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鄒阿江 攝影 周彬 實習生 劉旅茜
人物名片:
謝品,生於1939年,福建龍巖人。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原副總設計師,原預研主管總師,研究員。長期從事和主持新機的發展論證、預先研究、總體設計和作戰使用研究。曾先後參加殲7系列、殲8、殲9、殲10系列、殲20、梟龍等十余個飛機型號的設計研制,對多個型號的誕生或立項有突出貢獻。曾榮獲多項國家及部級科技進步獎,榮立部級一等功2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
鑿井者,起於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73年前,1951年,伴隨著抗美援朝的烽火,【關於航空工業建設的決定】頒發,新中國航空工業從「0」起步,在百廢待興的征程中起飛。
在新中國航空工業誕生幾個月後,有關部門提出航空工業發展方針和建設計劃,中央決定拿出價值60億斤小米的資金開展航空工業建設。
「價值60億斤小米」——巨款的背後,是中國人對航空強國夢的渴望和追求。
走過73載春秋,中國航空裝備實作了從修理到仿制,從測繪到自主研發,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如今,殲20列陣長空,運20大鵬展翅,無人機翺翔九霄,多款先進直升機扶搖直上......
在中國航空事業發展的長河中,當一件件大國重器翺翔藍天,地面上始終有一群人會仰望天空,那裏凝結著他們的心血。此刻,航空報國、航空強國的故事逐漸清晰起來。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成都所原副總設計師 謝品周彬攝
9月下旬,85歲的謝品來到位於錦江河畔武侯祠旁的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以下簡稱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成都所)武侯園區。他說,上一次來進入所裏的科研區已經是四五年前,當時受邀參加央視的采訪。
進入采訪室,謝品來不及和大夥兒打招呼,首先看到的是兩架飛機模型,老人脫口而出,「這是殲10,1998年3月23日首飛,那架是殲20,2011年1月11日首飛。」
——這是一種既純粹又赤誠的熱愛。
從沈陽來到成都,從設計員到預研主管總師,再到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成都所的副總設計師。人生最豐沛的50余年裏,謝品曾先後參加殲7系列、殲8、殲9、殲10系列、殲20、梟龍等十余個飛機型號的設計研制。
作為多個型號發展的拓荒者,「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是謝品的人生信條。於他而言,幹航空事業並沒有很高的物質回報, 精神上富足就夠了。
航空強國夢根植於心底
說起從事航空事業的初衷,謝品說自己從小就和飛機結下不解之緣。1939年,出生在戰爭年代,從記事起謝品就跟隨父母四處躲避日本飛機的轟炸。對於當時的中國而言,飛機帶給國人更多的是傷痛。
1949年新中國成立迎來解放,但在50年代,國外敵機依仗著絕對的空中優勢,依然時常侵入中國領空,國民黨的飛機也緊跟其後。「我們學校建在烏石山下,為了躲避敵機,當時挖了許多防空壕。警報一響,就要躲進去,這樣的場景時常發生。」70多年前的故事,在謝品的腦海裏依然厚重。
「1月20日那天國民黨的飛機竟投下了炸彈!」說到1955年的事情,謝品感觸很深,「當時沒有預警,只聽遠處一聲巨響,火星四起,濃煙滾滾,我們嚇壞了!」那天下午,台江區兩千多間房子被炸,玻璃窗被沖擊波震得粉碎,火光和濃煙近在咫尺,大火一直燒到了後半夜。」
「中國只有研制出自己的飛機,敵人才會害怕。」那年,謝品16歲,一顆航空強國夢,根植心底。
獨立研發闖出新天地
1957年,謝品入讀南京航空學院學習飛機系空氣動力學專業。彼時,新中國試制的第一架噴射式殲擊機殲5已經誕生,航空教育體系初步形成。
畢業後,謝品進入國防部六院一所工作,在這裏他認識了宋文驄。「我是宋總的下屬,我們一起共事半個世紀,除了同事關系,他更像我的兄長。」
60年代,殲7作為中國空軍的主力軍,卻始終存在著一個問題:航程太短。讓謝品印象深刻的是「雙發方案」。透過深入的論證和研究,謝品和同事們一致認為采用雙發動機能夠解決航程問題。但在當時環境下,國家還不讓搞新機。「宋總啊,是個敢想敢做的人,他想了一個辦法給方案取名叫‘殲7改進方案’鎖進保險櫃,說未來能派上用場。」
殲7C 姜鳳祥 攝
20世紀60年代中期,世界超級大國已擁有兩倍聲速戰鬥機,而中國卻沒有與之抗衡的裝備。因國際形勢突變,引進途徑被堵死。
形勢逼人,唯有獨立研發。1964年,中央軍委下達研制新機的任務。在一次機緣巧合中,那份鎖進櫃子的「殲7改進方案」被公開,得到上級認可,這就是後來的殲8!殲8首飛當天,謝品全程目睹。從飛機啟動、滑跑、直刺長空,他形容:長長的脖子,像天鵝一樣美麗!
殲7C在試飛 姜鳳祥 攝
殲8的首飛成功,使中國結束了不能自主設計研制高空高速殲擊機的歷史。
殲10首飛 拉開中國航空新時代
1970年,響應三線建設號召,謝品跟隨300余人的大部隊來到四川成都。提及當時對成都的印象,他笑了,「70年代這裏的人還穿長袍衫,裹頭巾,我們覺得好新奇!」
一起過來的還有殲9專案:一個研制時間十余年,卻未能飛上天空的機型。「殲9技術指標頻繁改動,但最後還是在1980年‘下馬’(專案停止),很多人流淚。」但謝品並不覺得太惋惜,」他說,積累的技術成果和研究方向不會白費,我們會設計出更先進的戰鬥機。
熱血初心散落在長久而細致的努力中。1982年,殲10開始方案論證,1986年,56歲的宋文驄被正式任命為殲10飛機總設計師,謝品深度參與其中,負責分管總體設計、氣動力分析。
殲10C 朱鵬 攝
談及殲10,謝品說,「從事殲9飛機多年在鴨式氣動布局和中程武器系統上積累的研究成果,為殲10奠定了堅實基礎。」
於是,無數個日夜,反復的試驗測試,數百上千次的試飛完善,度過了12個春秋。
1998年3月23日,殲10迎來首飛。
當天下午,溫江機場,萬人齊聚。由首飛試飛員雷強駕駛殲10完成首飛。「飛機在天上飛了20多分鐘後順利著地,宋總小跑過去和雷強相擁,現場所有人喜極而泣。」很多年後幾乎所有參與過殲10研發工作的人,談起殲10首飛成功,仍激動不已,謝品也不例外。
「這是中國第一款自主研發的第三代戰機,直接拉開了中國航空的新時代!」
中國航空事業碩果累累
彼時,在漫長努力和點滴積累下,中國航空工業的科研能力早已不是最初。新時代背景下,一代人的航空強國夢有了更為具象的表達。
預研作為一型飛機生命的起點,是一種開創性、探索性的工作,在飛機設計過程中起著開路先鋒的作用。謝品正是承擔著這樣的角色重任長達20年。
「殲20是我投入時間和花費精力最多的專案。」十余年的預研階段,謝品全面領導、全程參與。他說,「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實作從立項到首飛,離不開前期充分細致的預先研究工作。」
殲20 朱鵬 攝
2011年,殲20首飛成功,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已然躋身世界一流行列,與世界先進水平同台競技。
首飛十年後,已經退休7年的謝品從新聞裏了解到在第十三屆中國航展上進行飛行表演的殲20換上了「中國心」。復雜的心情湧上心頭,「和當初預研階段的判斷如出一轍,殲20一定會換上國產發動機。」
殲20 圖由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提供
天空無垠,航空人對天空的向往和熱愛無窮盡。如今,謝品85歲了,但對航空事業的關註從未停止。他說,「幹航空事業,光有責任心和能力還不夠,必須要熱愛,只有熱愛這項事業,才能設計研制出好的飛機!」
作為一個在中國航空事業發展的歷史潮流裏,走過半個世紀的人,如今再回頭看,謝品說,「伴隨著共和國的成長,中國航空事業的發展雖經歷坎坷和曲折,卻一直在穩步向前,並果實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