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20兼職丟炸彈?論大型運輸局能否取代戰略轟炸機
隨著高效能雷達、防空導彈的普及,戰略轟炸機的戰場突防能力開始受到質疑,當戰略轟炸機開始主要承擔防區外打擊任務,常規的對地打擊任務有多用途戰鬥機代勞,並且戰略轟炸機的核打擊能力也不如洲際導彈,一個只能躲在遠處丟炸彈的平台,似乎變得非常多余了。於是網絡上就開始出現一種聲音,是否由大型運輸機取代戰略轟炸機。
![](https://img.jasve.com/2024-12/9a98928ae5e74d2847d1b29dc6fae3f5.webp)
這裏先說出觀點,如果只執行一些低烈度的作戰任務,大型運輸機的確可以代替戰略轟炸機,但是,如果只是低烈度的軍事沖突,壓根就沒必要出動戰略轟炸機。而如果在高強度沖突的環境下,大型轟炸機根本無法取代戰略轟炸機。
現代戰爭環境下,為什麽戰略轟炸機開始執著於躲在防區外丟炸彈了?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就是絕大部份國家都已經列裝了戰鬥機、預警雷達與防空導彈,這讓戰略轟炸機無論是高空突防還是低空滲透,都需要承擔極大的風險。即便絕大部份國家手中都沒有像「愛國者」、S300、「紅旗」-9這類比較先進的防空導彈,但即便是S-200、霍克這類別號較老的防空導彈,依然能夠對戰略轟炸機造成嚴重威脅,比如在2008年俄格戰爭期間,格魯吉亞軍隊就使用老舊的S200防空導彈擊落了俄軍圖-22M3戰略轟炸機;越南戰爭期間,美軍參戰的B-52戰略轟炸機,先後有17架被北越擊落,而當時北越軍隊使用的武器,只不過是山姆-2導彈、米格-21戰鬥機甚至是高射炮。
一旦被空襲的目標裝備了較為不錯的防空武器,就足以令大部份戰略轟炸機退避三舍了,只敢躲在防區外丟導彈。
其次,現在的戰略轟炸機跟二戰時期的戰略轟炸機早就不可同日而語。二戰期間,英國都能組織上千架大型轟炸機,對德國進行空襲。可現如今,即便是世界第一的美國空軍,滿打滿算,手裏的戰略轟炸機也不超過200架。也就是說,現在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能力將戰略轟炸機當成消耗品來使用,二戰時期,美軍哪怕一次損失上百架B-29轟炸機,都不至於傷筋動骨,但是現在,美軍要是一次損失10架戰略轟炸機,估計國防部長都要引咎辭職,總統也要受到彈劾。戰略轟炸機變成了國之重器,自然沒有任何國家願意讓戰略轟炸機以身犯險了,像近地支援、臨空轟炸這種高危任務,一般交由多用途的戰術飛機來執行。
![](https://img.jasve.com/2024-12/6c437bbc74ca9dad1c7dde4a832382de.webp)
既然只需要躲在防區外丟炸彈,那麽將大型運輸機改造一下,令其具備發射防區外導彈的能力,聽起來完全可以取代戰略轟炸機,要是運-20能掛著炸彈去轟炸目標,似乎就不需要研發轟-20了。但是對於中美俄這樣的軍事強國來說,大型運輸機依然無法取代戰略轟炸機,這就跟改裝巨型油輪代替航空母艦一樣,聽起來是多快好省的辦法,但是卻存在許多無法克服的難題。但從指標來看,大型運輸機的航程與載重都與戰略轟炸機非常接近,有些甚至比戰略轟炸機還出色。比如安225運輸機,運載能力高達300噸,已經相當於許多戰略轟炸機的起飛重量了。
歷史上,美蘇都曾嘗試利用大型運輸機來執行轟炸任務,最典型的是C-130運輸機改裝為AC-130「炮艇機」,但是AC-130主要使用飛機上的各種口徑火炮進行對地打擊,而不是投擲炸彈或者發射導彈。
蘇聯研發的伊爾-76運輸機,機翼就設計有武器掛架,甚至還保留了尾炮,必要的時候能夠掛載一些小型炸彈,客串一下轟炸機的角色。
![](https://img.jasve.com/2024-12/8f7feab4b547dbce622e8d34d9ee7b61.webp)
但是,想讓大型運輸機去掛載大型導彈以及大型炸彈,卻是強人所難了。2014年,央視節目曾經公布過運-20全機靜力破壞試驗,其中一項跟負載能力相關的測試,需要對運-20的機翼進行模擬極限載荷測試,要求這個數值在100%到120%之間,如果低於100%強度,運-20的機翼就損壞了,那就說明運-20機翼的強度不夠,需要重新進行設計加固。可如果達到120%的強度,運-20的機翼依然沒事,那就說明運-20的機翼被設計的過於堅固了,還有削弱機翼強度降低重量的空間,還是需要重新對運-20的機翼進行設計修改。因為大型運輸機並不承擔一線的作戰任務,它的主要任務就是運輸,必須在保證一定機體強度的基礎上,盡最大可能提升運輸機的運載能力,通俗的講,就是大型運輸機的機翼,既要結實,又不能太結實了。
![](https://img.jasve.com/2024-12/ea1e2fb0eec9c934e792e05adc14d4f0.webp)
而戰略轟炸機則不一樣,經常需要在機翼下掛載幾噸重的彈藥,對機翼的強度要求很高。即便是轟-6K這樣的大型轟炸機,也能在機翼下掛載6枚K/AKD-20巡航導彈,1枚導彈的重量在2.5噸左右,6枚就是足足15噸,如果讓大型運輸機在機翼下掛載6枚這樣的巡航導彈,恐怕在空中一個簡單的轉向,都有解體的風險。
可如果選擇加強大型運輸機的機翼強度,那麽勢必會導致重量增加,進而降低大型運輸機的載重能力、航程以及起降效能,最終得到一個既不是合格運輸機又不是合格轟炸機的產物。
此外,大型運輸機與戰略轟炸機在機體重心設計方面也不一樣,戰略轟炸機經常需要在最短時間內將大量載荷投放出去,為了降低重心偏移振幅過大帶來的安全問題,戰略轟炸機通常都是在機體重心下方設計投彈倉,這樣即便短時間內投放出大量載荷,重心變化也不會太大,飛行姿態依舊可以保持穩定。
而大型運輸機則需要空投坦克、火炮之類的大體積裝備,因此需要在機尾部位設計艙門,機體內部空間需要設計的方便大型裝備前後移動,因此基本沒有空間設計機腹彈倉。如果大量彈藥從尾部艙門以傾斜角度投放,則會大大降低彈藥的投放精度,並且大量彈藥突然從尾部投放出去,也會帶來極大的重心變化振幅,造成嚴重的飛行安全問題。
此外,大型運輸機普遍對飛行效能沒有太大的要求,既不能超音速飛行,也不具備低空突防能力,更沒有隱身效能。而戰略轟炸機卻不一樣,雖然大部份情況下,戰略轟炸機都執行防區外打擊任務,但是在必要的時候,戰略轟炸機要麽需要像圖-160那樣能夠以2馬赫的速度從高空突防,要麽需要像B-1B那樣超音速低空突防,要麽能夠像B-2那樣依靠隱身能力突防,這些能力你可以平時不用,但是必須要有,因為擁有這些能力的戰略轟炸機,它的存在就會牽制敵方大量的戰略資源。
![](https://img.jasve.com/2024-12/d0f33a4939241ca174268d088f6e2ae0.webp)
比如面對美國的B-2隱身轟炸機,中國就需要在沿海部署大量反隱身雷達與截擊機,不管B-2戰時會不會來,中國都必須未雨綢繆。
又比如面對著能夠低空超音速突防的B-1B轟炸機,中國就必須加強對低空雷達探測盲區的監視,重要目標在部署防空力量的時候,不僅要考慮高空目標的威脅,同時還要加強對低空目標的預警與截擊能力。
而北美防空司令部面對能夠以1.5馬赫速度連續飛行2000公裏的圖-160,每次都是如臨大敵,因為美軍目前沒有任何一款現役戰術飛機能夠跟上圖-160,哪怕是能夠超音速巡航的F-22。每次圖-160從西伯利亞起飛,北美防空司令部就需要調集大量資源進行應對。
如果讓大型運輸機來代替戰略轟炸機執行任務,那麽對手面對的就是一個沒有速度、沒有低空突防能力,也沒有隱身能力的飛行平台,對手應付起來就容易多了。如果只是欺負一下弱國,那麽攜帶防區外導彈的大型運輸機,勉強還能發揮作用,可如果面對的是中美俄這樣的軍事強國,攜帶防區外導彈的大型運輸機,既無法對敵國發動奇襲,也很難保證戰場生存能力。
因為中美俄現在都有能力進行遠端防空攔截,擁有巨大航程,能夠攜帶霹靂-15遠端導彈的殲-20、伴隨航母在海上機動,能夠發射AIM-174遠端導彈的「超級大黃蜂」、以及航程接近4000公裏,能夠發射R-37M遠端導彈的米格-31,都能夠對攜帶防區外導彈的大型運輸機造成巨大威脅,基本只要被盯上了,大型運輸機就是「十死無生」。
若是想辦法提升大型運輸機的戰場生存能力,對其速度、操控性或者隱身效能進行加強,最終就會尷尬的發現,自己還不如重新研制一款專用的戰略轟炸機。
![](https://img.jasve.com/2024-12/8ab21938439a37737ef001df8343e126.webp)
而且未來的戰略轟炸機,都在強調隱身突防能力,同時還要兼顧指揮引導無人機作戰,像美國的B-21戰略轟炸機,甚至還具備偵察、電子對抗甚至是空戰能力。未來的戰略轟炸機,對綜合效能要求更高,像大型運輸機那樣攜帶幾枚導彈,根本無法代替戰略轟炸機所能發揮的作用。如果只是應付一些低烈度的軍事沖突,那麽就更不需要大型運輸機攜帶導彈上戰場了,多用途戰術飛機就足夠了。所以大型運輸機,還是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好了,戰略轟炸機是國之重器,沒辦法用大型運輸機來湊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