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俄羅斯第五代戰鬥機蘇-57在珠海航展上獲得首個國際訂單後,再次傳來喜訊。據最新流出的影片顯示,一架編號為052的蘇-57試驗機已換裝了具備隱身效能和二維推力向量噴口的新式發動機。
![](https://img.jasve.com/2024-12/ec802f56db12c1e50f6ebb8939ba688c.webp)
![](https://img.jasve.com/2024-12/4da44310f2d172d2cef333035b870d26.webp)
▲測試隱身二維推力向量尾噴口的蘇-57
蘇-57的隱身效能提升不僅引起了廣泛關註,還激發了軍迷對國產殲-20戰鬥機發動機技術的討論。許多人疑惑,為何此前裝配渦扇-15發動機的殲-20全狀態版(即殲-20B)未采用向量推力技術?這是否表明中國在該領域存在不足?接下來,我們將從技術對比、效能選擇和未來發展三個角度進行探討。
![](https://img.jasve.com/2024-12/83faa435735b818c7ad2d4b131545b39.webp)
▲F-22的尾噴口進行了特殊設計
F-22戰鬥機是首型將隱身和二維推力向量技術結合並投入實戰套用的飛機。它的尾噴管采用了扁平化設計,可以在垂直方向上進行偏轉,從而增強了飛機在高速飛行時的機動效能,同時保持了隱身效果。二維推力向量技術的主要優點在於它能夠與隱身設計相相容,特別是能有效減少紅外訊號。
近日,俄羅斯的蘇-57戰鬥機首次測試了一種類似的技術。最新曝光的蘇-57原型機配備了「產品-30」發動機,該發動機采用了二維向量噴口,並在外殼上設計了蜂窩狀小孔以減少紅外輻射。與F-22相比,蘇-57的噴口安裝角度明顯傾斜,這可能旨在提升上下方向的偏轉能力,從而達到近似三維向量控制的效果。這種設計不僅體現了俄羅斯對機動效能的持續追求,也展示了其在隱身和效能之間尋求平衡的努力。
![](https://img.jasve.com/2024-12/9415cc831aee479df5a68599b128d9fc.webp)
▲換裝了渦扇-15的殲-20B
中國的首型隱形戰鬥機——殲-20,自亮相以來一直受到廣泛關註。隨著裝備了WS-15發動機的全配置版殲-20的推出,該機的綜合戰鬥能力得到了顯著增強。不過,殲-20並沒有采用向量推力技術,這一決定背後有其深思熟慮的原因。
殲-20在設計之初就充分考慮了其機動效能。透過采用鴨翼與機身的最佳化布局,該機型在高空高速飛行時展現出卓越的靈活性。與F-22和蘇-57相比,殲-20的主要任務並非近距離格鬥,而是側重於遠端攻擊和隱身滲透。
此外,引入向量噴口會帶來推力下降和重量增加的問題。對於殲-20來說,優先考慮的是更高的推力而非向量機動性。目前,渦扇-15發動機已經實作了推重比超過10的效能,為殲-20提供了強大的動力保障。若要加入向量噴口,發動機必須進一步提高推力,這無疑會增加研發和生產的難度。
最終,隱身效能的改進也是重要考慮因素。盡管二維或三維向量噴管可以增強機動性,但其復雜的尾部結構可能會增大雷達反射面積和紅外特征,這與殲-20旨在實作隱身的設計目標存在矛盾。
![](https://img.jasve.com/2024-12/faa44d521774567ccea0c34a540201df.webp)
▲上屆珠海航展展示的多款型號的航空發動機
盡管殲-20沒有使用向量推力技術,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停止了相關領域的研究。早在2018年,殲-10B TVC驗證機就透過精彩的飛行表演,展示了中國在向量推力技術方面的成熟水平。此外,在多次航空展覽上,中國航空工業還展示了多種先進的發動機技術,包括軸對稱和二維向量噴管。
未來的中國第六代戰鬥機可能將重新采用向量推力技術。為了增強隱身效能,六代機可能會大幅減少或完全取消外部翼面,這使得向量發動機成為實作高機動性的關鍵手段。基於現有的WS-15發動機開發向量版本,或是研制推力更大的WS-19,都有望成為未來的發展方向。
此外,隨著殲-35戰鬥機逐漸投入實戰部署,其發動機效能的需求可能促進向量推力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在隱形艦載機的背景下,向量噴管在短距起降和提升飛行靈活性方面的作用尤為關鍵。
![](https://img.jasve.com/2024-12/5d469ce38b76523fbd0841d6d8e380fc.webp)
▲此次蘇-57的測試也是一種嘗試
從F-22到蘇-57,再到殲-20,各國在戰鬥機發動機設計上展現了不同的作戰需求和技術路徑。美國的F-22采用了隱身二維向量噴管,俄羅斯的蘇-57則持續研究多種向量設計,而中國的殲-20則以高度隱身和強大推力為主要目標,目前尚未使用向量噴管。
對中國而言,掌握技術從來都不是難題,關鍵在於如何作出最佳的戰略決策。目前,殲-20已經達到了世界頂級隱形戰鬥機的水平,而未來的第六代戰機和艦載機,可能成為中國在向量推進技術領域大放異彩的新平台。正如軍事愛好者常說的:「我們不缺乏技術,只是在等待最佳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