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我幫你造055,你幫我造核潛艇!中俄海軍技術互補能否可行?

2024-07-29軍情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海軍的實力大幅下降,特別是水面艦艇的能力明顯減弱。目前,俄羅斯海軍的大型水面艦艇主要仍是光榮級、基洛夫級和無畏級等蘇聯時期的「老面孔」。與此同時,俄羅斯海軍的新型水面艦艇發展計劃幾乎陷入了「舉步維艱」的境地。

以俄羅斯海軍寄予厚望的22350型戈爾什科夫級護衛艦為例,這是一種排水量超過4000噸的中型護衛艦,正好適應俄羅斯海軍當前的需求。如果按照計劃,俄羅斯海軍能夠服役大約20艘此類艦艇,那麽確實會讓整個海軍煥然一新。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種僅4000噸級的護衛艦,俄羅斯的建造過程卻顯得非常艱難,幾乎可以說是「十年磨一艦」。

根據公開資訊,戈爾什科夫級護衛艦的首艦戈爾什科夫號於2006年開工建設,但直到2018年才正式服役,歷時整整12年。雖然首艦由於技術不成熟需要時間進行調整,導致建造周期較長情有可原,但該型號艦的二號艦卡薩托諾夫海軍上將號的建造進度則稍顯滯後。該艦於2009年開工,卻直到2020年才正式服役,也用了整整11年。而三號艦的情況略有改善,其開工日期為2012年2月1日,服役時間則是在今年年初,也耗時大約12年。

顯而易見,以俄羅斯現有的造艦能力來看,即使是建造一艘4000噸級的護衛艦也已相當吃力,更不用提更大噸位的艦艇了。事實上,近年來俄羅斯海軍能大量建造並投入服役的,基本上都是幾百噸到一千噸級左右的輕型護衛艦,這類艦艇通常被稱為「小型導彈艦」。

然而,與俄羅斯較為普通的水面艦艇制造能力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俄羅斯至今仍然保留著極為強大的核潛艇制造和研發能力。在蘇聯解體之後,核潛艇技術是俄羅斯為數不多的仍在不斷更新叠代的海軍裝備之一。得益於蘇聯時期的技術積累以及近年來俄羅斯的努力,俄羅斯的核潛艇技術如今仍可以說是全球頂尖的。

例如,在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相繼推出了北風之神級戰略導彈核潛艇和喀山級攻擊型核潛艇。這些核潛艇都是在蘇聯解體後才大規模服役的。北風之神級核潛艇可以搭載威力強大的布拉瓦導彈,具備直接打擊美國本土的能力。喀山級攻擊型核潛艇不僅能在深海追擊美國海軍的彈道導彈核潛艇,還能發射反艦導彈打擊水面艦隊,並具備對地進行遠端打擊的能力,堪稱真正的多功能核潛艇。

2021年,俄羅斯海軍在短短一年內接連服役了三艘戰力強大的核潛艇,包括喀山級核潛艇「喀山」號和「新西伯利亞」號,以及北風之神級核潛艇「奧列格大公」號。這顯示了俄羅斯在核潛艇技術領域深厚的實力與底蘊。

與此相對,我海軍的「強項」則是水面艦艇。近年來,我海軍透過不斷增加新艦艇,已經陸續服役了大量先進的水面戰艦,其中最為引人註目的是被譽為「劃時代的驅逐艦」的055型萬噸大驅。055型大驅裝備了112單元垂直發射系統,能夠搭載各種威力強大的防空和反艦導彈,具備相當強大的戰鬥力。此外,055型還開創性地配備了艦載雙波段相控陣雷達,其艦載電子器材在技術上幾乎超越了美國最新的伯克級驅逐艦。總體而言,盡管055型的噸位僅為俄羅斯海軍最強的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的一半,但其作戰能力卻已顯著超越了基洛夫級。

既然如此,很多朋友可能會問,為什麽中俄海軍不在核潛艇和水面艦艇領域進行「優勢互補」,互相進行技術交流呢?實際上,這其中確實存在一定的原因。

首先,這個原因並不是許多朋友猜測的所謂「面子」問題。畢竟,俄羅斯實際上相當務實,並不會因為一些虛無縹緲的「面子」問題而妨礙實際工作。例如,俄羅斯曾經從法國引進過兩艘西北風級兩棲艦,盡管最後這一計劃被美國攪黃,但法國畢竟是北約成員國,這對俄羅斯來說,面子問題難道不是更為重要嗎?因此,至今俄羅斯沒有透過技術引進來發展大型水面艦艇,仍然是基於更為實際的考量。

筆者認為,主要原因之一是俄羅斯希望發展自身的艦艇制造業。蘇聯解體後,蘇聯在溫暖的黑海地區建設的眾多設施齊全、技術實力強大的造船廠全都劃歸了烏克蘭,其中包括蘇聯唯一能夠建造航母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廠。目前,俄羅斯僅剩下位於大西洋沿岸的北德文斯克造船廠和彼得堡波羅的海船廠等,其規模和技術水平與蘇聯時期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因此,若俄羅斯再將大型水面艦艇的訂單交給國外船廠,其本國造船工業將更加岌岌可危。

其次,俄羅斯海軍目前無法制造大型水面戰鬥艦艇,主要原因其實並非技術問題,而是經濟因素。考慮到俄羅斯造船業的現狀,如果國防部高層能夠果斷地進行大量投資,那麽逐步恢復的可能性仍然存在。而且,引進大型水面艦艇顯然需要巨額費用,與其將這些資金支付給外國船廠,不如投入到本國的造船工業中。

總而言之,俄羅斯作為一個世界大國,一直懷有其雄心壯誌和頑強精神,這或許正是其能夠在國際舞台上風雲數百年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