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參與組裝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人

2024-10-17軍情
時隔60年,年近九旬的黃克驥仍清晰記得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升騰起蘑菇雲的樣子:一聲巨響過後,黑紅色交織的火球翻轉著,從遠處的戈壁灘慢慢上升,騰起一個很高很大的蘑菇雲。
他是推著圓滾滾的「邱小姐」上場的4個人之一。「邱小姐」是這顆球形原子彈的化名。60年前,它是在中國首都和西北核基地之間高級別的保密通訊中使用的稱呼。
鉗工出身的黃克驥在青海金銀灘上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221基地工作了30多年,參與組裝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參與了第一次導彈與原子彈的「兩彈結合」飛行試驗等多次核試驗。
時至今日,那個蘑菇雲還會在他的夢中出現,醒來後他的眼角總有淚水。「那是高興的淚。」他說,在高寒缺氧的金銀灘的那段記憶裏「沒有苦,只有甜」。
為了讓更多人銘記那段歷史,這些年,黃克驥受邀在很多場合談起221基地發生的鮮為人知的往事。
他喜歡把原子彈稱作「爭氣彈」,認為應該把「中國制造」的標簽也貼上去,因為它是中國人自力更生、爭一口氣,把命運攥在自己手裏的標誌。
第一顆原子彈總裝誕生的細節,他歷歷在目,每講至此,他總會伸出手在空中握成拳。正是這雙靈巧的工匠之手,把他的人生與國家命運緊緊連線在一起。
為了那一刻
那個決定中國命運的時刻,並不為外人所知。在那聲巨響之前,即便是在221基地裏,很多人也並不知曉,自己幹的是這樣一件大事。
黃克驥是為數不多的在那個歷史時刻留下照片的人。照片拍攝於1964年10月15日,那是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前一天。夕陽下,4名穿著灰色工服的工人正沿著軌域推平板車,把裝在鐵罐裏的原子彈送到爆炸塔下。其中,個子最高的那個背影,就是黃克驥。
八一電影制片廠1964年10月攝於第一顆原子彈引爆前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是在新疆羅布泊一座102米的鐵塔上引爆的。在距離高塔100多米的一座半地下臨時工房裏,黃克驥和大家一起完成了原子彈的最後總裝。負責第一顆原子彈研究制造與爆炸試驗的總指揮張愛萍將軍,一直站在工房外等著。
這個露出地面1米多高的車間像一個大碉堡,與青海金銀灘221廠裏一個地下工號如同孿生兄弟,黃克驥他們也在那裏訓練過,兩個建築的大小、顏色,以及裏面的工具都是一樣的。墻上寫著同樣的標語:我們需要的是熱烈而穩定的情緒,緊張而有序地工作。
半地下臨時車間比正常的裝配車間狹小許多,大量零部件擺放在地上,一不留神就容易把人絆倒,大家「忙而不亂」,「整個車間內鴉雀無聲,靜得仿佛掉一根針都能夠聽到。」黃克驥回憶。
事實上,為了那一刻,他們已經用假彈反復演練了無數次。
221廠在首次爆炸試驗前3個月,成立了奔赴羅布泊的第九作業隊,選出技術最過硬的工程師和技術人員,黃克驥是其中之一。當時首顆原子彈上的主要零部件已經生產出來,陸續進入總裝車間。
在第九作業隊的名單裏看到自己的名字後,愛打籃球的黃克驥收起了籃球,生怕不小心受傷影響操作。他們開始日夜不停地總裝練兵。
裝配團隊反復研究琢磨出一套「土辦法」。依據實際套用需求,技術人員設計並生產加工出裝配需要的操作台和地裝專用工具。空中的天車是簡易手動的,上面掛個吊葫蘆,向各個方向移動時,都需要人工拉著一條鐵鏈子才能完成操作。
「大夥都憋著一股勁。」黃克驥說,「原子彈試驗成功了,中國人腰桿就能挺起來了,是吧?」
裝配第一顆原子彈那天,29歲的黃克驥與老師傅陸振聲擔任主操作手。他們要做的是,用專用工具吸住炸藥半球,將其放置在操作台上的金屬部件上,然後把核材料部件放入炸藥半球裏。整個過程務必要防止兩個部件發生碰撞。
一旁的老師傅曹慶祥手拉著天車的鐵鏈子,眼睛緊緊盯著指揮人的手勢,小心翼翼地操控著炸藥件和核材料件起落,使其準確地落在操作者的手上。黃克驥的汗珠落在炸藥球和核材料部件上,兩人手拿棉絲,小心翼翼地拭去。
第一顆原子彈就這樣在黃克驥他們的手中「出生」了,「像是捧著新生的嬰兒,恨不得親上一口。」黃克驥說。
用手拼出原子彈
黃克驥是較早知道這項絕密任務的。1960年,這位23歲的6級鉗工從沈陽調入北京二機部九所時,中國已經下決心自己研制原子彈。
「596」是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代號,那是1959年6月蘇聯致函拒絕向中國提供核技術援助的時間。時任外交部長陳毅說,就是當了褲子,也要把原子彈搞出來。
很快,這個年輕人參與了秘密總裝一顆為「596」空投的航道試驗的配重彈。
1963年,在一個舊車間第一次見到被稱為「產品」的原子彈雛型時,黃克驥楞住了。那是全國人還吃不飽飯的年代,馬路上連汽車都很難看見,「沒想到我們國家現在就能造原子彈了!」
但他必須保守這個秘密,連家人也不能透露,「我自己偷著樂,驕傲得不得了,幾天都緩不過來勁兒。」直到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兩年後,他的愛人趙守巖才知道,那個驚動世界的歷史時刻裏,有丈夫的身影。
黃克驥在總裝車間外的草原上留影
後來有人問黃克驥,當時中國一無所有、白手起家、沒有外援,你們是怎麽裝出原子彈的?黃克驥回答:就是用雙手。
1964年春,大批科技人員和技術工人從全國各地奔赴金銀灘大草原,黃克驥作為裝配工人調入221廠總裝車間。「我知道,要裝真的原子彈了。」他想好了,「把自己獻給國家。」
「那個時候,我們不叫原子彈,就叫爭氣彈。」黃克驥回憶,當時原子彈的設計數據是由科學家、工程技術人員,透過手動小算盤或者算盤計算出來的;原子彈上的零部件是用中國制造的機器生產加工而成的;原子彈的炸藥是由工人和技術人員用木棒在大鍋裏攪拌制成的;而原子彈的總裝車間裏「一無先進器材、二無先進電子測量儀器、三無電動天車」,就是依靠整個裝配團隊的年輕人,用一雙雙手拼裝完成的。
睡在核彈旁、冒險拔雷管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兩年後,1966年9月,黃克驥隨第九作業隊再次乘上專列,帶著金銀灘的花香駛入酒泉基地的茫茫戈壁,參加中國第一次導彈與原子彈的「兩彈結合」飛行試驗。
當時,核彈裝配組和設計部總裝車間裝配組的人員同宿在基地六號工作區的車間辦公室。這意味著,他們要與核彈睡在一個車間裏。
黃克驥是裝配鉗工,對炸藥、核材料,特別是對靈敏度很高的雷管的效能和安全知識等知之甚少,心裏總覺得不踏實,「就怕萬一不小心碰響了引起爆炸」。晚上躺在被窩裏,他腦子裏全是這些念頭。
李覺將軍和隊領導就住在距車間百米遠的解放軍營房。「將軍與我們同吃同住,對大家是極大的鼓舞。」黃克驥說,察覺到大家的擔憂,李覺親自到現場陪著大家一起工作,並指派負責技術安全的同誌給大家上課,讓負責插雷管的師傅現場做安全試驗,很快平復了大家的擔心。
黃克驥下炸藥車間了解工作時留念照
1966年10月24日,基地指揮部下達正式總裝中國首顆核導彈命令。下午試插雷管時,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一位工人師傅將雷管試插進去後,其中一個雷管怎麽也拔不出來了。
操作線外,人們急得頭上都冒出了冷汗。李覺就坐在幾米遠的地方註視著大家,一聲不響。有人建議讓將軍先離開車間。但他沒動。
工程師們商量決定,讓鉗工大黃去試一試。黃克驥心裏也發慌,他望了一眼坐在身後的李覺,「看見他期望的目光,我知道是在鼓勵我。」在眾人的註視下,黃克驥走到操作台前,穩一穩神,伸出手輕輕地左擰一下、右擰一下,但雷管一絲不動。大概過了半個多小時,也不知道是用了什麽巧勁兒,輕輕一下,雷管拔出來了!長舒了一口氣的黃克驥才發現,自己滿頭大汗,連內衣都濕了。
3天後,第一顆導彈飛行試驗成功。
次月,黃克驥又參與了中國氫彈熱核理論試驗會戰。12月28日上午,中國氫彈熱核理論試驗成功。傍晚時分,在試驗總指揮部慶祝酒宴的大廳裏,黃克驥作為一名裝配工人代表,和聶榮臻元帥、時任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張震寰將軍、李覺將軍等首長及錢學森、朱光亞等科學家一起共同舉杯,慶祝中國氫彈熱核理論試驗成功。
酒宴臨近結束,李覺把他叫到餐桌旁,敬了他一杯酒。在黃克驥心中,這是給他這個裝配工人最高的獎賞和鼓勵。
記者 胡春艷 張國
來源:共青團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