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中國航空的發展歷程,在上世紀 60 年代,隨著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成功爆炸,發展三位一體的戰略核打擊能力就成了核心任務。畢竟有彈沒槍、有彈沒發射平台,那基本就等於零啊,所以得逐步建立起空基戰略轟炸機的遠端投射、海基戰略核潛艇的潛射,還有陸基的發射井或移動發射,這些都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相對而言,空基發射平台的困難是最多的。當時我們手上只有一款由圖-16 改進而來的轟-6 轟炸機,它的航程不夠遠,載彈量也比較普通,而且飛行速度慢,在現代戰爭中,它的戰爭生存能力太弱了。
所以空軍特別迫切地需要一款大型的戰略轟炸機,用來執行遠端的戰略核打擊任務。轟 -6 中程轟炸機是在 1969 年才實作量產並入役的,它一入役就被宣告已經落伍啦,要知道這可是 50 年代的技術產品呢,屬於第一代噴射式轟炸機。它的巡航飛行速度是 796 公裏/小時,最大航程 5760 公裏,作戰半徑大概 2600 公裏,機載電子器材挺落後的,在戰場上突防的能力很差。實際情況中它只能掛一枚中小型核彈,爆炸當量大概在 9 到 15 萬噸級別,這種臨空轟炸機的模式已經不符合現代戰爭的需求啦。
航空發展搞新品得考慮當時的實際情況呀,因為科研能力和工業發展基礎不太好,轟 -8 一開始就把研制定位成改進升級啦。拿轟 -6 當基礎,給它拉皮放大,主要就是換個新型渦扇發動機,同時把機身放大,這樣就能實作更大的航程和載重量啦。這種操作方式在當時好多機型改進的時候都用過呢,最大的好處就是風險小成本低,大部份零部件都能和原型匹配上。轟 -6 還執行過氫彈投放任務呢。
1970 年呀,西飛就提出啦,要在轟 -6 的基礎上把英國的「斯貝」Mk.512 - 5W 渦扇發動機給換上,並且保持轟 -6 的整體樣子別變,就在兩側機翼根部還有機翼中段那地方掛上「斯貝」渦扇發動機(一共 4 台)。用這種更換新式發動機的辦法呢,能直接把航程給增大啦,還能達到改善效能的目的,風險小不說還更容易實作呢,過渡型號轟 -6I 在 1978 年就完成首飛啦。
換發之後呀,轟 -6I 的效能那是蹭蹭往上漲啊,原本的最大航程是 5760 公裏,現在都增加到 8060 公裏啦,作戰半徑也從 3600 公裏提升到 5000 公裏呢。這提升得可太厲害了,就跟脫胎換骨似的。不過呢,轟 -6I 可不是最終的目標,它只是個過渡型號哦,緊接著呢,最終版的轟 -8 就提出了兩個方案啦。這裏面分別有四發的主方案和六發的備選方案。因為這個時候呀,中西方關系開始轉暖啦,已經能夠適當去獲取西方的先進技術來提供支持啦。
轟 -8 選用四發方案當作主要去攻克的目標啦,機體的放大程度相對來講不是特別大,得把四個發動機都配套掛在機翼下方呢。因為到底是按比例放大呢,還是跟轟 -6 一樣又細又長,這還不確定。轟 -8 的六發備選方案屬於遠期目標喲,和四發方案主要的差別就是機體的大小啦,還有兩邊機翼掛著的發動機數量,四發方案是兩邊機翼各掛兩個,六發方案是兩邊機翼各掛三個,這有點不一樣。這兩款機型呢,都是基於轟 -6 放大然後換發動機的版本。不過呢,現在有了從外面引進技術的可能性啦,像配套 6 台美制 JT -3D 渦扇發動機(六發方案),這種發動機是配套在引進的波音 707 客機上的。
這裏有一組從轟 -6I 到轟 -8I、轟 -8II 的機型對比圖,明顯的區別在於外形的變化,機體尺寸在逐漸增大,這在當年是沒辦法的事。中國航空工業是跟蘇聯學的,把第一代航空產品全盤引進,邊學邊仿,當時能制造的最大飛機就是轟 -6,造飛機不像搭積木那麽簡單,在轟 -6 的基礎上放大是最穩妥的辦法。
轟 - 8 要是能在轟 - 6I 的基礎上一直搞下去,最後說不定真能搞成一款成功的機型呢。可那會兒運十也在全力研發呀,各種資源得優先保證它,軍費開支還大幅削減了,再加上配套發動機一直沒法實作國產化,最後就只能下馬啦。其實轟 - 8 的基本效能還挺好的,最大起飛重量 163 噸,最大載彈量 18 噸,最大飛行速度 1000 公裏/小時(高度 7800 米),最大升限 14000 米,最大航程 11000 公裏。
這個設計和效能在當時是有可能的,畢竟它是基於轟 -6 開發的,整體效能有了很大提升。不過要是和蘇聯同時代研制的機型對比,特別是有一款相對不太常見的型號,我們就能發現,在大型轟炸機這個領域,我們和世界前列確實差距很大。這款造型類似的型號就是米亞 -4「北美野牛」戰略轟炸機。
米亞 -4 轟炸機呀,它是蘇聯的第一代噴射式轟炸機呢,和圖 -16(轟 -6 原型)一樣,都屬於最早出現的四發噴射式戰略轟炸機哦。從外觀造型上瞧,這倆挺像的,就跟轟 -8 和轟 -6I 似的,只不過它的四台發動機都安裝在機翼根部啦。
米亞 -4 轟炸機是由蘇聯年輕的米亞西舍夫設計局搞出來的,1951 年開始研制,到 1957 年就正式投入使用啦。那圖 -16 轟炸機呢,1955 年就開始服役啦,時間上差不太多。米亞 -4 體型比圖 -16 大,效能也更好些。它雖然沒在蘇聯空軍裏當主力,但把它改裝成 VM -T 超級運輸機後,在蘇聯太空穿梭機專案裏專門負責貨運任務,那可挺有特點的呢。
米亞 - 4 轟炸機呀,它的最大起飛重量是 138.5 噸呢,最大載彈量能達到 12 噸哦,最大飛行速度有 947 公裏每小時啦。最大升限能到 15600 米,最大航程是 8000 公裏,作戰半徑是 3556 公裏喲。從效能方面來看呢,跟轟 - 8 比好像是有那麽點差距哈。不過米亞 - 4 可是 50 年代的產品呀,用的是 4 台渦噴發動機呢,而 80 年代的轟 - 8 用的是 6 台美制渦扇發動機。效能有差別那也是難免的啦,不過相比之下,科研能力和工業基礎的發展水平差距才是關鍵呢。米亞 - 4 在蘇聯的海空軍裏也就是個輔助的型號啦,主要就是負責海上偵察和反潛之類的任務。
得承認,轟 -8 跟世界先進水平比有差距是正常的,關鍵是設計比較保守、中規中矩。最後因為各種因素的影響,它就只是停留在紙面上了,原本有希望成型卻最終下馬,這才是最大的遺憾啊,畢竟到現在我們還在討論給轟 -6 加啥字母呢,那大蝙蝠等起來確實挺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