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熊超然】歲末年初,有關中國最新型戰機(外界普遍猜測是六代機)的訊息引人關註,雖然目前尚未得到官方確認,但歐美軍事專家對此的熱烈討論始終沒有停歇。
香港【南華早報】1月5日報道指出,在解放軍東部戰區於新年第一天釋出的MV【中國人】中,出現了一片形狀酷似新型噴射式飛機的銀杏葉影像,這似乎是一種「間接官宣」,軍事專家們也認為這是一個「明確的訊號」,即中國的六代機正在研發中,並由此猜測機型名稱為殲-36。
在他們看來,新機型勢必會實作許多項突破性進展,而為了換取更為重要的功能,也做出了一些讓步。有軍事專家分析認為,上個月引發熱議的這款新戰機可能會為了執行其他任務而犧牲一些靈活性,以及執行航母艦載任務的機會,而新機型所要扮演的其中一個角色可能是擔當「指揮中心」,以指揮作戰無人機。
在專家眼中,中方研發的新戰機是轉向「網絡中心戰」這一大趨勢的一部份。這款新戰機可能在整個編隊中負責收集、處理和發送資訊,確保所有作戰單元對戰場有統一的認識。可以說,這是一種「力量倍增器」(force multiplier,軍事用語,意為迅速提高一方軍事力量的戰鬥力因素),而非一架「一線作戰飛機」。
解放軍東部戰區新年MV【中國人】其中一段畫面 影片截圖
新戰機無尾翼設計,似乎「
有門道
」
美國空軍前戰鬥機飛行員約翰·沃特斯(John Waters),也曾擔任F-16「蝰蛇」飛行表演隊的指揮官,現主持著一檔航空軍事主題的播客節目。他認為,中方這款新戰機無尾翼,因此看上去更傾向於追求低可探測性(或者說隱形)這一特性,而非機動性。
沃特斯還將這款新戰機與美國空軍B-21「突襲者」隱身轟炸機進行了比較,並補充說,機動性較低不應成為一個問題,因為這些大型飛機並非是為了開展「近距離空戰」而設計的。資深航空航天作家、諾思羅普·格魯曼公司(Northrop Grumman)前高管比爾·斯威特曼(Bill Sweetman),也對此觀點表示贊同。
「近距離空戰的相對重要性正在下降。」斯威特曼援引超視距導彈和先進傳感器的有效性日益增強作為證據,並進一步推測,中方這款新戰機的主要任務將是「攻擊敵方空中力量資產」,包括戰鬥機、加油機、預警機以及空中、地面和航空母艦上的AWACS等支援飛機。其中,AWACS是空中預警和控制系統的縮寫,北約通常將其稱為「天空之眼」。
澳洲空軍退役軍官、格裏菲斯亞洲研究所(GAI)客座研究員彼得·萊頓(Peter Layton)表示,中方新戰機的設計更類似於以遠端和高速攔截能力而聞名的俄羅斯米格-31戰鬥機。
一些分析師估計,新戰機的最大起飛重量超過45噸,已超過了米格-31的上限。萊頓認為,幾乎一模一樣的雙輪主起落架證明了這款戰機的巨大重量,它的其他用途可能包括:為中國戰略轟炸機提供遠端護航,以及在地面防空系統無法覆蓋的地區執行戰略防空任務。他強調,鑒於中國幅員遼闊,這將涉及中國的大部份地區。
他還指出,這款新戰機可能具備超音速巡航能力,這意味著它可以在地面保持警戒狀態,從而能夠攔截遠距離威脅,無需始終保持空中待命。在這種角色下,飛機將更多地依賴於其發射遠端空對空或空對地導彈的能力。
影片截圖
專家眼中,新戰機的作戰角色很特別
【南華早報】提到,在其他分析人士中,YouTube「歐亞海軍洞察」頻道博主,目前在紐西蘭的海軍軍事評論員Lu Guo-Wei認為,中方新戰機是轉向「網絡中心戰」這一大趨勢的一部份。
他首先表示,新機型龐大機身的中央和側面武器艙表明,它可以攜帶重型載荷,包括能夠打擊最遠400公裏外目標的超遠端空空導彈PL-17,其最高速度超過音速的四倍(4馬赫)。不過,考慮到價值和成本,新戰機更有可能在一個更大的系統中充當「節點」,而不是在前線領導戰鬥。
他指出,這種機型可以將前線戰鬥機(如戰鬥無人機以及殲-20和殲-35A戰鬥機)與後方的支援力量(如預警機和空中加油機)連線起來,這一轉變意味著空戰從傳統的一對一轉向兩種系統之間更加綜合的數據驅動方式,美國空軍目前也在推進開發的六代機「下一代空中優勢」(NGAD)專案,對未來空戰有著類似的願景。
他補充,新戰機的雷達和傳感器使其能夠在比殲-20更遠的距離探測到隱形飛機,從而提升解放軍空軍的整體作戰效能。此外,新戰機在整個編隊中負責收集、處理和發送資訊,確保所有作戰單元對戰場有統一的認識。可以說,這是一種「力量倍增器」,而非一架「一線作戰飛機」。
美國知名智庫史汀生中心的高級研究員凱利·格裏科(Kelly Grieco)持有類似觀點。她說:「對中美而言,下一代戰機都是圍繞有人-無人協同作戰的概念設計的。」她表示,除了人員傷亡風險和成本因素外,這些系統的大量部署將提高即時態勢感知能力。「與更高的自動化和人工智能分析能力相結合,就有可能加快戰爭節奏,縮短所謂的‘殺傷鏈’。」
【南華早報】指出,盡管關於這款「神秘飛機」的功能已有很多爭論,但大多數分析人士都認為,這款戰機不太可能具備艦載能力,主要是因為其「大尺寸、大重量和三發設計」。
萊頓表示,雖然設計上可以縮小到適合航母的尺寸,但艦載機需要低著陸速度,大約135節(250公裏/小時),而新戰機三角形的形狀表明著陸速度約為180節。他認為,雖然可以透過一系列復雜的襟翼和縫翼來降低速度,但這款戰機「具備艦載能力的收益似乎很小」。
其他軍事專家也表達了同樣的想法,有人認為,在此次出現的兩架新戰機中,在沈陽發現的那架似乎更像是為航母作戰而設計的,它有一個更小的雙引擎配置和可折疊的穩定器。
看到這兩架飛機,
外媒驚呼:震撼!
2024年12月26日,毛澤東同誌誕辰131周年紀念日。這天下午,數段據稱是「中國下一代戰機首飛」的影片畫面瞬間引爆網絡——在殲20雙座型戰機的伴飛下,一架造型科幻、全翼身融合、無尾三角布局的飛機在成都上空呼嘯而過,在湛藍天空的映襯下,顯得分外醒目。同日,還有另一架據稱在沈陽飛行的新機畫面在網絡上流傳,該機體型相對較小。
這一系列影片片段瞬間引爆網絡,同時引起國內以及多國媒體的高度關註。12月26日晚間,【國防時報】社媒賬號一度曬出了銀杏葉,並配文:銀杏黃了,它真的好像一片葉子。此舉被認為是隱晦地預設了網民的猜測。不過,【國防時報】微博和抖音賬戶上已無法搜尋到相關內容。
社交媒體上流傳的據稱在成都和沈陽飛行的兩款新型飛機 影片截圖
【南華早報】去年12月27日援引多名專家分析稱,這兩架飛機(一架大型,一架中型)很可能是「中國首款第六代戰鬥機」,都具有全形度隱身能力,且動力系統「世界一流」。有專家註意到,飛機采用了三發設計,「史無前例,表明中國已經擺脫了傳統的美國模式」。
「這是解放軍今年以來最引人矚目的驚喜之一。」美國「福布斯」雜誌網站形容,中國選擇在一個重要的日子裏公布了新型飛機,而且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先進的有人駕駛戰鬥機」。文章還認為,中國同步推進兩型飛機的研制旨在避免風險,一旦其中一款飛機研制受阻,另一型號就將成為備份方案。
「中國突然出現的新型重型隱身戰機帶來了震撼!」美國「戰區」(the War Zone)網站很快捕捉到了中國新型飛機的動向,發表了長篇文章且多次作出補充更新。
「中國已經為贏得21世紀的空中力量比拼做出了認真的努力。中國的空中力量,將很快以下一代戰鬥機為基礎,這顯然將成為說服對手(will clearly be used as a foundation for convincing its opponents,觀察者網註:即中國網友調侃的所謂‘以德服人’)的基礎。」俄羅斯軍事專家、俄武裝力量總參謀部退役上校米哈伊爾·霍達廖諾克(Mikhail Khodarenok)告訴RT。
不過,霍達廖諾克同時也提醒,「不要僅憑戰機的外觀就立刻下結論」,現在判斷新飛機是否屬於「第六代」還為時過早。他指出:「現代飛機的效能不是由機身甚至機載器材(無論是雷達還是航空電子器材)決定的,而是由將各種武器納入單一網絡的綜合通訊系統決定的。」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