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是南沙最美的風景
■南沙某守備部隊一級軍士長 王占武
王占武(左四)向戰友講解裝備操作技巧。
3月的南沙,炎熱依舊。吃過早飯,我照例開始巡檢裝備,為雷達天線罩頂部除銹補漆。
「班長,讓我上吧。」新兵張澤潤躍躍欲試。眼前的天線罩有十幾米高,上下只有一部掛梯,頂部幾乎沒有站人的地方。我有些放心不下,還是決定自己上。
掛上安全繩,我一步步朝雷達天線罩頂端爬去。烈日將天線罩烤得滾燙,即使戴著手套,熱度還是傳到掌心。20分鐘後任務完成,我已經渾身濕透。
回到宿舍,宣傳幹事李吉祥找到我,再次邀請我參加「我在南沙我榮光」活動的影片拍攝,作為高級軍士代表向新同誌們分享紮根南沙、建功南沙的感受。
我是一名兵齡30年的老兵,但來南沙只有7年,並不認為自己是最佳人選。可李幹事說,高級軍士轉赴南沙的故事更有感召力。轉念一想,我在南沙奉獻7年,南沙「給予」我的更多。常服上的4排10枚略章,有5枚略章就是我在南沙獲得的。
王占武的勛表。
一
1994年,我踏上奔赴軍營的列車。到海軍服役的我,此前從未見過大海。在列車上,我的心隨著素未謀面的大海奔騰起來,對即將到來的軍營生活充滿向往。
可是,直到新訓結束,我都沒見到想象中的遼闊大海和威武戰艦。新兵下連,許多新戰友選擇上艦。作為水兵,我也想隨戰艦前出大洋、劈波斬浪,但水兵的「詩與遠方」不只有遠海大洋,還有偏遠海島、高山站點……看到雷達站點「少人問津」,我主動提出申請,分配到某雷達站。
雷達站坐落在一座山坡上,雖然位於海島,卻沒有椰風習習、碧波蕩漾的美景,周圍兩三公裏都是鹽堿地,星星點點散落著生命力頑強的仙人掌。
我的一腔豪情,還是難抵艱苦的環境和晦澀難懂的專業知識。老班長王建保看出我情緒低落,晚飯後約我散步。
「我剛來時,這裏連棵仙人掌都沒有。」王班長告訴我,站點附近的仙人掌,是他們種下的,「環境越是惡劣,我們越要有仙人掌一樣的韌勁,才能在鹽堿地紮下根來。」
「既然來到鹽堿地,那就把自己變成仙人掌,向下紮根,向上生長。」那天晚上,我在筆記本寫下這句話。幾個月後,「向上生長」的我,在同年兵中第一個獨立擔負值班任務。
為了汲取更多養分,仙人掌的根系往往很發達。幾年的紮根沈澱,我也開出自己的「花朵」——1996年,我被評為優秀士兵;兩年後,我考上軍校成為士官學員,畢業時以全優成績被分到另一個雷達站工作。
與大多數雷達站坐落於人跡罕至的高山海島和深山密林一樣,我前往的雷達站同樣地處偏僻,條件艱苦。苦地方,亦是成才的好地方。遠離喧囂,讓我摒棄許多紛雜念頭,能夠靜下心來鉆研專業。經過燕子銜泥般的積累,我的專業水平大幅提升,保障的某型雷達連續3年無故障。
雷達兵的「戰場」沒有炮火硝煙,可「戰鬥」從未停止。2001年4月1日,一陣尖銳的警報聲劃破寧靜。我迅速奔赴戰位,綜合運用多種手段進行判別。雷達螢幕上,一個光點閃爍幾下後驟然消失。
我目不轉睛在雷達回波上一遍遍搜尋那個消失的光點。時間一分一秒過去,那個光點始終沒有出現。後來,接到上級通報我才知道,那一天王偉烈士駕駛戰機,永遠留在祖國的南海……
「只有讓雷達看得更遠、看得更清,才能為戰友奪得先機。」一次教育課上,指導員的一席話讓我印象深刻。「小小操作員,連著司令員」,每次出現空情,雷達兵是最先為祖國按響警鈴的人。
我又一頭鉆進了雷達方艙,很快成長為單位最年輕的雷達技師。2005年,我所在站點某型雷達多次發生故障,細細排查後,我找到故障所在。後來,我將該故障原理及解決方法整理上報,被上級單位授予技術革新三等獎,次年榮獲海軍士官優秀人才獎。
努力會讓人上癮,尤其是在嘗到「甜頭」之後。我將學習熱情轉化為不斷鉆研的勁頭,多項技術革新成果被上級采納,2010年獲得全軍士官優秀人才獎三等獎。
王占武近影。
二
2015年,年近不惑的我已經在軍營度過21個春秋,但上級的一個通知依然讓我這名老兵心中雀躍:符合要求的官兵可自願申請選調南沙。那時,我因工作需要輾轉多個站點,但作為水兵從未和大海有過「親密接觸」。
單位有名老兵曾在南沙駐訓,給我講過南沙見聞:南沙風景壯美,戰備形勢也很緊張,有時一天要處置好幾起特情。
哪有水兵不向往大海!我向上級送出選調申請。那時,妻子剛剛隨軍,如果選調前往千裏之外的南沙,不僅意味著要離開工作「舒適區」,更要舍棄來之不易的團圓。一向通情達理的妻子,第一次跟我「唱反調」。幾番長談後,我終於獲得她的理解和支持。
2016年夏天,我登上前往南沙的艦船。第一次出海,我幾乎一直躺在床上,任由胃裏「翻江倒海」。登上碼頭,踉踉蹌蹌的我每一步都像踩在棉花上。真沒想到,與大海的初次相遇,我是這樣「狼狽」。
教導員帶著我走進老礁堡,為我介紹島礁的歷史。老礁堡裏陳列著南沙建設史料。我在一張照片前駐足,那是我所在島礁建設第一部雷達的照片。官兵們赤膊上陣,將一袋袋水泥從小艇上肩挑背扛至礁盤。烈日下,他們的身上混著汗水、海水和水泥灰,肩背上一塊塊皮膚脫落,留下一枚枚「勛章」。那一刻,「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英勇作戰、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的南沙精神,在我腦海中有了生動的畫面。
南沙常年高溫高鹽高濕,門窗必須隨時緊閉,否則海風一吹,地面和墻面很快會凝結出一層水珠,被子、床單更是濕得可以擰出水來。
生活上再苦再難,咬咬牙也就挺過去了。上礁不久,一場台風襲來,狂風暴雨一刻不曾停歇。站在窗前,透過雨簾看著窗外猶如末日般的景象,一股酸楚忽然湧上心頭。即使如我這般兵齡幾十載的老兵,想家的情緒也在心底不斷發酵。
幾天過後,天色放晴。經過搶修,訊號恢復,我迫不及待撥通妻子的手機。那一頭,一向堅強的妻子哭成淚人。我只能透過時斷時續的電話,不斷安慰遠方的她。
海浪日復一日,無休止地拍打著礁石。從礁盤望去,遠處的海平面呈現出一道弧線,像一口大鍋,在海浪翻湧間「熬煮」著守礁官兵的酸甜苦辣。只有感同身受,才能看懂同一片風景,讀懂「老南沙」內心深處的堅守。我不由回想起初上島礁時看到的那句標語——「吃遍南沙千般苦,人民幸福我榮光」,品咂著以礁為家、樂守天涯的情懷。
王占武(中)與戰友談心。
三
來到南沙,我對「一線」二字有了更真切的體會。上礁不到一周,我就參與處置數起特情。同時,島礁建設任務很重,我被安排參與某型雷達的安裝任務。
島礁安裝的新型雷達,智能化資訊化程度高,我們邊建邊學邊摸索。我發現許多年輕戰友學習能力很強,作為老單位「技術大拿」的我,感受到久違的本領恐慌。
中年發奮,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意味著要付出加倍努力。那段時間,我經常跟在廠家技術人員身後,奔波於各個工地參與裝備安裝偵錯。深夜的學習室裏,也總有我伏案的身影。
隨著多型雷達陸續安裝完畢,難題又一個個出現。南沙環境特殊,不僅裝備維護保養難度更大,裝備故障發生率也高出不少。一次次裝備巡檢中,我發現一個現象:雷達裝備的迎風面和背風面受腐蝕程度差距很大。「海風是罪魁禍首。」我和戰友商議後,迅速找到解決辦法:透過為雷達加裝防風板、修建防護墻,並對易腐器件塗上保護塗層等方式,有效緩解雷達受腐蝕程度,延長使用壽命。
一次演習期間,某型雷達多次停機。我一次次鉆進雷達球,發現該型雷達的停機時間,正是一天中氣溫最高的時段,故障在於一個電源在高溫環境下散熱指標達不到要求。我們迅速找到解決辦法,圓滿完成保障任務。我帶領分隊官兵經過多輪試驗論證,進一步探究雷達執行的最佳溫度區間,大大降低裝備故障率,再次榮立三等功。
「誰說人到中年不能再攀高峰。」我在微信朋友圈裏發了一行文字。翻過一座山,前方還有無數座山等著我去翻越,我的腳步從未停止。
因為在一次對抗演習中帶領分隊官兵克服復雜氣象條件影響,讓藍軍多次無功而返,我榮立戰備訓練三等功。今年年初的頒獎儀式上,部隊領導將三等功證書、獎章交到我手中。聚光燈下,耳邊是雷鳴般的掌聲,我的心裏再次「浪花」翻飛。
一個月後,我的勛表上多了一枚平時戰備訓練三等功獎章略章。凝視常服上這面「榮譽墻」,我有了新的目標:老驥伏櫪,繼續努力,爭取為這面墻再添幾塊「磚瓦」。
(黃鑫隴整理)
供圖:黃鑫隴、李昕宇
制圖:扈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