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1912年,面對著德國海軍咄咄逼人的態勢,英國人靈光一現,將當時剛剛嶄露頭角的空中力量與皇家海軍結合,將一艘老舊的「競技神」號巡洋艦改造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艘航母。
自此,航母便成為了衡量海軍實力的重要標誌,而英國皇家海軍,在其漫長的歷史征程中,曾擁有過16個級別的航空母艦,為「日不落帝國」的威名立下了赫赫戰功。然而,二戰結束後,隨著英國全球霸權的衰落,皇家海軍也逐漸走向了沒落。
冷戰時期,英國甚至一度陷入了無航母可用的尷尬境地,國際地位也隨之日益下降。近年來,為了重拾昔日榮光,英國不惜重金打造了兩艘「伊莉莎伯女王」級航空母艦,試圖與中美兩國比肩,成為「雙航母俱樂部」的成員。
然而,航母的建造和維護需要強大的經濟實力作為支撐,僅僅依靠兩艘航母並不能改變英國國力衰退的現實。
英國海軍的輝煌歷史可以追溯到幾個世紀以前,它曾是世界海洋的絕對霸主,統治著全球的海上貿易和軍事力量近四百年。
尤其是在工業革命之後,英國海軍更是憑借著先進的技術和強大的經濟實力,成為了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力量。1889年,英國國會透過了【海軍防禦法案】,確立了「兩強標準」,即皇家海軍的規模必須至少與世界第二、第三大海軍總和相當。
以此來維護其世界霸主的地位。然而,兩次世界大戰徹底改變了世界格局,也重創了英國的國力。隨著殖民體系的瓦解,英國失去了昔日的絕對優勢,美蘇兩極格局的形成,也讓英國海軍的地位逐漸下降。
盡管如此,在冷戰時期,英國海軍仍然是世界上排名第三的海軍力量,其強大的實力甚至一度超過了排名第二的蘇聯海軍。1982年的馬島海戰,更成為了英國海軍最後的輝煌。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英國的國力不斷衰退,皇家海軍也難以擺脫衰落的命運。如今,英國海軍的全球排名已經跌出了前七位,曾經的輝煌已經成為了歷史。在海外的軍事行動中,英國海軍也越來越依賴盟友的支持,再也不敢獨自行動。
經費不足,成為了制約英國皇家海軍發展的重要因素。「日不落帝國」的輝煌已經一去不復返,取而代之的是捉襟見肘的窘境。雖然英國擁有「伊莉莎伯女王」號和「威爾斯親王」號兩艘航空母艦。
但這更像是皇家海軍最後的掙紮,難以改變其整體衰落的趨勢。
「伊莉莎伯女王」號航空母艦於2017年下水,是英國海軍的新一代航空母艦,而與其同級的「威爾斯親王」號航空母艦也於2019年下水。
然而,與英國過去的航空母艦相比,這兩艘新航母並沒有實作技術上的飛躍,除了采用了燃氣輪機發動機外,幾乎沒有其他重大創新。在此之前,英國經歷了長達七年的「無航母」時期。
2011年,深陷財政危機的英國政府被迫宣布了國防緊縮計劃,服役近三十年的「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也不得不退役,最終被低價出售給了巴西的一家二手回收公司。為了節省開支,英國政府甚至不惜犧牲皇家海軍最後的顏面。
直到2017年,在歐美國家的經濟援助下,英國才勉強緩解了財政壓力。為了重振皇家海軍的「雄風」,英國政府不惜耗費巨資,建造了兩艘「伊莉莎伯女王」級航空母艦。然而,正如軍事專家張召忠所說:「英國不一定養得起航母」。
這兩艘排水量高達65000噸的龐然大物,不僅建造費用極其高昂,而且日常的維護和營運成本也十分驚人。由於經費不足,英國甚至無力為其配備核動力引擎。
雖然「伊莉莎伯女王」級航空母艦配備了先進的雷達系統、武器系統和艦載機,但其作戰能力仍然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英國首相曾雄心勃勃地表示,要讓皇家海軍重現輝煌,與中美兩國平起平坐。
然而,以英國目前的國力和海軍實力來看,這更像是一句空洞的口號。2021年,「伊莉莎伯女王」號航空母艦進入黑海,試圖對俄羅斯進行挑釁,但最終在俄羅斯軍隊的強硬回擊下灰溜溜地撤離,暴露了其外強中幹的本質。
更令人尷尬的是,英國政府和媒體在整個事件中的表現。為了掩蓋真相,他們編造了各種謊言,試圖掩蓋皇家海軍的狼狽。然而,真相終究無法掩蓋,英國廣播公司的報道和泄露的機密檔,都揭露了英國政府的虛偽和皇家海軍的軟弱。
英國的「色厲內荏」的行為,充分暴露了其尷尬的處境:一個國家如果自身實力不足,越是想透過耀武揚威來掩飾自己,就越容易暴露其虛弱的本質。
黑海事件後,為了挽回顏面,英國首相莊遜高調宣布「伊莉莎伯女王」號航空母艦戰鬥群將進行為期28周的全球部署,並計劃穿越南海,向中國「展示武力」。
然而,這支所謂的「皇家威懾力量」最終還是選擇了繞道而行,再次向世界展示了其色厲內荏的本質。與此同時,「威爾斯親王」號航空母艦卻因為機械故障,不得不停港維修。
更諷刺的是,由於缺乏維修經費,維修工作一拖再拖,何時才能恢復正常服役還是個未知數。 英國的經歷或許能夠給世界各國帶來一些啟示,與其耗費巨資打造華而不實的「面子工程」,不如腳踏實地發展經濟,增強國防實力。
只有認清自身定位,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對於曾經的「日不落帝國」而言,或許接受成為二流國家的現實,才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