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解放軍PHL-16火箭炮射程超過400公裏,為什麽美俄不仿效?

2024-09-29軍情

在文字的海洋裏航行,我既是舵手也是乘客。每一次航行都充滿未知與挑戰,但正是這些不易,讓筆下的故事更加生動真實。如果您願意,請隨我一起探索這片浩瀚的文學世界,您的關註將是我最寶貴的燈塔。

【軍武次位面】作者:金色轟炸機

在許多軍事愛好者的認知中,解放軍配置了射程超過400公裏,甚至達到500公裏的遠端火箭炮。這種火箭炮常被稱為「攻台神器」,還有不少人誇張地認為它能夠替代戰術導彈。確實,火箭炮的強大威力是顯而易見的,但奇怪的是,在美國和俄羅斯的武器列表中,似乎並不存在射程達到數百公裏的火箭炮。

▲PHL-16,圖片來源:網絡

難道是美國和俄羅斯的技術無法實作嗎?顯然不是這樣的。火箭炮這種兵器在費用、精準度與破壞力等多個方面需要進行權衡與選擇。因為火箭炮的飛行路徑是在大氣層內呈拋物線形狀,因此這意味著射程越長,準確度就會降低。美國顯然傾向於選擇低成本、短距離和高精度的武器,而中國則更願意采用中等成本、長射程以及一般精度的方案。可以說,兩國在火箭炮裝備上的取舍存在明顯差異。解放軍所引入的首款火箭炮裝備是由蘇聯制造的「喀秋莎」火箭炮,這種火箭炮聲名顯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是蘇聯紅軍的代表性武器之一,參與了多次重大的戰役。在對越自衛反擊戰期間,中國人民解放軍曾收繳蘇聯提供給越南軍隊的BM-21「冰雹」火箭炮,並以此為基礎仿制了81式火箭炮。

在90年代之前,解放軍自主研發的最具代表性的火箭炮就是83型273毫米火箭炮。這款火箭炮經過數十年的開發,歷程十分艱難。無論是在射程還是準確性方面,實際上都不盡如人意。它以60-1型中型履帶式牽引車為基礎底盤,射程大約為40公裏。到了90年代,它與當時俄羅斯軍隊的BM-30以及美國的M270火箭炮之間仍存在相當大的技術差異。83式火箭炮最終並未實作大規模裝備,只在裝備了兩個營後就匆忙結束了。

▲83式273毫米火箭炮,圖片來源:網絡

自90年代以來,中國成功地從俄羅斯引進了BM-30火箭炮,並在吸收其技術的基礎上,發展出了兩種較為不同的方向。首條路線主要側重於對外軍事貿易的「衛士」系列。「衛士」系列總共有四種版本,分別是「衛士」1、「衛士」2、「衛士」3,以及「衛士」64。「衛士」1和「衛士」2在其基本型號的基礎上,各自推出了兩個和三個升級版本。「衛士」1的口徑相對復雜,共有122毫米和302毫米兩個型號,射程範圍在40公裏到180公裏之間。「衛士」2的口徑統一調整為400毫米,射程範圍為200至400公裏。「衛士」型號的口徑同樣為400毫米,射程可達到480公裏,並且擁有反潛作戰能力。

▲「衛士」64,圖片來源:網絡

「衛士」裝備了64口徑的302毫米炮,具有280公裏的射程。「衛士」64的特別之處在於,它不是一種地面打擊武器,而是一種用於反擊海上目標和潛艇的火箭彈。它的角色是針對近海水域的打擊,旨在對抗敵方艦隊的武器系統。采用了慣性導航與衛星結合、被動雷達的綜合引導方式。主要強調高精度(與其他火箭彈相比,而非導彈),偏差在30米以內。盡管在菲律賓的演練中,美國的「海馬斯」也表明了其反艦能力,但與「衛士」64相比,「海馬斯」僅僅是一種輔助角色。

「衛士」64是一款針對反艦船設計的火箭彈武器裝備,全球範圍內可以說是首屈一指的。「衛士」64為小型國家和資金有限的國家提供了一種經濟實惠的海上武器,使其能夠實作簡單版本的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自2001年問世以來,「衛士」系列火箭彈已出口至十多個國家,涵蓋了土耳其、伊朗、泰國、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孟加拉國、白俄羅斯、巴基斯坦、蘇丹、坦桑尼亞、委內瑞拉及北韓等。該系列在國際市場表現不俗,堪稱中國火箭炮外貿的明星產品。

▲「衛士」2D,圖片來源:網絡

由於「衛士」系列主要面向國際市場,解放軍並沒有大規模裝備該系列。中國發展另一款主要裝備於人民解放軍的火箭炮型號是PHL系列。PHL系列的首款型號為PHL-03,屬於中國依據俄羅斯BM-30火箭炮進行逆向復制的類似產品。該口徑與俄羅斯的產品相同,均為300毫米,因此也被稱為「300遠端火炮」。其底盤為WS-2400型號的8×8越野底盤,重達43噸,幾乎與主戰坦克相當,其最高公路行駛速度可達到每小時60公裏,整車配備了12個火箭炮發射管,分布於上、中、下三層。

在進行射擊前,首先要了解目標的確切位置,接著電腦會調整兩個液壓支架以確保車輛的穩定,定向裝置的液壓系統也會把它保持在適當的角度。其所使用的火箭彈是基於俄羅斯BM-30所用的9M55K火箭彈,由中國自主研發制造的。它與俄羅斯制造的產品類似,同樣采用了六片弧形折疊尾翼。300遠火的射程可達到70公裏,能夠配備雲爆彈和集束彈。在作戰期間,4至6輛PHL-03會在一輛指揮車輛的統一指揮下對目標進行集中射擊,通常還會有4到6輛供彈車隨時準備支援。供彈車每次能夠運輸12枚火箭彈,其底盤與PHL-03火箭炮完全一致,這樣做完全是為了簡化後勤保障。經過簡單的計算可以得出,PHL-03作戰單元在短短幾十分鐘內,能夠向指定目標發射超過100枚300毫米的火箭,具有極為強大的覆蓋能力。

▲PHL-03,圖片來源:網絡

PHL-03現已不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炮系列中最尖端的型號。早在2019年,中國曾在軍事閱兵中向外展示了PHL-16,這種裝備也被稱作PCL-191。這款火箭炮所使用的彈藥采用了模組化的設計理念,整個彈藥系列被稱作「火焰之龍」。PHL-16火箭炮的彈藥配置由兩個發射單元構成,若使用300毫米的火箭彈,即「火龍」140型號,最多可裝載10枚。如果搭載370毫米的火箭彈,即火龍280,那麽能夠攜帶8發。若攜帶750毫米的火箭彈,也就是「火龍」480,那麽可以裝載兩枚。這種模組化的設計理念與美國的M270和M142「海馬斯」完全相同。

與海馬斯在人工協作下能夠自主裝填彈藥不同,「火龍」彈藥由於重量較大。PHL-16的彈藥裝載需要依賴於彈藥運輸車、火箭炮和人員協同進行。在射程方面,「火龍」140的射程為150公裏,「火龍」280則能夠達到280公裏,而「火龍」480的外貿型號射程可達300公裏,推測其自用版本的射程可能已經超過400公裏,甚至有可能達到500公裏。「火龍」480能夠在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支持下,達到高精度設計,其圓周誤差率低於30米, comparable於短程戰術導彈。

▲PHL-16,圖片來源:網絡

要實作如此遠的射程和如此精準的打擊,PHL-16並不是沒有代價的。一方面,火箭炮每次齊射的火箭彈數量減少了;另一方面,為了提升精準度,火箭彈的成本也高於短程火箭彈。為了提升超遠端火箭炮的打擊精度,彈藥內部需要配備多種精確導引裝置,這將消耗大量資金。這類火炮必須在成本、射程與精度三者之間進行權衡。如果沒有做到合理設計,性價比會明顯下降。

現代火箭炮所采用的固體燃料推進技術對俄羅斯和美國來說並不復雜,因此這兩個國家在提升火箭炮射程方面實際上沒有任何障礙。俄羅斯在蘇聯解體後所推出的9K58「龍卷風」和「龍卷風」M火箭炮,都沒有把發展的重點放在射程方面。2018年,俄羅斯推出的最新款9A52-4「旋風」火炮配備了300毫米的導引火箭,設有12個發射管,盡管如此,其射程僅為120公裏。關於美國對烏克蘭的援助,提供的最多的實際上是更輕便且機動性更強的M142「海馬斯」火箭炮。「海馬斯」在發射常規火箭彈時的射程不足100公裏(大約為74公裏),不過在戰場上的表現非常顯著,尤其以其精準性而聞名。

▲俄羅斯9A52-4「旋風」火箭炮,圖片來源:網絡

再看看俄羅斯這方面,盡管裝備清單中的許多火箭炮在射程上確實超過了「海馬斯」,但實際上並沒有取得太多顯著的戰果。目前,正在庫爾斯克地區與烏克蘭軍隊激戰的俄方部隊,反而更頻繁地運用「伊斯坎德爾」導彈實施精準打擊。俄羅斯與美國在火箭炮武器方面作出這樣的選擇,主要是由於各自面臨的不同情況。美國認為,現代戰爭應以高度機動和快速攻擊為主要特征,而火箭炮的射程不宜過長,否者會對精準度造成顯著影響。俄羅斯方面也將120公裏設定為其火箭炮的標準射程,因為一旦超過這個範圍,俄羅斯軍隊的資訊化水平將無法有效支持火箭炮的作戰能力。

解放軍之所以將火箭炮的射程和精準度作為主要發展方向,主要是由於中國特有的國情——當前火箭炮的主要使用目的在於台海沖突,而在台灣島上,存在大量軍事軟目標。「東風」系列導彈雖然威力強大,但數量畢竟有限,需謹慎合理地加以運用。而那些等級較低但又無法避免要攻擊的目標,可以交由火箭炮來處理。對於解放軍而言,若火箭炮的射程不足,無法打擊跨國海峽之後台灣島內的深層目標,將會對其作戰效果產生負面影響。中美俄在火箭炮發展上的思路並不完全相同,三者也沒有絕對的技術優劣之分,只能說是因為使命不同而影響到了整體的設計規劃。

感謝您的閱讀,在這段旅程的尾聲,願我們都能帶著心中的溫暖與光明,繼續前行,在每一個平凡的日子裏,發現不凡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