慢慢不行了。1945年5月納粹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的時候,德國軍隊的總兵力大概有數百萬人吧。
具體數碼可能因為來源不一樣而有差別,不過大致的數量就在這個範圍裏。在整場戰爭期間,德國軍隊遭受過慘重的損失,而且隨著戰爭發展,他們的裝備和物資也被嚴重影響了。即便這樣,到戰爭快結束的時候,德國軍隊還是有著相當的戰鬥力。
在宣告無條件投降之前,德國軍隊在好多地方都展開了激戰,有時候還取得了不錯的戰果。但是,隨著戰爭不斷發展,德國軍隊的戰鬥力越來越弱,最後只能無條件投降了。
【為什麽二戰時人口1億左右的蘇聯、德國,軍隊擁有1000多萬人?】
農業國家和工業國家的動員能力差著十萬八千裏呢。以前大清和洋鬼子打仗的時候,老是有人覺得中國人多,就算一人吐一口唾沫也能把洋人給淹死。可實際上呢,大清的軍隊和列強比起來,連人數上都占不到便宜。清朝的八旗兵加上綠營兵總共也就八十萬上下,這八十萬的兵分散在上千萬平方公裏那麽大的國土上,能湊到一塊兒的最多也就幾萬人。所以英法聯軍打北京的時候,僧格林沁那幾萬人一打敗仗,北京就沒轍了。民國和大清比起來,國力不但沒進步,甚至還退步了呢。
民國的鋼產量甚至比不上大清呢。大清靠洋務運動好歹攢下了些家底,那時國家是統一的,在財力方面也還能支撐得住。可民國呢,國家都四分五裂了,僅有的那點家底也被折騰得差不多沒了,簡直就是農業國中的農業國。
從古至今,軍隊打仗拼的就是後勤保障。古代的士兵要是到遠方打仗,可能得五個民夫給他運糧呢。現代戰爭消耗的物資那可多得不得了,後勤運輸就得靠火車、卡車了。民國時期,後勤大多是靠人背肩扛,能有輛馬車就相當不錯了。所以在抗戰的時候,有很多抓壯丁的情況,一是為了補充兵力,二是為了後勤供應。
民國那後勤保障的能力啊,就那樣,別說是供應千萬的軍隊了,哪怕是千萬的老百姓,它也根本供不上啊。就算交通方面能行,可民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幾乎就等於零,小到可以忽略不計了。打仗用的物資主要靠美國援助呢。像蘇聯、美國、德國這些工業國家,二戰的時候生產的坦克都是以萬為單位來計算的,而民國呢,連機槍都生產不出這麽多數量,總不能讓士兵拿著木棍去打仗吧?
另外還有兵員素質這方面的情況。工業化國家的民眾素質是很高的,就拿美國的農民來說吧,他們會開拖拉機,訓練個幾天就能開汽車,再多訓練幾天就能開坦克了。
民國時候文盲率在95%以上呢,普通士兵連左右都搞不清。以前四川有軍閥,想讓士兵喊著口號列隊,結果發現士兵分不清左右。最後沒轍了,給每個士兵左腳套上草鞋,右腳穿上布鞋,外國軍隊喊左右左的時候,他們就喊草鞋布鞋,草鞋布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