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長津湖】熱映之際,一個問題讓許多朋友難以理解:
幾乎所有的資料都顯示,我軍發起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時,誌願軍第九兵團是在準備不那麽充分的情況下入朝作戰的。
問題是,我軍當時擁有400萬軍隊,為什麽偏偏要派第九兵團入朝參戰?
我軍在北方地區還駐紮了不少部隊,官兵們都有在寒冷地區作戰和生活的經驗。
中央為什麽偏偏?要派南方人居多的第九兵團入朝作戰呢?
要知道,在第九兵團,有許多指戰員從來沒見過下雪,還有一部份指戰員從小到大都沒有穿過棉衣。
可是,中央偏偏把第九兵團這支南方部隊派去了天寒地凍的北韓半島。
人們不禁要問,難道是最高決策層犯了「官僚主義」,不清楚上述情況?
或者是我軍兵力不濟,中央無兵可調,因此不得已而為之?
事實上都不是。
決策層的每一位領導人都非常清楚第九兵團的具體情況,不可能忽略「第九兵團以?南方人居多」這個因素。
再說說我軍當時可呼叫的兵力。
抗美援朝戰爭開始之前,我軍雖然剛剛經過大規模裁員,一大批老兵、傷殘軍人或轉業,或復員。
即便如此,我軍仍然擁有400萬在役軍人。
在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中,誌願軍共投入了20多萬兵力。
這個數量僅僅占我軍總兵力的二十分之一。
簡單算來,我軍至少還有300多萬兵力可供調遣,其中以北方人為主的部隊至少有一半以上。
所以,誌願軍發起第二次戰役的時候,中國根本不存在「無兵可調」的問題。
那麽,究竟是什麽原因讓第九兵團成為決策層向北韓增兵的首選呢?
眾所周知,韓戰來得太突然,可以說是出乎意料。
韓戰爆發於1950年6月25日。
半個月之前,「中共七屆三中全會」剛剛在北京閉幕。
在「七屆三中全會」上,中國共產黨確定了黨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主要任務:
爭取在三年時間內,實作國家財政經濟狀況根本好轉。
在這個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有五項主要任務:
第一,做好進軍台灣的一切準備,完成解放全中國的神聖使命;
第二,消滅殘留?在全國各地的土匪武裝,安定地方秩序,鞏固新生政權;
第三,參加新中國?的?生產建設工作;
第四,加強文化和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全軍指戰員的文化層次和政治水平;
第五,整編部隊,進一步開展現役軍人的轉業和復員工作。
但是,隨著韓戰的突然爆發,這五個任務都不得不按下了「暫停鍵」。
那麽,人民解放軍各部隊當時都在哪裏、執行什麽具體的任務呢?
1949年三大戰役結束後,人民解放軍一線主力部隊陸續編為野戰兵團建制。
其中: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有5個兵團;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有3個兵團;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有4個兵團;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有4個兵團;
直屬軍委直接領導的華北軍區第20兵團(原屬於?華北?軍區?的第?18、19兵團後來劃歸第一野戰軍);
另外,中國人民解放軍後來又增加了3個由國民黨起義部隊改編的整建制兵團-21兵團、22兵團、23兵團。
其中,第21兵團後來劃歸第四野戰軍,第22兵團劃歸第一野戰軍,第23兵團劃歸第四野戰軍。
抗美援朝戰爭開始之後,解放軍各兵團都希望能夠赴朝征戰,為國效力。
但是,毛澤東主席考慮的是「全國一盤棋」,解放軍各兵團、各部隊都是全中國這盤大棋上的棋子。
盡管「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是當時的頭等大事,但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同時還有許多艱巨的任務。
第一野戰軍下轄5個兵團-第1兵團、第2兵團、第18兵團、第19兵團和第22兵團。
第1兵團司令員(兼政委)為王震;
第2兵團司令員為許光達,政治委員為王世泰;
第18兵團司令員(兼政委)為徐向前,副司令員(兼副政委)為周士第,參謀長陳漫遠,政治部主任胡耀邦;
第19兵團司令員為楊得誌,政委為羅瑞卿。
第22兵團司令員為陶峙嶽,政委由第1兵團司令員王震兼任。
在完成解放西北五省之後,除了第19兵團作為戰略機動集團、直屬中央軍委指揮之外,其它幾個兵團的部隊一部份在解放西北之後又轉入西南作戰,另有一部份轉入了防空兵、裝甲兵。
更多的部隊則留在了新疆,擔負起維護新疆安全、戍邊農墾的任務。
第二野戰軍下轄3個兵團-第3兵團、第4兵團和第5兵團:
第3兵團司令員為陳錫聯,政委為謝富治;
第4兵團司令員(兼政委)為陳賡;
第5兵團司令員為楊勇,政委為蘇振華。
1951年3月16日,中國人民誌願軍第3兵團領導機關在北京組成,下轄第12、第15、第60軍。
與其他誌願軍兵團不同,誌願軍第3兵團下轄的3個軍並非?都?來自?解放軍?第?3兵團?,而是?分別?來自解放軍第?3兵團?、等?4兵團?、第?18兵團?。
其中,第60軍來自第18兵團,第12軍來自第3兵團,第15軍來自第4兵團。
誌願軍第3兵團由陳賡擔任司令員(兼政委),王近山任副司令員,杜義德任副政治委員,王蘊瑞任參謀長,劉有光任政治部主任。
誌願軍第3兵團3月18日入朝時,因為陳賡因病未能夠到職,由王近山代理司令員。
王近山輪換回國後,由許世友擔任第3兵團司令員。
除了編入誌願軍第3兵團的部隊之外,第二野戰軍主力?在?參與西南戰役之後便?留在了川滇康黔省份,另有一部份部隊轉為以?生產建設為?主的?部隊?,因此無法實作機動。
第13軍與第14軍是第4兵團的主力軍,也是第二野戰軍的王牌軍。
但是,第13軍與第14軍當時分別守衛中國的西南地區,擔負著戍邊衛國的重任。
因此,第4兵團第13軍、14軍也未能入朝作戰。
第三野戰軍下轄4個兵團-第7兵團、第8兵團,第9兵團和第10兵團。
第7兵團司令員是王建安;
第8兵團司令員是陳士榘;
第9兵團司令員是宋時輪;
第10兵團司令員是葉飛。
第三野戰軍只有第9兵團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
韓戰爆發時,第9兵團和第10兵團都部署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
他們被指定為解放台灣的主力部隊。
韓戰爆發之後,第9兵團被指定為繼四野部隊後最先派往北韓前線的主力?兵團?。
為了維護東南沿海地區的安全,第10兵團仍然留守福建。
而第7兵團和第8兵團早在抗美援朝戰爭開始之前就被撤銷了。
第四野戰軍下轄4個兵團-第12兵團、第13兵團、第14兵團和第15兵團。
第12兵團司令員(兼政委)是蕭勁光;
第13兵團司令員是程子華,政委是蕭華;
第14兵團司令員是劉亞樓,政委是莫文驊;
第15兵團司令員是鄧華,政委是賴傳珠。
「四野」在各大野戰軍中兵力最多,但是,只有第13兵團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
第14兵團的情況比較特殊,因為兵團司令員劉亞樓調任空軍司令員,因此,第14兵團各部隊大部份轉為了航空兵;
與第14兵團的情況類似,第12兵團司令員肖勁光調任海軍司令員時,第12兵團各部隊大都轉入海軍部隊。
抗美援朝戰爭開始之時,第15兵團司令員鄧華轉任第13兵團司令員,第15兵團機關改為第13兵團機關。
同時,第13兵團機關由鄭州調至廣州,改稱為第15兵團(兼廣東軍區)。
因為擔負著守衛中國南大門的任務,第15兵團錯過了入朝作戰的機會。
1951年4月組建華南軍區時,第15兵團的番號被撤銷。
第四野戰軍還有兩支王牌部隊也?沒能入朝參戰,他們分別是第41軍與第43軍。
第41軍解放廣東後就留在了那裏,除了擔負邊陲防禦任務之外,他們還承擔了清剿國民黨散兵遊勇的任務。
第43軍解放海南島之後,其主力部隊也留在了海南島。
與第41軍一樣,第43軍不僅要擔任海南島的防禦任務,還要清剿海南島上殘留的土匪、流寇。
華北軍區下轄第20兵團:
第20兵團司令員楊成武,政委是李井泉。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0兵團直屬於中央軍委指揮,1950年8月,第20兵團番號撤銷,所轄各軍劃歸華北軍區指揮。
同年11月,原第20兵團改建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公安部隊。
因此,他們的任務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也就失去了入朝參戰的機會。
我軍後來整編的3支國軍起義部隊(兵團):
參加湖南起義的原國民黨部隊改編為第21兵團,兵團司令員為陳明仁,政委為唐天際。
第21兵團所屬部隊後來被調入「四野」。
參加新疆起義的原國民黨部隊改編為第22兵團,司令員陶峙嶽,政委王震。
第22兵團所屬部隊後來被調入「一野」。
參加綏遠起義的原國民黨部隊改編為23兵團,兵團司令員為董其武,政委為高古連。
第23兵團所屬部隊後來被調入「四野」。
值得一說的是,抗美援朝戰爭期間,這3個兵團的司令員(尤其是第21兵團司令員陳明仁)多次請戰,希望為保家衛國貢獻力量。
總結一下,抗美援朝戰爭中,我人民解放軍總共組建了6個兵團的兵力先後開赴北韓戰場。
這6個兵團分別是:
四野第13兵團,三野第9兵團,二野第3兵團,一野第19兵團,華北軍區第20兵團,以及董其武第23兵團。
繼第13兵團首先入朝作戰之後,中央軍委為什麽優先啟用第九兵團呢?
綜上所述,當中國向北韓戰場增派部隊時,因為其他各兵團都擔負著鎮守一方的重要任務,可調動的機動集團只有第19兵團。
那麽,繼第13兵團之後,中央軍委調往北韓的部隊為什麽是第9兵團,而不是第19兵團呢?
這個決定看似「有悖常理」,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央軍委這麽做一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首先,作為唯一的戰略機動集團,第19兵團輕易動不得。
所謂「戰略機動集團」,我們可以把它這麽理解:
這支部隊是服務於戰略的總預備隊,它沒有固定的防守(進攻)目標(區域)。
當「戰略」需要的時候,這支部隊可以快速機動至指定方向(地區),快速建立起新的戰略部署,以形成有利於己方的戰略態勢,奪取和保持戰略主動權。
因此,在「全國一盤棋」中,第19兵團必須擔當起全軍「總預備隊」的責任。
在當時的情況下,中國除了「抗美援朝」,同時必須確保「大後方」的安全。
國民黨軍殘余勢力、國內的敵對力量、包括美國第七艦隊在內的各種威脅依然存在。
因此,第19兵團隨時都有需要「戰略機動」的可能。
因此,除非迫不得已,第19兵團這支戰略機動部隊輕易動不得。
其次,要論綜合實力,第9兵團要比第19兵團更強大些。
在人民解放軍戰鬥序列裏,「三野」和「四野」無疑是最強悍的兩大野戰軍部隊。
首批入朝參戰的第?13兵團就是「四野」的王牌部隊,而第9兵團則是「三野」的骨幹力量。
第9兵團下轄的第20軍、第26軍和第27軍都參加過著名的「孟良崮戰役」,都是擅長打硬仗、敢打惡仗的英雄部隊。
另外,第9兵團當時被定為解放台灣的主力部隊,因此,「三野」把最好的武器裝備配發給了第9兵團。
為了加強宋時輪第9兵團的綜合實力,「三野」還在新兵補充、幹部配備等方面給第9兵團開了不少「小竈」。
因此,第9兵團的整體戰鬥力極其強悍。
相比之下,第19兵團在解放戰爭時期的戰績要稍遜一籌,其他方面也存在著一定的差距。
時值抗美援朝戰爭之初,為了打出中國軍隊的威風,以振奮人心、鼓舞鬥誌,派實力更強的第9兵團入朝作戰無疑是明智的選擇。
第三,第9兵團的部隊規模遠大於第19兵團。
第9兵團和19兵團分別下轄3個軍,看似規模相當,但是建制卻不一樣。
第9兵團每個軍下轄4個師,這樣就比第19兵團整整?多出了3個師的兵力。
這樣,第9兵團總兵力達到了15萬人,比第19兵團多了5萬兵力。
第四,部隊的戰備狀態不一樣。
第9兵團當時是全軍少數有具體作戰任務的主力兵團。
作為解放台灣的第一梯隊,第9兵團上上下下都處於緊張的備戰狀態,只待中央一聲令下,隨時都可以上陣殺敵。
而19兵團剛剛完成了解放西北的任務,部隊當時正在休整。
就戰備層級而言,第19兵團顯然沒有第9兵團那麽高。
因此,優先選擇第9兵團入朝作戰是合情合理的。
1950年11月7日,中國人民誌願軍第9兵團入朝作戰,隨即發動了著名的長津湖戰役。
長津湖戰役,中國人民誌願軍第9兵團與以美陸戰一師為首的「聯合國軍」狹路相逢。
在極端惡劣的氣象條件下,第9兵團指戰員克服萬難,浴血奮戰,創造了近代戰爭史上的神話。
「長津湖之戰」成為了美軍陸戰一師官兵揮之不去的「噩夢」。
這場戰役讓世界各國改變了對中國軍隊的看法,讓新中國得到了全世界的尊重。
如今,「長津湖之戰」被寫入了軍校教材,發生在長津湖的悲壯故事被寫成小說、拍成電影。
【長津湖】、【長津湖·水門橋】等影片受到了無數觀眾的追捧和喜愛。
在人們的心中,觀看這幾部電影已經超出了娛樂的範疇,更是對歷史的追憶,對誌願軍英雄的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