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台海局勢緊張升級,「先發制人」策略引關註結果出人意料

2024-10-27軍情

台海局勢緊張

近期,台海局勢經歷了重大變化。對於可能首先在這一敏感海域采取行動的一方,可能會讓人感到意外。

為了應對台海周邊日益復雜的形勢,中國大陸的海警部門加強了在該區域的巡邏和執法力度。這一舉動引起了島內媒體的高度關註,他們擔心這可能預示著大陸將進一步加強對台灣的封鎖措施。

台海局勢新建議

台灣「中山科學院」的一位院長提出了一項頗具爭議的建議。他認為,台灣海巡署的船只裝備了鎮海火箭彈系統,該系統可以發射多種類別的非致命性彈藥。因此,他建議海巡署在面對大陸海警船只時,可以考慮采取主動策略,利用這些非致命武器進行威懾。

然而,這一建議一經曝光便引起了廣泛的關註。主要原因在於,盡管這位院長稱鎮海火箭彈為非致命武器,但實際上,這種火箭彈最初是為軍事用途設計的,後來因未被軍隊采用而轉交給海巡署使用。更重要的是,海巡署所裝備的鎮海火箭彈系統通常攜帶的彈藥包括高爆彈、穿甲彈和散彈等致命性彈藥。相比之下,大陸海警船只配備的主要是水炮,鎮海火箭彈系統的殺傷力和威懾力顯然更強。

台海局勢緊張升級風險

即使鎮海火箭彈裝填的是非致命彈藥,其潛在的危險性依然存在。這意味著,如果海巡署采納了這位院長的建議,向大陸海警船只開火,這一行為將被視為台海問題上的「第一槍」。

對台灣當局來說,這顯然不是一個理想的局面。從法律角度來看,盡管「第一槍」是由海巡署而非軍隊發射,目標是大陸海警而非解放軍,但這並不能降低事件的嚴重性。台灣當局或許會嘗試將此事件定性為「襲警」事件,並試圖淡化處理。然而,在實際操作中,這樣的做法可能難以實作。

一旦海巡署真的開火,即便不會立即引發台海沖突的全面升級,也會刺激大陸方面在台海問題上采取更加強硬的立場和措施。例如,大陸海警可能會借鑒在南海對峙時的做法,使用高功率水炮對台灣海巡署的船只進行壓制。盡管國際上普遍認為水炮是非致命武器,但其破壞力仍然不容忽視。在南海對峙期間,大陸海警就曾用高功率水炮擊碎菲律賓船只的駕駛艙玻璃,展示了其巨大的破壞力。

台海巡署的困境與克制

然而,對於台海巡署而言,他們面臨一個難題:大功率水炮器材已被大陸禁止出口,台灣當局在該領域也未取得顯著進展。因此,在海上對峙中,如果雙方執法單位發生近距離沖突,台海巡署可能會因僅擁有「鎮海火箭彈」而處於不利地位。

那麽,為何台海巡署在面對大陸海警時可能會選擇「忍耐」而非反擊?原因在於:經過這一輪對峙後,他們可能會認識到繼續挑釁大陸海警可能導致嚴重的後果。畢竟,「鎮海火箭彈」的使用可能引發大陸更加嚴厲的回應,甚至包括派遣解放軍。因此,台海巡署保持克制可能是更為明智的選擇。

台海沖突的風險與應對

然而,這一「第一槍」不僅會對台灣當局造成困擾,也會給大陸帶來嚴峻的挑戰。當前,大陸在台海問題上占據絕對主導地位,無論是台灣當局還是美國等外部力量,都無法對局勢產生決定性影響。但是,如果台海巡署真的向大陸海警船只開火,這將徹底改變台海局勢的發展軌跡。

這種變化未必符合大陸的預期。一方面,這一事件可能引發大陸社會的巨大輿論壓力;另一方面,它也可能成為中美關系的新引爆點,對中美關系及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產生深遠影響。因此,大陸需要認真考慮如何妥善處理這一潛在的不穩定因素。

為了避免局勢失控,大陸應當進一步加大對台海的關註力度,並更加緊密地控制局勢的發展。同時,還應透過外交、經濟等多種手段來穩定台海局勢,促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唯有如此,才能確保台海局勢的穩定與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