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德國人是否比日本人更有反思精神?

2024-09-24軍情

中日現在的相互敵視在相當程度上,可以歸因於日本社會對歷史的態度。雖然日本多位首相和明仁天皇對日本戰爭罪行表達過反省和道歉,但整體依然是誠意不夠,尤其是靖國神社供奉戰犯更是挑戰著中國人的底線,讓中國社會普遍認為日本人就是死不認錯。

在這方面,人們往往會對比日本人和德國人針對二戰罪行的態度,由此得出日本人遠沒有德國人那麽深刻地懺悔,甚至將這種差異引申到西方比東方更具有反思精神。

但除了在中國和北韓這兩個遭受日本暴虐的民族眼裏,日本在世界上的形象整體上還是比較正面的。即便是在被日本占領過的緬甸、馬來、印尼、菲律賓乃至太平洋諸島上,也沒有普遍的反日情緒。在印度、緬甸、泰國以及中東和近東,依然有不少人認為日本的行為加速了二戰後西方殖民體系的崩塌。

西方國家,包括美國、英國、澳洲對日本主要還是一種勝利者姿態。如果這些國家的社會記憶中對日本的負面影響,也基本只限於盟軍戰俘在日軍戰俘營遭遇的虐待。

在世界大部份國家民眾的眼中,戰敗後的日本人更是呈現出一種彬彬有禮,謙遜禮讓的模樣。面對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一些中國人很容易把其歸因於日本人的虛偽、陰險、狡詐,並因此更加痛恨日本。

涉及到中日關系,我毫無疑問是堅定不移地站在中國人的立場,不過我無意重復那些大家普遍知曉的道理,只想從社會心理視角來試圖解釋一下,中日兩國何以走到今天這一步。日本和德國社會後來對戰爭態度的不同,與戰後的政治安排有很大關系。德國是經歷本土慘烈抵抗後徹底戰敗的,納粹的政體和意識形態都被完全摧毀,所有與納粹有關的象征符號都被禁止,而上台的政治人物基本是納粹時代遭受迫害的人,他們更多是把自己視為納粹的受害者而非前政權的繼承者。即便參與過侵略戰爭,他們也會覺得自己是被裹挾。所以他們徹底否定納粹罪行,毫無違和感。

而除了遭遇盟軍大規模轟炸和兩顆原子彈襲擊之外,日本本土並未爆發激烈的戰事。日本最後選擇了無條件投降,但也因此基本完整地保留了代表其國家的各種象征符號。天皇雖然失去神的地位和實際權力,但還是國家元首。日章旗依然被視為國旗,甚至日本陸海軍的日之丸旗也於1954年被海上自衛隊采用。君之代也一直保留著國歌的地位。這類國家符號的延續更是在1999年為法律正式確認。

在這種大的背景下,很難指望日本人像德國人那樣對戰爭罪行進行深刻反省和懺悔,因為那樣做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在否定自己一直尊崇的象征符號。因此,從社會心理來說,我並不認為德意誌民族會比日本民族更懂得反省。在對待中國的意識形態偏見上,現在的德國人比英國人和法國人有過之而無不及。德國社會似乎表現出一種強烈的皈依者心態。

基於此,我更傾向於認為戰後的政治安排未能促成日本進行德國那樣的轉變。或者說,以美國為首的包括中國、北韓、南韓在內的戰勝國,並沒有對日本政體和社會思想進行徹底的清算。至於為何如此,則是另一個話題。中國歷史上就是泱泱大國,是以朝貢為特征的東亞政治秩序的核心。雖然中國從未統治過日本,但心理上日本當成孤懸海外的蕞爾小邦。歷史上,中國長期以來都是日本學習的物件。直到日本在明治復辟以後,奮發圖強,先後擊敗滿清和沙俄,才讓中國驚醒。之後日本又吞並東北進而全面侵華,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創傷。

基於歷史和體量的差異,大部份中國人骨子裏依然是看不上日本的,而工業和組織上的差距又使得中國對日本戰事敗多勝少。盡管中國是二戰完全意義的戰勝國,但不可否認的是,二戰的大勢與美軍和蘇軍的介入是日本戰敗的關鍵因素。因此,不同於歐洲那種打得精疲力盡之後發現誰也吃不了誰的心理,中國對日本覺得贏得不痛快,日本對中國又覺得輸得不甘心。韓戰開始以後,日本自然也成了美國對付新中國的一環。在經歷了改開初期的蜜月期之後,美國對中國也逐漸從接觸,走向防範,再到遏制,而政治上並非完全獨立的日本在友中、防中、仇中態度的搖擺中,加上對中國崛起的恐懼,也與中國漸行漸遠。毫無疑問,中日之間的猜疑、仇視、敵視正是域外勢力最為樂見和可以利用的。

然而,中日是搬不走的鄰居,兩國血緣相近,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文化相似,文字相通。在兩千多年的交往史上,中日之間僅發生過五次戰爭,前後持續時間加起來不過25年。盡管日本近代對中國的傷害無法估量,但日本對中國現代化也起到了促進作用,不少日本人和日本資金也參與到這一過程中。直到今天,依然還有一些日本人樂見中國的崛起,甚至對此感到與有榮焉。而日本的經歷,無論是工業化還是後來的少子化也給中國提供了極有參考價值的經驗教訓。

因此,我更希望兩國能夠真正著眼於長遠的未來,一方面誠心地解決歷史遺留問題,開啟心結,另一方面避免被域外勢力挑撥離間。也希望中國能向日本發出明確的訊號,不要指望參與圍堵中國能給其帶來任何意義的安全。日本如果膽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參與對中國的軍事行動,那賬就不是從當下開始算起。中國起起伏伏幾千年,多少與中國為敵的勢力都躺進了歷史的墳墓,日本不要成為下一個 。反之,日本如果有起碼的判斷力和智慧,就應該知道,中日遲早會走向和解,那樣共同復興筷子圈文明也並不只是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