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戰略博弈與焦慮升級
在仙賓礁事件中,我們總結了三個關鍵點:
1. **中美競爭進入新階段**:中美之間的較量正在演變,既有需要對抗的領域,也有可以緩和的關系。當美國國會連續透過了針對中國的25項法案時,以及中美兩軍開始恢復對話之際,菲律賓海警船選擇撤離,這表明雙方關系的復雜性。這些法案的強度令人印象深刻,有人甚至將其與晚清末期的情況相提並論,顯示出美國對中國戰略的擔憂達到了較高水平。
2. **博弈中的策略調整**:在國際政治的棋盤上,中美兩國都在根據形勢靈活調整策略。菲律賓海警船的撤離動作可能反映了雙方在某些問題上的妥協或緩和姿態,同時也可能是對特定政策或局勢變化的響應。
3. **美國的戰略焦慮**:面對中國的發展和崛起,美國表現出明顯的戰略焦慮。透過頻繁出台涉及中國的法案,美國試圖在國際舞台上構建對中國不利的環境,顯示其對中國崛起的擔憂和應對策略。這種焦慮不僅體現在立法層面,也反映在美國整體的外交政策和地緣政治布局中。
債務壓力下的美國軍事戰略調整與中國內部挑戰
軍事愛好者視角解讀:
關鍵因素在於自身,而非外部條件。當前,中美兩國都面臨挑戰,但美國的問題根源在於其龐大的內部債務,總額高達35萬億美元。這相當於每個美國人平均背負著72萬美元的債務。換算成我們的概念,這相當於每人欠下約500萬人民幣,而且這一數碼在過去10年裏增加了幾乎三倍。美國每年的財政支出高達20多萬億,這意味著其債務負擔將在幾年內達到極其嚴重的水平。因此,雙方軍事交流中的一個重點議題,就是美國軍隊可能在南海采取的後撤行動。
相比之下,我們的挑戰更多是發展過程中的難題,包括外部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以及內部經濟迴圈尚未完全形成。然而,只要我們抓住新的發展機遇,就能有效應對這些挑戰。穩定的發展環境對於中國來說尤為重要,因為在這種環境下,我們有更多機會實作增長和進步。只要避免沖突,我們就能夠充分利用時間視窗,推動國家發展。
中國展現南海強大影響力與和平意願
第二,南海的局勢變化使得東盟國家更可能接近中國。中美在菲律賓的較量持續了大半年,但菲律賓這邊連基本補給都難以提供。中國海軍派出了9艘艦艇,包括強大的055型驅逐艦,還有9艘海警船以及約50艘民間船只,總計超過100艘艦船參與,卻未引發沖突。這不是對中國實力的忽視,而是中國真心追求和平的態度,這被東盟及世界各國看在眼裏。
這種實際掌控力,其實就是在宣布:這裏是我們的勢力範圍!這正是中國古代「君子引而不發」的策略——蓄勢待發而非直接行動。相比之下,俄羅斯等國不具備這樣的戰略智慧。因此,未來其他東盟國家在涉及地緣政治的問題上,將更加謹慎行事。
簡而言之,中國透過實際行動展現了其在南海的強大影響力,並透過「君子引而不發」的策略傳遞出和平與合作的意願。這一行為對地區穩定具有積極意義,促使東盟及其他國家在面對地緣政治挑戰時保持更為謹慎的態度。
美國大選後的潛在挑戰與準備
第三,事情還沒結束。目前正值美國大選的重要時期,菲律賓需要考慮美國大選的結果。一旦選舉結果出來,美國調整好策略後,可能還會出現新的問題。所以,我們得做好持久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