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關中美即將發生戰爭的議論日益增多。
然而,也存在著一種堅定的觀念,堅信中美之間絕不會發生直接戰爭,美國經濟學家大衛·P·戈德曼便是持有這種看法的人士之一。
根據大衛的觀點,中國擁有的一種足以阻止美國封鎖中國海軍行動的效果,使得美國的艦隊即使無法自由進出台灣海峽,兩國也不會因此發生戰爭。
那麽,這種神秘的武器究竟是什麽呢?中美之間的沖突升級是否真的可以被遏制呢?
據信,近期美國與中國的關系,以及台灣的形勢都愈加緊張。
台獨勢力在夏季登上政治舞台,中美雙方先後進行大規模軍演,再加上美國鷹派政客們紛紛鼓吹戰爭,所有這些因素都加劇了台海地區的矛盾。
然而,早在幾年前,美國學者大衛就向美國政府發出警告,指出中美兩國的軍事實力正在逐漸接近,雙方在軍事沖突中無法徹底擊敗對方的趨勢,這反映了當前國際局勢的復雜性和兩國關系的微妙平衡。
大衛強調,美國若加強在西太平洋地區的軍事力量投入,憑借多個航母戰鬥群和強大的海軍航空兵力量,將在對華作戰中取得優勢,並能夠迅速打擊解放軍的海上力量。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解放軍海上力量的衰退導致了美國的勝利。
近年來,中國一直在積極發展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系統,透過部署反艦導彈、防空系統和電子戰器材,對外部船只和飛機在特定海域造成淪陷性打擊。
中國在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方面強大的遏制能力,使得即使美國獲得了制空權和制海權的優勢,也無法順利進入台灣海峽。
這表明台灣的「獨立」不僅嚴重依賴於美軍的戰爭優勢,而且島內無法自給自足的物資也完全依賴於美國供應。
除了中遠端導彈外,中國的洲際導彈系統也對美國本土構成嚴重威脅。
只需發射幾枚攜帶核彈頭的洲際導彈,就能摧毀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軍事優勢,這一點在前幾天中國洲際導彈試射中得到了驗證。
相對平衡的軍事實力確實存在一定的道理,它迫使那些在沖突中無法取得決定性勝利的國家避免戰爭。
然而,值得註意的是,大衛認為中國只有導彈部隊構成威脅的觀點顯然過於片面。
他在2020年發表這些言論時,中國的第一艘國產航母山東艦已正式交付海軍,並且已經基本形成了有效的航母戰鬥群。
那麽,大衛是如何完美地「忽略」了中國解放軍的海上力量的呢?
中國的海上力量已經足以單獨應對太平洋艦隊,但如果美軍選擇增兵,大量新型艦艇仍處於建造、試驗和訓練階段,人民海軍的有效戰力與之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然而,盡管海上力量尚未達到充分的時間積累,卻並非無懈可擊。
他們不會在戰爭開始時立刻「消失」,而是會保持有效的戰鬥力。
中國海軍完全有能力在西太平洋地區對入侵者進行更強烈的打擊。
中美戰爭的巨大損耗。
然而,大衛的論點確實有其可取之處。
隨著中美軍事實力的不斷增強,以目前兩國的規模為參照,一旦沖突升級,極有可能會變成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
以當前正在進行的俄烏沖突為例,中美若發生長時間的戰爭,不僅會大量消耗兩國的軍事資源,還會對世界經濟與全球市場造成長期而深刻的影響。
現代戰爭的開銷極其龐大,高昂的費用主要投入到高科技武器的研發、生產以及後續的維修保養。
而美國在多年前的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相關開銷更是高達數萬億美元。
而中美之間的沖突規模無疑將遠超這些地區性戰爭。
然而,美國目前正面臨國債危機,每年用於償還債務利息的開支已占據了財政支出的重要部份。
假如再投入一筆巨額資金,美國的經濟系統將會徹底崩潰。
而美國國內扭曲的資源分配狀況,也導致了通貨膨脹的持續快速上漲。
此外,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中美兩國的暫時「結束」將對全球供應鏈和貿易網絡造成破壞,引發全球經濟的崩潰。
國際貿易萎縮,金融市場動蕩不安,全球範圍內的經濟增長也將隨之停滯。
在國際關系中,中美若長期交惡,勢必會對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產生重大影響。
許多國家被迫選邊站,將導致世界重新分化,一些地區性大國可能會趁機崛起,以填補權力真空。
在戰爭期間,原有的國際組織的權威和作用將會大大削弱,全球治理體系將面臨重塑。
屆時,即使中美兩國最終取得勝利,也可能像二戰後的英法一樣,徹底改變國際力量的對比。
現代戰爭的破壞性遠超以往,中美兩國的沖突一旦不斷升級,最終的勝利者可能仍然需要面對關鍵基礎設施的嚴重損失和生態系中的破壞,而這種恢復通常需要長達數十年的時間。
正如大衛所言,中美之間的長期戰爭將導致雙輸局面,巨大的戰爭消耗將使獲勝一方也無力維持全球霸權,這種情況下,世界秩序可能進入一個新的多極化時代,或者出現新的全球領導者。
和平發展是共同呼聲。
中美兩國選擇和平發展,雖然不直接發生熱沖突,但透過其他方式實作和解,這不僅關系到兩國人民的福祉,也關乎全球的穩定與繁榮,贏得了全球範圍的廣泛支持。
中美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兩國的和平共處對於全球經濟增長至關重要。
這不僅有利於全球範圍內的貿易往來、技術交流和投資合作,還將促使更多國家參與改善民生、科技創新和環境保護等領域的努力。
然而,和平發展並不意味著放棄自身利益或忽視國家安全。
保持適當的軍事實力對於維護和平至關重要,既能震懾潛在的威脅,又能幫助我們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然而,正如大衛所暗示的那樣,盡管中美之間不會發生直接戰爭,但在網絡戰、太空軍事化和人工智能等關鍵領域的競爭或優勢擴大行為,仍可能導致新一輪軍備競賽。
此外,破壞多邊機制、大搞雙邊外交的「小圈子」,並拒絕對話協商,是美國針對其他國家的慣用手段。
圍繞「冷對抗」這一原則,美國可能還會繼續采取貿易制裁和技術封鎖等「不戰爭但也不合作」的惡意對抗措施。
結語。
和平發展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必然選擇,美國試圖透過戰爭等手段打壓中國這樣的潛在挑戰者,以維護其全球霸權地位的做法,不僅損害了中美兩國的根本利益,也使世界各國陷入了困境。
在當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下,我們既要保持必要的防禦能力,又要堅持走和平發展之路,這是實作國家長治久安和人民福祉的最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