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美媒:東風導彈威力巨大,航母面臨嚴重威脅,航母殺手鐧?

2024-09-28軍情

2016 年以來,中國海空軍在反介入區域拒止作戰能力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其發展速度之快、成果之顯著,令世界矚目。鷹擊 21 、東風 26 等先進武器的陸續亮相,猶如兩把鋒利的尖刀,直指美國航母戰鬥群的傳統安全邊界,給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這兩款武器威力巨大,一旦命中目標,非沈即傷,後果不堪設想。面對這種嚴峻的形勢,美海軍不得不開始認真思考,如何在未來可能的沖突中應對航母受損甚至被拖回的困境。

回顧歷史,在 1983 年,美海軍擁有 10 艘功能強大的打撈船、拖船和救援船,以及 7 艘遠洋拖船,組成了一支實力雄厚的救援力量。然而,根據【福布斯】的數據顯示,如今美軍艦隊中僅剩下一艘大型拖船和兩艘打撈船,與鼎盛時期相比,可謂是天壤之別。

這種巨大的落差,不禁讓人懷疑,美航母一旦在戰場上被擊中,還有多少機會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止損維修呢?還是說,美軍已經放棄了應對航母被擊傷局面的打算? 難道美軍真的認為中國沒有能力擊沈他們的航母嗎?為什麽面對航母可能遭受的重創,美軍卻表現得如此無動於衷呢?今年 4 月,美國【國家利益】雜誌發表了一篇題為「美航母可能在戰鬥沈沒的五種途徑」的文章,引起了廣泛關註。

文章中詳細列舉了當今世界對美航母威脅最大的五種打擊方式,它們分別是俄羅斯的「狀態」 -6 海洋多用途系統(自主核動力無人潛航器)、鋯石超高音速導彈,以及中國的東風— 26 、戰時無人打擊系統和自殺式襲擊。

在這五種致命的武器中,只有東風 26 機動彈道導彈是中國制造的,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中國在反航母作戰能力方面的巨大進步。東風 26 導彈射程可達 4000 公裏,能夠攜帶 1200 公斤到 1800 公斤的核彈頭或常規導彈,對海上和地面目標實施精確的核打擊,被外界視為是針對美國航母的「撒手鐧」。

然而,我們需要清醒地認識到,即使是威力巨大的東風 26 導彈,也無法做到對美軍航母的一擊致命。畢竟,如今的美軍航母都是排水量超過 10 萬噸的超級巨艦,其內部擁有成千上萬個水密隔艙,每個隔艙都含有大量空氣。因此,即使被導彈擊中,也不可能被一發擊沈,最多是喪失部份作戰能力。

事實上,美航母最強悍的防禦能力並不僅僅來源於其自身,而是來自於整個航母戰鬥群所構建的防禦體系。自上世紀 70 年代以來,美軍在全球範圍內實施了 200 多次軍事行動,其中三分之二的作戰行動都是以航母體系為依托的。在豐富的實戰經驗積累下,美海軍打造了一套完整、高效、高度聯合的海空一體化作戰系統,為航母提供了強大的保護傘。

一個典型的美國單航母編隊通常由一艘尼米茲級航母、兩艘巡洋艦、兩艘驅逐艦、一艘護衛艦、一艘攻擊型核潛艇和一艘快速戰鬥支援艦組成。當然,在執行不同任務時,航母編隊也會根據實際需求,靈活調整艦艇和潛艇的類別和數量,以適應不同的作戰環境和目標。

作為艦載機平台,航母是整個戰鬥群的絕對核心,它能夠將水面和水下多個作戰單位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對預警偵察、指揮控制進行統籌調配,形成一個完善的防空、反潛、反艦作戰體系,有效抵禦來自各個方向的威脅。

航母上搭載的 E-2C 預警機,能夠在航母周邊 370 公裏的空域持續飛行 6 個小時,其機載雷達的最大探測距離更是可以擴大到 700 公裏,能夠為艦隊提供寶貴的 30 分鐘預警時間,構成了航母戰鬥群的第一道防線,也就是外層防禦體系。

中層防禦則主要由配備了宙斯盾系統的巡洋艦和驅逐艦負責,其防禦範圍一般在航母附近 100 120 公裏。例如,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就搭載了以 AN/SPY-1 系列相控陣雷達為核心的宙斯盾防禦體系,能夠提供預警偵察、防空反導等多種功能,為航母抵禦來自水面、水下和空中各個方向的威脅。

伯克級導彈驅逐艦也是宙斯盾防禦系統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其搭載的 AN/SPY1D 四面被動相控陣雷達能夠對空中目標進行偵察和資訊傳輸,進一步增強了航母戰鬥群的防禦能力。 近層防空指的是所有裝備了密集陣近防炮、艦炮、電子戰裝備以及行程防空導彈的艦艇,其防禦範圍一般在航母周圍 15 30 公裏。這三層防空體系理論上能夠攔截至少 95% 以上的來襲目標,為航母提供了嚴密的保護網。

當然,美航母的防禦體系遠不止於此,像 DSP 衛星預警系統、天基紅外系統等,甚至能夠對全球範圍內的導彈發射進行即時監控,其防空手段可謂是層出不窮,上述三點只是對美航母防禦體系的簡要概括。

那麽,為什麽說即使是彈道導彈能夠突破層層封鎖,也無法將航母直接擊沈呢?以尼米茲級航母為例,其船體采用了整體水密結構,由內外兩層外殼組成,其中內殼的防護裝甲板能夠有效保護動力艙、油艙、彈藥艙等多個重要部位,使其免受攻擊。

此外,尼米茲級航母還配備了 50 毫米厚度的凱夫拉裝甲防護,水線下兩舷設定了 4 道防禦結構,艦體被分隔成 2000 多個水密隔艙,即使遭受 5 枚以上重型魚雷和 15 枚反艦戰斧導彈的飽和打擊,也能夠保證不被擊沈,其生存能力可見一斑。

雖然中國的導彈目前還難以徹底擊沈美軍航母,但是對其造成有效殺傷還是綽綽有余的。在實戰狀態下,只需要針對航母的幾個致命弱點進行精確打擊,就能夠讓航母的戰鬥力大打折扣,甚至徹底癱瘓。 例如,可以透過導彈攻擊航母的彈藥庫和儲油艙。眾所周知,航母在執行作戰任務時,通常會滿載油彈,一旦這兩個易燃易爆部位被擊中,必然會引發劇烈的爆炸和火災,甚至導致航母完全癱瘓,失去行動能力。

此外,還可以針對航母的艦島、甲板、彈射裝置等關鍵部位進行火力覆蓋,阻止艦載機起降,從而大幅降低航母的作戰效能,最終使其結束戰鬥。 歷史上,美國航母也曾遭受過重創。 1967 年,美國「佛瑞斯特」號航母因誤發火箭彈,引發了嚴重的火災,導致 134 人死亡,航母也被迫返回港口維修了 7 個月之久。

中國的東風 21D 和東風 26 導彈能夠在 2000 公裏外發射,再加上美國航母反導系統攔截中遠端彈道導彈效率低下的劣勢,如果一次發射多枚導彈,完全有可能對航母造成淪陷性打擊,這在理論上是完全可行的。

1964 年美越戰爭期間, 6 名北越蛙人特種作戰部隊攜帶磁性水雷,悄然潛入海底,成功爆破擊沈了排水量達 2.5 萬噸的美國「卡德」號航母。訊息一出,舉世震驚, 6 名蛙人竟然能夠成功擊沈一艘龐大的航空母艦,這在世界海軍史上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壯舉。自此,二戰後美航母不敗金身的神話徹底破滅。

既然美航母存在著防禦缺陷,並且完全有可能被擊沈,那麽為什麽美海軍還要逐年減少拖船的數量,放棄對受損航母的救援呢?從戰略角度分析,美國之所以不考慮發展航母拖船,很可能是因為他們近年來並不打算與中國輕易開戰。

中美兩國地理位置相距遙遠,即使美國派遣三五艘航母抵近中國南海,從戰略角度來看也難以獲得什麽實質性的優勢。這一點從美國近年來實施的 「印太戰略」和「以台制華」策略就可以看出,美國正試圖透過更加溫和的方式來遏制中國的發展,而不是直接與中國發生正面沖突。

從美國近年來進行的軍事演習和兵棋推演的情況來看,即使美軍打算對中國發動進攻,使用戰略轟炸機和核潛艇的可能性也要高於使用航母戰鬥群。 其次,美國近年來也在不斷調整其軍事戰略,從傳統的 「以守為攻」轉變為「以攻代守」。而航母戰鬥群本身就是一支側重於進攻的力量,其主要任務是在遠離本土的海域對敵方目標發動攻擊,而不是被動地進行防禦。

上世紀 90 年代後,美海軍提出了「攻勢防空」的概念,即透過艦載機、核潛艇以及各類水面艦艇發射導彈,對敵方的彈道導彈發射基地和戰機機場率先發動攻擊,以「先發制人」的方式消除敵方所有潛在的威脅,從而確保航母戰鬥群的安全。

最後,核航母一旦受損,還將帶來巨大的風險。美國現役的 11 艘航母均為核動力航母,一旦在戰鬥中受損,很可能造成大面積的核泄漏汙染,這將大大增加後續救援工作的難度,其中潛藏的巨大風險難以估量。這也是美國減少航母救援計劃的原因之一。

美軍目前對中國的彈道導彈技術發展感到十分擔憂,但同時也清楚地認識到,只要中美兩國不輕易發動戰爭,美航母就能夠保持相對安全的狀態,繼續在維護其霸權地位方面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