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美國選出韓戰8大名將,麥克阿瑟第四,彭老總第二,誰第一?

2024-07-07軍情

「這一仗我們不打,就得後代來打」,這話聽起來挺悲壯的,新中國那會兒,真是拿出了背水一戰的架勢,硬是把美帝國主義給震住了 70 多年。這「抗美援朝」戰役,對美國軍方來說,簡直就是個揮之不去的噩夢,他們戰後一度回避這段黑歷史,但最終還是得面對現實,聯合各方部門,總結出了一堆戰敗的教訓。

戰爭結束後,美國那邊的將領們也沒閑著,他們對北韓戰場上的表現進行了一番「客觀」評價,評選出了戰爭中的八大名將。嘿,你猜怎麽著?這名單裏頭,有五位竟然是中國將領,我們的彭德懷元帥,那可是排在了第二名,這可真是給中國人民長臉了。

說到這兒,你可能會想,那麥克阿瑟怎麽樣了?告訴你,他也沒閑著,雖然在戰場上沒占到什麽便宜,但在這評選中,他還是擠進了前五,排名第四。這排名一出來,大家就開始好奇了,這排名第一的將領究竟是何方神聖?

克拉克

克拉克,這位在排行榜上穩坐倒數第一寶座的「聯合國軍總司令」,能擠進這個名單,估計也就是因為他的頭銜響亮。作為麥克阿瑟和李奇微之後的第三任,克拉克在美國人的心目中,可不是什麽英雄,反而成了個笑話,被戲稱為「無能將軍」。

韓戰那會兒,克拉克的表現可謂是一塌糊塗,連一場勝利都沒撈著。上甘嶺戰役,那可是克拉克任內發生的,這場戰役的名氣,可比克拉克本人響亮多了。

1952 年 10 月 14 日,克拉克大概是想在談判桌上扳回一城,批準了「聯合國軍」對誌願軍發動的「攤牌行動」。這場所謂的「攤牌行動」,直接導致了上甘嶺戰役的爆發。克拉克本以為自己能捏個軟柿子,結果沒想到,這軟柿子硬得跟石頭似的,直接崩了他一嘴牙。

這場戰役過後,克拉克終於開竅了,意識到誌願軍戰士的戰鬥力不是蓋的,是不可戰勝的。而當時的南韓總統李承晚,對停戰和談這事可不怎麽感冒。克拉克一看,這還得了,直接讓美國軍隊接管了南韓,用武力迫使南韓政府接受和談。

1953 年 7 月 27 日,克拉克在板門店代表美方簽署了【北韓停戰協定】,成了第一個在失敗協定上簽字的美國將軍。這事,可真是夠克拉克「驕傲」一輩子的。

楊成武

在那個排行榜上,楊成武將軍的名字被放在了第七位,這位將軍可是個有故事的人。當他踏上北韓戰場的土地時,美軍和中朝聯軍已經在談判桌上你來我往了,但關鍵問題上還是各執一詞,僵持不下。

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聯合國軍」在東線戰場上又掀起了新一輪的夏季攻勢,他們大概是想用飛機大炮來給我們上一課,讓我們屈服。美軍第八集團軍司令範弗裏特,這位老兄派出了 5 個步兵營、十多架飛機、 60 多輛坦克,還有數不清的火炮,氣勢洶洶地向誌願軍 20 兵團麾下的 67 軍陣地發起了進攻。

但楊成武將軍可不是吃素的,在他的指揮下,誌願軍在缺少重型武器的不利條件下,硬是把敵人的飛機大炮給擋了回去。特別是在文登川地區的戰鬥,楊成武將軍在 40 多天的鏖戰中,指揮軍隊摧毀了美軍 68 輛坦克,這可真是讓範弗裏特的「坦克劈入戰」徹底成了泡影。

這場戰鬥之後,美軍在北韓戰場上再也不敢輕舉妄動,大規模坦克部隊成了他們心中的痛。楊成武將軍的這次勝利,不僅是軍事上的勝利,更是精神上的勝利,他讓世界看到了誌願軍的頑強和不屈。

洪學智

洪學智將軍,這位在排行榜上穩坐第六把交椅的人物, 1951 年 5 月,他肩上的擔子又沈了幾分,開始兼任誌願軍的後勤司令員。在北韓戰場這片充滿硝煙的土地上,他沒有被眼前的困境所嚇倒,反而發揮出了自己的創造性思維,提出了既分區供應又建制供應的方案,這在當時可是個新穎的點子。

上任兩個月,老天爺似乎也想考驗一下這位司令員的能力,北韓的鐵路、公路在洪水的肆虐下變得破敗不堪。面對這種情況,洪學智將軍沒有選擇退縮,而是指揮著軍隊像打了雞血一樣全力搶修。經過 25 個日夜的連續奮戰,誌願軍的後勤線終於恢復了貫通,這可不是一件小事,它保證了物資能夠源源不斷地送到前線戰士的手中。

但好景不長,美軍也不是吃素的,他們派出了大量戰鬥機,對誌願軍的後勤線發起了所謂的「絞殺戰」,一時間,無數的橋梁、車輛、鐵路遭到了淪陷性的打擊。在這樣的壓力之下,洪學智將軍再次展現了他的統籌指揮能力,後勤部隊在他的帶領下,透過隱蔽、疏散、偽裝等手段,巧妙地保障了後勤線的暢通,這簡直就是在敵人的眼皮子底下玩起了捉迷藏。

在整個抗美援朝期間,誌願軍戰士對彈藥和食品的需求量是巨大的。如果沒有洪學智將軍的後勤保障,誌願軍的作戰條件將會變得極其困難,可能連基本的戰鬥需求都難以滿足。洪學智將軍的貢獻,不僅僅是在戰場上的指揮,更在於他為誌願軍提供了堅實的後勤支持,這在當時的戰爭中,是至關重要的一環。他的名字,也因此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韓先楚

排名第五的韓先楚,這位在抗美援朝時期被冠以"北韓戰場上最好的前線指揮員"的頭銜,真是讓人不得不佩服。戰爭一打響,他就迫不及待地沖上了前線,仿佛是戰場上的一股不可阻擋的力量。 1950 年 10 月 19 日,他帶領著第四十軍,從丹東跨過鴨綠江,直奔北韓戰場,那氣勢,那決心,仿佛是要在那裏書寫自己的傳奇。

緊接著, 10 月 25 日,第四十軍在韓先楚的指揮下,打響了抗美援朝的第一槍。首戰便旗開得勝,當天晚上就攻占了溫井,這勝利來得如此迅速,讓人不禁懷疑,這是不是有點太容易了?

在抗美援朝的第二次戰役中,韓先楚又督戰 38 軍打德川,這一仗,打出了"萬歲軍"的光榮稱號,真是讓人肅然起敬。到了第三次戰役,他更是指揮軍隊向東豆川、漢城方向發起了突擊,成功擊破了敵人的"三八線"防線,奪取了漢城(今天的首爾),這一連串的勝利,讓人不得不對他的指揮才能刮目相看。

從第一次戰役到第五次戰役,韓先楚將軍都參與到了前線指揮,五次戰役結束後,他更是開始擔任西海岸指揮所司令員。在防守西海岸的時候,他以攻代守,數次指揮軍隊發起渡海作戰,一連攻下了數個被韓軍占領的小島,這戰績,真是讓人瞠目結舌。

他的輝煌戰績,甚至被美國載入了陸軍史,這無疑是對他軍事才能的最高肯定。 1955 年,在全軍評定軍銜時,韓先楚被評為上將,成為了開國上將之一,這榮譽,這地位,真是讓人不得不對他肅然起敬。

麥克阿瑟

麥克阿瑟,這個名字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但這位美軍將領在榜單上竟然只排到了第四,真是讓人大跌眼鏡。 1950 年,北韓半島上那場突如其來的內戰,讓原本看似堅不可摧的韓軍瞬間變成了一盤散沙,被北韓軍隊打得落花流水,一路敗退到了釜山的角落。

當時的南韓總統李承晚,看起來已經做好了隨時拎包走人的準備,半島的統一似乎觸手可及。然而,就在這時,麥克阿瑟這位「程咬金」橫空出世,指揮美軍在仁川上演了一場驚天逆轉,直接讓南韓軍隊從敗局中鹹魚翻身。

隨後,麥克阿瑟帶領著他的軍隊一路高歌猛進,迅速攻占了平壤,甚至一度逼近了中朝邊境。這位自信滿滿的將軍,大概以為勝利已經在向他招手,然而,他的美夢很快就被一個人的到來徹底擊碎。

10 月份,彭德懷元帥率領誌願軍跨過鴨綠江,進入北韓戰場。在彭德懷的英明指揮下,誌願軍勢如破竹,一路凱歌,最終竟然成功攻入了南韓首都漢城。這讓麥克阿瑟情何以堪,惱羞成怒的他竟然在未經美國政府同意的情況下,不顧一切地打出了「核威懾」這張牌。

這張牌本想震懾對手,結果卻適得其反,不僅沒能嚇倒中國,反而讓自己的西歐盟友驚恐萬分。畢竟,當時的蘇聯也不是吃素的,他們手裏的核武器可不是擺設。如果美國真的敢用核武器轟炸蘇聯的盟友北韓,那麽蘇聯很可能就會以牙還牙,向美國的西歐盟友投下原子彈。

艾德禮,這位英國首相,聽聞麥克阿瑟的"核威懾"言論後,嚇得魂不附體,急匆匆地飛往美國,想要親耳聽到美國總統杜魯門的見解。這可真是個有趣的場面,一位首相,就這樣被嚇得像只受驚的兔子,直奔杜魯門的辦公室,滿臉的焦慮和不安。

杜魯門倒是表現得相當鎮定,當著艾德禮的面,他信誓旦旦地保證美國不會輕率地使用核武器。這番話聽起來倒是讓人安心,但誰知道他心裏是怎麽想的呢?或許他只是在安慰這位驚慌失措的首相,又或許他真的有這樣的決心和智慧。

與此同時,杜魯門也沒閑著,他立刻以總統的名義下令罷免了麥克阿瑟的職務,讓李奇微接替了他的位置。這一舉動無疑是對麥克阿瑟的一次沈重打擊,他的軍事生涯就這樣戛然而止,被無情地從權力的寶座上拉了下來。

被罷免後的麥克阿瑟,帶著滿腔的不甘和失落,回到了美國華盛頓。他的余生在一片爭議和質疑中度過,直到 1962 年因病去世。

鄧華

鄧華,這位在中國將領中排名第三的軍事人物,似乎總給人一種只懂得軍隊行工作的印象,鮮少有人提及他在軍事指揮上的才華。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在人們眼中似乎默默無聞的角色,卻在抗美援朝期間,成為了唯一一位打滿全場的高級指揮員,這不禁讓人有些意外。

在五次戰役的硝煙散去後,誌願軍正摩拳擦掌,準備發動第六次戰役。但就在這時,鄧華卻提出了不同的聲音。面對美韓聯軍那銅墻鐵壁般的防禦體系,他冷靜地分析了形勢,認為即使誌願軍能夠以落後的武器裝備消滅部份敵人,也難以鞏固戰果,反而可能會造成自身實力的巨大損失。

這樣的見解,無疑是需要勇氣的。在一片熱血沸騰的戰爭氛圍中,提出主動防禦,無疑是給那些急於求成的人潑了一盆冷水。但毛主席和彭德懷元帥卻十分認同鄧華的建議,這足以證明鄧華的軍事眼光和戰略思考能力。

從那以後,誌願軍的戰略發生了重大的轉變。從以往的陣地攻堅戰,逐漸轉變為運動防禦戰,透過消耗敵人的方式,不斷積累小勝為大勝。這種轉變,不僅體現了鄧華的軍事智慧,也展現了誌願軍在戰爭中不斷學習和適應的能力。

1952 年 4 月 12 日,彭德懷因手術需要回到北京,鄧華接替他成為了誌願軍總司令。這一職位的更叠,無疑是對鄧華能力的一種肯定。而他之後負責的上甘嶺戰役的總體戰略部署,更是證明了他的戰略眼光。

上甘嶺戰役的勝利,不僅加速了停戰談判的腳步,更是奠定了半島南北分治的格局。這場戰役,可以說是鄧華軍事生涯中的一次高光時刻,也是他軍事才能的一次集中展現。

鄧華的軍事生涯,或許沒有那麽多的傳奇色彩,但他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表現,卻足以讓他在軍事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彭德懷和李奇微

在美國人的評選中,李奇微這位美國名將竟然被推上了榜首,而我們敬愛的彭德懷元帥,那位帶領誌願軍取得抗美援朝偉大勝利的軍事巨匠,卻只能屈居第二。這評選結果真是讓人不禁要問:這是根據什麽標準來的?難道在他們眼中,李奇微的軍事才能真的超越了彭老總?

彭老總在美軍氣勢如虹、咄咄逼人的時候臨危受命,帶領著裝備落後的誌願軍跨過鴨綠江,與強大的美軍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較量。他不僅沒有退縮,反而以一己之力,戰勝了看似不可戰勝的敵人,這樣的功績,怎麽不讓人肅然起敬,怎麽不讓人銘記於心?

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彭老總的戰法變化多端,靈活機動,展現出了他那高超的指揮藝術。五次戰役中,他總是能夠胸懷戰爭全域,知己知彼,用兵自如,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第一次戰役時,彭德懷集中優勢兵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成功擊退了敵人。當進攻受挫時,他又能立即轉換策略,故意示弱,誘敵深入,這招真是高明。彭德懷還特別善於利用機動戰術,快速抓住敵人的弱點,出奇制勝,這在戰場上可是致命的一擊。

迂回包抄、穿插分割、近戰夜戰、運動防禦,在彭老總那千變萬化的指揮下,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被打的毫無還手之力,這簡直就是一場軍事指揮的盛宴,讓人目不暇接。

最讓人稱道的是,彭德懷總是能夠從戰局的發展變化中,準確估量敵人和自己的作戰能力。第五次戰役結束之後,雙方的戰線穩定在了三八線附近。面對美軍和韓軍強大的防禦體系,彭老總沒有盲目進攻,而是立即讓部隊轉入防禦作戰階段,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這種審時度勢的能力,這種深謀遠慮的智慧,真是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

彭德懷,在韓戰的舞台上,總能巧妙地抓住敵人的弱點,同時規避自己的短板,將手中的牌打得風生水起。他就像是戰場上的魔術師,總能在關鍵時刻變出一手好戲,將劣勢轉化為勝勢。

而說到那位排名第一的李奇微,他似乎比麥克阿瑟更懂得「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精髓。上任伊始,李奇微便一頭紮進了研究之中,終於發現了誌願軍的所謂「破綻」。他註意到,誌願軍總是在補給線得到補充後才會發起攻勢,而且每次進攻都像是打了雞血一樣,持續時間不超過一周,之後便偃旗息鼓,養精蓄銳。

於是,針對誌願軍的這種「禮拜攻勢」,李奇微靈機一動,制定了所謂的「磁性戰術」。這新戰法在戰場上給誌願軍帶來了不小的麻煩,造成了一定的損失。但如果你仔細琢磨,就會發現,李奇微的所謂新戰法,不過是從誌願軍那裏偷師學藝,換了個名字而已。他的「磁性戰術」,本質上就是誌願軍慣用的「迂回戰術」的山寨版。

李奇微憑借這種戰術,雖然沒有贏得最終的勝利,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保全了美軍的主力部隊。這就像是在一場牌局中,雖然沒有贏得比賽,但至少沒有輸得一敗塗地。

然而,如果真要評價李奇微在北韓戰場上的表現,排名第三或許還算合理,但要說排名第一,那就未免有些誇大其詞了。這其中的原因,明眼人一看便知,無非是美國人的私心在作祟,偏袒自己國家的將領。如果李奇微真的那麽厲害,那麽在這場戰爭中,他又怎麽會成為彭老總的手下敗將呢?

結語

誌願軍,他們的偉大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們的強大,讓不少美國大兵們瞠目結舌,百思不得其解。他們撓破腦袋也想不明白,為什麽這支部隊就像打不死的小強,總能在逆境中挺直腰桿,一次又一次地站起來。

答案其實明擺著,簡單得就像一加一等於二。那是因為誌願軍的戰士們,他們的心中裝著對祖國深沈的愛,他們的胸膛裏跳動著對人民無限的忠誠。這份精神,這份信仰,是那些只懂得追求個人利益的帝國主義士兵們永遠觸摸不到的境界。

想象一下,那些自詡為世界警察的美國大兵們,他們可能在戰場上高呼著自由和民主,但當子彈呼嘯而過,炮火連天時,他們心中所想的,可能只是自己能否活著回家,能否再次見到家鄉的親人。而我們的誌願軍戰士們,他們想的卻是如何保衛家園,如何讓人民免受戰火的摧殘。

這種精神,這種力量,是我們的寶貴財富,是激勵我們不斷前進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