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韓「火星-19」導彈試射創下射程新紀錄,其彈道最高,飛行時間最長,達到7000公裏,持續89分鐘。央視新聞等媒體報道,此次試射與先前「火星-15、16、17」的試驗軌跡相似,均采用高彈道發射方式。
「火星」系列導彈此次試射在彈道高度、飛行時間等方面均創下新紀錄。其彈道高度達到7000公裏,根據以往「火星-15」號(彈道高度5700公裏,射程約12000公裏)和「火星-16」號(彈道高度6200公裏,射程約14000公裏)的射程推算,此次導彈的射程很可能超過14000公裏,甚至達到15000公裏以上,這意味著美國本土已在其打擊範圍之內,具備全方位、深層次的打擊能力。未來射程是否會進一步提升,仍需持續關註。
對北韓公布的影片及影像資料分析顯示,其導彈發射技術取得了顯著進步。影片中幾個細節值得關註:首先,此次發射采用固體推進劑,不同於以往「火星」系列(如「火星-15」、「火星-16」、「火星-16B」和「火星-17」)采用的兩級液體燃料,後者需加註燃料後由車輛運送至發射陣地。而這次,導彈發射過程在一個封閉的固體推進劑發射筒內完成。其次,發射前,可見發射筒內數個支撐物被快速投擲;點火前,影片左側出現黑煙,表明使用了壓縮氣體將導彈推離發射筒;最後,導彈點火後,底部的一個圓蓋平穩地向右彈出,同時伴隨強烈的火焰。
對比以往「火星-15、16、17」發射時蠟燭狀、透明且較短的火焰,此次發射火焰呈掃帚狀且長度顯著增加,這表明其推進劑已從液體轉變為固體,發射準備時間大幅縮短。此前,液體火箭/導彈需要較長的加註和維護保障時間,但其可靠性及技術難度相對較低;而全固態推進劑則可在接到命令後立即進入發射場發射,無需冗長的準備過程,顯著提升了打擊效能。
其次,是機動發射能力。此次展出的車輛,雖然細節尚不明晰,但應為多軸驅動。此前閱兵式上展示的「火星」系列導彈發射車,均為10軸、11軸或12軸車型,其設計目的在於穩妥地運輸導彈,並實作快速起豎和發射。因此,這種發射架集運輸、起豎、發射功能於一體。這種機動發射方式顯著提升了導彈系統的生存能力,雖然固定發射井或陸基發射架易於被敵方偵測,但機動發射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被發現的概率。
北韓此次試射導彈展現出多種發射和打擊方式的顯著變化,尤其射程大幅提升,令人矚目。以此次試射為例,7000公裏彈道高度,89分鐘飛行時間,創下北韓「火星」系列導彈射程新紀錄。此舉正值美國大選前夕,結合無人機事件的交鋒,北韓或意圖以此彰顯自身軍事實力,並傳遞某種政治訊號。即便不考慮此次試射的超遠射程,北韓導彈的現有射程也足以覆蓋美國本土,這無疑加劇了半島局勢的緊張程度。美國在半島的軍事行動無疑火上澆油,進一步升溫了地區沖突。因此,「火星-19」號導彈的試射,可以解讀為北韓對美國軍事壓力所作出的重要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