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國產「第六代戰鬥機」已首飛?無尾翼及隱形設計引熱議

2025-01-15軍情
2024年12月26日,一架通體呈灰黑色、外形科幻的新式軍用飛行器從成都市區上空掠過,被當地群眾拍下,相關影像在網絡上迅速傳開。幾乎同日,另一款同樣科幻風拉滿、型號不明的軍用飛行器的試飛影像也在網絡上迅速擴散,網傳其為在沈陽上空試飛的新式戰鬥機。一時間,這兩則訊息引爆網絡,中外軍事愛好者們紛紛熱議並普遍認為,中國同時成功試飛了兩款「六代機」。
「六代機」,即第六代噴射式戰鬥機,是軍事航空領域中新一代戰機的概念,代表了未來空戰技術和戰術的發展方向。從網上流傳的影像來看,這兩款新式軍用飛行器采用了飛翼結構,沒有垂直尾翼,具有明顯降低雷達反射訊號的隱形外觀特征。這是否就是「第六代戰鬥機」呢?
讓軍迷們心心念念的「六代機」
△ 網傳成都上空試飛的不明型號飛行器(左)和伴飛的殲-20S(右),前者的機背進氣口清晰可見。
空軍裝備著名評論家、【航空知識】主編王亞男在接受【中國報道】記者專訪時介紹道,中國目前已經裝備了殲-20和殲-35兩款「五代機」。按照「裝備一代、研制一代、預研一代」的慣例,「六代機」的研制肯定是在進行的。不過到目前為止,世界各國對「六代機」的研制還處在一個從概念到實物的工程化過程當中,還沒有任何一款「六代機」正式官宣。國際上對「六代機」的效能、標準也沒有公認的準確定義。
王亞男認為,「六代機」首先應比「五代機」具備更好的隱身能力,更難被雷達探測到;其次,應擁有比「五代機」更好的機動性,空中飛行動作更加敏捷;再次,應整合更強大的資訊作戰能力,自身就是一個資訊戰平台;最後,應具備高度的自動化,必要時透過更換模組,既可以有人駕駛,也可以變為無人機模式。
此外,王亞男認為,和以往某一型號的軍機主要承擔一種作戰任務相比,「六代機」很可能被設計為兼具戰鬥機、截擊機、轟炸機甚至偵察機等多種軍機作戰功能的模組化平台。
「‘六代機’作為基礎飛行平台,將可以加裝各種類似拼插積木的標準化的功能模組。比如加裝偵察模組,它就是一架先進的偵察機;加裝電子戰模組,它就是一架高效能的電子作戰機;加裝武器彈藥模組,它就是一架轟炸機或者對地攻擊機。」王亞男說。
在網上流傳的這兩架不明型號的新式軍機是否就是軍迷們心心念念的中國空軍「六代機」呢?王亞男表示,僅憑飛行物的外形還很難得出準確的結論。
「現在還很難說這兩個飛行器目前到底是個什麽狀態,是技術驗證機,還是原型機,或者已經進入到即將批次生產並裝備部隊的階段,僅從外觀和試飛看不出來。」王亞男說。
盡管現在還不能斷言這兩次試飛的飛行器就是中國空軍「六代機」,王亞男認為,從這兩款飛行平台的外形上來看,具備比較突出的創新色彩,無疑是中國空軍在探索、驗證下一代作戰飛行平台這一方向上一次大步伐的邁進。
不同於傳統飛翼的獨創造型
此次試飛的兩款飛行器外表極為科幻,尤其是取消了垂直尾翼,讓其外觀與以往人們印象裏的戰鬥機大為不同。
△ 網傳成都上空試飛的不明型號飛行器,其主起落架可以看到是一前一後兩個輪胎。
「取消飛機的垂直尾翼,其實是人類幾十年來的一個夢想。」王亞男介紹道,垂直尾翼本身是個很大的部件,把它去掉,飛機重量就減輕了。此外,垂直尾翼是垂直於機體的一個凸起物,如果取消,當遭遇敵方雷達探測時,它的反射回波會弱化很多,隱身性就回大大增強。
盡管有極大的好處,但垂直尾翼取消之後,飛機飛行時的水平穩定性就只能全部交給機翼上的控制面了,這讓對飛機的控制變得極為困難。
據了解,美國早在上世紀60—70年代就做過多次無垂直尾翼驗證機的飛行實驗,但僅憑飛行員的感知力和操作靈敏度完全沒有辦法駕馭,因此這些探索以失敗而告終。直到80年代以後,電腦技術迅猛發展並被套用於飛行控制系統,協助人類去控制飛機,確保飛機始終處於一個安全飛行狀態以內,無垂直尾翼的飛機正常飛行才成為可能。
即便理論上可以實作,這背後也需要有對空氣動力學的深刻了解以及對電腦飛行控制軟件的工程化編程能力。王亞男表示,相關科技已經發展了幾十年,但直到今天,即使是美國也不能說自己完全掌控了這項技術,至少相關問題的解決仍然不夠完美。如美軍B2轟炸機是一款沒有垂直尾翼的隱形轟炸機,但在服役以後,還是出現過由於飛行控制問題導致的墜機事故。
王亞男指出,此次試飛的中國新型飛行器,不僅沒有垂直尾翼,而且其外形也不同於美國B2轟炸機那種又寬又短的「飛翼」造型,機體反而有點長。「成都上空試飛的飛行器就像是一片銳化了的銀杏葉片,一個大三角。」
王亞男猜測,這樣的外形可能意味著中國已經在外觀上取消垂直尾翼以增強隱身能力,同時又要完美解決飛行控制問題之間,找到了一個折中的最佳化點。
「這個最佳化點是非常難找的。」王亞男告訴記者,戰鬥機研發有時是一個矛盾體,既要飛得足夠平穩,又要在必要時足夠敏捷,能夠迅速改變飛行姿態。在沒垂直尾翼的情況下,想要同時滿足這兩點,意味著對飛行控制軟件的研制要求極高。
「我個人認為,這架飛行器不是在荒無人煙的地區,而是在一架殲-20的伴飛下,從一個大城市的城區上空慢慢掠過,可見中國對這方面的技術已經有相當大的把握了。哪怕它還不是一架定型的飛機,這也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意味著中國在相關領域已經達到世界最先進的水平。」王亞男說。
中國在航空裝備領域已邁入「無人區」
令人感到既振奮又意外的是,這次不僅可能是全球首次公開試飛「六代機」,更是在短時間內連續試飛了兩款。在王亞男看來,這符合中國國家實力,以及中國當前航空技術發展現狀。
△ 網傳成都上空試飛的不明型號飛行器,每個機翼後面有五個小的控制面。
「我把這兩次密集的試飛理解為在下一代飛行平台探索中對於各種可能性的實驗和深度研究。」王亞男告訴【中國報道】記者,目前,世界上除極少數國家外,大部份國家不具備能力和資源探索「六代機」。甚至可以說,中國在這一領域的探索,已經邁入「無人區」,也就必然會面臨多種技術路線的選擇。過去,面對多種技術路線時,中國往往只能在理論層面做比較和選擇,而今天的中國憑借充足的資源、先進的制造工藝,可以在每種路線同時打造出一個實體用於技術檢驗。
王亞男從現有的影像資料推測,此次試飛的兩架不明型號的飛行器在設計上各有側重。沈陽地區試飛的飛行器更小一些,未必是有人戰機,未來可能會更傾向於考慮做無人化的設計。而在成都地區試飛的飛行器,個頭非常大,可攜帶更多燃油和彈藥,很可能是相容有人和無人的考慮。」
「此次試飛的兩種尖端外觀的飛行器,並不一定就是為了驗證不同技術路線,也可能是在統一的裝備發展戰略下進行的兩種相對獨立或者有互補、協調關系的裝備。」王亞男表示,無論如何,這兩種新型飛行器同時出現,都意味著我們在這一領域有能力做更多方向的探索。
根據網上流傳的資訊,在成都試飛的新型飛行器由殲—20S伴飛,在沈陽試飛的新型飛行器則由一架殲—11伴飛。王亞男介紹,伴飛是飛行實驗中的一種通行做法,簡單說就是派另外一架飛機,沿著試飛飛機的飛行路線,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全程陪護。這樣做是因為從空中能夠更直觀、更即時地監控試飛飛機的飛行表現。對於現場發生的很多情況,都可以即時進行記錄存檔,為日後分析研究采集足夠的數據資料。
王亞男介紹,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尚不具備伴飛條件,那時很多實驗都只能依靠在試飛的飛機上裝一些傳感器,或者依托地面的一些光電監控手段來監控。但這種監控的基準點比較單一,從地面來仰觀遠距離的飛行器,畫面也未必清晰,觀測距離也不斷變化,效果很有限。有了空中伴飛,可以隨時保持合理的距離,在空中進行全程攝像和數據訊號采集,不需要把數據往地面回傳,甚至在必要時還可以即時處理。這兩次試飛采取伴飛也表明中國現在的飛行驗證手段已經達到比較先進的水平。
載人機在無人機時代是否還有意義?
此次中國疑似「六代機」成功試飛的重磅訊息自然也引起西方媒體的大量關註。
△ 網傳沈陽上空試飛的不明型號飛行器。有訊息指,其早已於12月22日完成試飛,但直到12月26日成都上空不明型號飛行器試飛後才引起關註。
2024年12月28日,美國【華盛頓郵報】題為「意外飛行展示中國未來戰機」的文章稱,照片顯示有兩款不同戰機,其中一款相對較小,但均為無尾翼及隱形設計,整合了最先進的電腦演算工藝。這意味著中國軍事現代化的重大突破。美國霍士新聞網站文章稱,其為「噴射式戰鬥機發展過程中的一座‘裏程碑’」。
也有西方媒體趁機重談「中國威脅論」的老調。英國【金融時報】網站文章稱,這可能是對航空領域統治地位的重大改變,對全球軍事力量構成「潛在威脅」,特別是在「印太」地區。美國軍事專業網站「動力」稱,新型戰機的設計可以提高氣動效率,能夠在沒有加油機支持的情況下,在遠離基地的空域長時間盤旋,對美國軍機及前沿部署的盟軍艦艇和地面部隊都有實際影響。
特斯拉行政總裁馬斯克在推文上對此次中國試飛新型飛行器評論稱,美國需要大量遠端無人機以及高超音速導彈。「在無人機戰爭中,任何載人裝備都會非常快地被摧毀。」
隨著無人機越來越發達,發展新型載人戰鬥機是否真如馬斯克所說將變得沒有意義?王亞男認為,馬斯克的言論只代表了一部份新興創新型商業科技企業的意見。實際上,美軍自己也並沒有宣布放棄發展新型載人戰鬥機。
王亞男指出,盡管在以人工智能無人機為代表的新興技術面前,傳統的有人作戰飛機會面臨嚴峻的挑戰,但這並不意味著有人作戰飛機就會立刻結束歷史舞台。當今有人作戰飛機的本質並不是有人,而是有人的整合作戰平台。
人類幾十年來所累積的先進航空裝備技術也不會因此過時。王亞男提出,即便有人作戰飛機在今後沒有大變化,但在得到無人機作戰伴侶的加持後,其作戰效率也會大幅提高。這也是未來「六代機」發展的方向。
中國航空主戰裝備曾長期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王亞男回憶稱,1998年殲-10首飛,中國才真正有了自己的國產「四代機」,而此時美國的「五代機」F-22已經上天。為了消除這個代差,我們又用了10多年,直到殲-20試飛成功,我們才算真正跟西方站到了一個主流平台上。
王亞男認為,中國航空裝備發展之所以能夠飛快進步,一個大的方向就是絕不動搖地走自主創新、自力更生的道路。今天,我們看到中國先進國防裝備不斷推陳出新,包括這次驚動世界的試飛,就是堅持自主創新道路的結果,這也是我們一個最有價值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