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當好民族團結的「連心橋」

2024-07-04軍情
6月末的西藏自治區察隅縣,雪山映襯著蔥蔥郁郁的林海,微風吹過峽谷,杜鵑花在山坡上搖曳。「察隅河水長又長,解放軍對咱的恩情永不忘,貢日嘎布山高又高,解放軍對咱的恩情比天高……」這首當地民謠在察隅河畔代代傳唱。鄧建偉就是戍守在這裏的一名軍醫,這位西藏昌都軍分區某邊防團衛生連連長用醫者仁心守護一方安康,被當地群眾親切地稱為「安吉拉(好醫生)」。
孩子們站在馬路邊朝著軍車敬禮,大聲喊著「金珠瑪米」
2011年9月,軍校畢業的鄧建偉打著背包,裝著厚厚的醫療書籍和讀書筆記,從上海趕到單位駐地。飛機、汽車、徒步……他輾轉4天才到來到這個被稱為「西藏小江南」的邊陲小鎮。
沒多久,鄧建偉跟隨連隊老軍醫第一次到當地群眾家中進行巡診。一名中年男子患有膝關節炎,但他按照當地的醫療習慣自己進行了放血治療,不小心刺穿了動脈,導致出血不止。救治過程中,鄧建偉幫著遞送藥品,但藏族群眾的話他一句沒聽懂。上車後,老軍醫語重心長地對他說:「我們邊陲的軍醫,即是部隊的衛生員,也是群眾的‘安吉拉’」。
返回途中,他們遇到了村子裏的小孩放學,孩子們紛紛停下腳步,站在馬路邊朝著軍車一遍遍敬著軍禮,大聲喊著「金珠瑪米」。
這一幕幕讓23歲的鄧建偉非常感動。於是,他重新坐到了書桌前,開始學習當地藏族等少數民族語言,整理編撰尋醫問診手冊。駐地的30多個自然村落,他開始一個一個走訪、一家一家巡診。
3個月時間,鄧建偉學會了當地村民的日常用語,解決了看病聽不懂、說不明的問題。利用1年多的時間,針對駐地群眾慢性胃炎、膽囊結石、骨關節炎等發病率較高的情況,他編寫了藏漢雙語就醫手冊分發給群眾,並為200多名重點患者、孤寡老人建立了專屬健康檔案。
2021年,衛生連聯合地方政府和醫院,在布宗村、翠西村、阿紮村等偏遠山村建立醫療站,培訓醫務人員,結束了村級沒有衛生站的歷史。緊跟小康村搬遷步伐,在卡地、布巴、瓊秘、仲薩4個新村莊建立醫療站。為確保醫療安全,連隊還派出醫務骨幹進駐村醫療站,對各類病癥逐一幫帶。
「為村民普及醫療常識和家庭急救方法迫在眉睫」
2014年7月的一天,駐地新村村民農裏華在下察隅鎮衛生院忙前忙後,準備迎接自己孩子的誕生。但48小時過去了,妻子依然在痛苦中掙紮,由於醫療條件落後,面對難產的孕婦,衛生院醫生們束手無策。院長江紅抱著一線希望把電話打給了衛生連,接到求助電話,鄧建偉帶領醫務人員驅車飛速趕往衛生院。經診斷,孕婦因嬰兒臍帶繞頸導致難產,母子命懸一線。
「立即手術,快,快!」鄧建偉一邊催促,一邊迅速準備手術。不到10分鐘,一個女孩呱呱墜地。一位老阿媽蹣跚著走過來,拉著鄧建偉的手,熱淚盈眶地稱呼他「安吉拉」。
回到連隊,鄧建偉有些後怕,這是他第一次為孕婦接生。他撥通了母親的電話:「媽,我去接生了,一個小女孩,母女平安。」「你膽子真大,一個剛畢業的醫生……不過平安就好,平安就好!」母親沒有太多責備,匆忙掛了電話。後來才知道,那天鄧建偉父親生病,母親一個人送他到醫院,父親當時剛剛脫離危險。但這些,母親只字未提。
一周後,農裏華扛著一袋自家種的花生,老阿媽提著滿滿一筐土雞蛋,來到某邊防團衛生連表示感謝。農裏華告訴鄧建偉,孩子用鄧醫生的姓取了名。像這樣的孩子,在察隅鎮還有很多。在這個邊陲小鎮有這樣一種傳統,只要是部隊醫生幫忙接生的孩子,都會用醫生的姓為孩子取名。
2023年的藏歷年,駐地家家戶戶充滿歡聲笑語,竹尼村50多歲的仁珍準備了一桌豐盛的飯菜,邀請親戚鄰居在家中做客。聚餐中,仁珍吃生牛肉時突然喉嚨被卡住,跌倒在地上不斷掙紮。家裏人以為他突發癲癇,沒有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等送到衛生連時仁珍已經失去生命體征,鄧建偉非常惋惜。
「對一個醫生來說,最痛苦的事就是看著病人在自己面前失去生命,自己卻無能為力。」這件事情發生後,鄧建偉幾乎有一個星期茶飯不思。
「為村民普及醫療常識和家庭急救方法迫在眉睫。」鄧建偉利用巡診坐診的機會舉辦科普講座,現場指導村民如何開展急救,讓村民們掌握常用的家庭急救方法。
如今,互聯網進村入戶,方便了村民的生活,鄧建偉又聯合各村書記,建立醫療服務微信群,當起了「互聯網醫生」,群眾看病就醫更為便捷。
「像鄧醫生這樣,守護好祖國的邊防」
衛生連自1951年跟隨部隊進駐察隅縣,73年以來,歷經多次編制體制調整改革和營區搬遷,離縣城越來越遠,但離駐地群眾越來越近。
「沒有解放軍,我就活不到今天。」前不久,鄧建偉到駐地村民擁珍旺姆家巡診。一進門,擁珍旺姆就熱情地為他端上酥油茶。聊天中說起5年前的那場災難,至今還心有余悸。
2019年5月12日,下察隅鎮突發群體性一氧化碳中毒,10余名群眾危在旦夕,鄧建偉帶領衛生連持續奮戰9個多小時,中毒患者全部脫險。擁珍旺姆是當時情況最危險的一名群眾,後來鄧建偉一直把他作為長期巡診的物件。
中毒事件發生沒多久,上級醫院選調醫生,有了離開偏僻的察隅縣的機會,鄧建偉有些心動。但一想到近在眼前的這次公共衛生事件,鄧建偉還是選擇了留下。
「一個人強不算強,帶強一個團隊才能更好地為群眾服務。」鄧建偉開始整合軍地醫療資源,推動醫療硬件升級,完成連隊和下察隅鎮衛生院放射室改造、DR器材安裝、手術室翻新。他先後50余次到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現場救治指導,形成「鄉鎮衛生院-衛生連」「村衛生室-連軍醫」的互助幫扶機制,先後培訓村醫護人員70多人。
2022年的一次巡診中,駐地沙瓊村的青年阿吉林看著鄧建偉胸前的黨員徽章說:「鄧醫生,我想入黨,你能不能幫幫我。」原來,鄧建偉經常走村串戶巡診,非常受當地群眾的尊重和崇拜。阿吉林下定決心,想要加入中國共產黨,像鄧醫生一樣,為家鄉服務。可又擔心自己漢語不好,文化程度不高,缺乏學習資料,對黨的創新理論理解不透,於是請求鄧建偉為他輔導。
鄧建偉幫阿吉林制定了學習計劃,輔導他學黨章、學黨史。連隊組織黨團日活動,鄧建偉把阿吉林叫到學習室,與連隊官兵一起上黨課。
「我是2023年‘七一’被批準入黨的,很感謝部隊和鄧醫生。從此以後,我用實際行動履行好黨員的義務和責任,努力為家鄉作貢獻。」阿吉林說。
這些年,鄧建偉努力把黨的聲音、黨的溫暖送到駐地群眾心中。他受聘擔任3個村黨支部「黨建指導員」,擔任「八一愛民學校」下察隅鎮中心小學「課外輔導員」。先後100余次進行黨的創新理論、民族團結和邊防政策宣講。
2018年8月的一天,察隅縣上察隅鎮體育村王常俠家裏熱鬧非凡,全村人都來到他家祝賀,王常俠殺了一頭牦牛款待鄉親們。原來前不久,他的兒子色成收到了入伍通知書,成為一名光榮的邊防軍人。
色成感激地說:「我父母生病、我小時候生病,都是鄧醫生和部隊的軍醫為我們治療的,特別感動、感恩。我很喜歡這身軍裝,我要努力當一名優秀的軍人,像鄧醫生這樣,守護好祖國的邊防。」
李盛林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裴楠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