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場上,俄軍為何沒出現傳說中的裝甲機械化洪流的橫掃一切,氣吞山河的模樣?
俄羅斯陸軍一直是全世界少有的全裝甲機械化部隊,俄軍的特點就是坦克多、戰車多、大炮多,繼承了蘇聯軍隊的大縱深機械化作戰理論,在進行傳統的裝甲戰爭時,俄軍還是很厲害的。
但為何在烏克蘭戰場上卻打成了純步兵的塹壕戰?
主要是機械化裝備的損失太慘烈,目前俄烏雙方合計損失的坦克裝甲車已經超過了40000輛,這相當於美國陸軍現役坦克裝甲車的3倍。
目前俄烏戰場前線有大量的神風無人機和制導彈藥,坦克和裝甲戰車的生存力比較低。俄軍另辟蹊徑,使用輕型全地形車和摩托車作為機動工具,零敲碎打地向前線輸送人員和武器彈藥,這樣可以減小損失。
摩托車作戰最早出現於兩伊戰爭期間,沒想到濃眉大眼的全機械化的俄軍也「前進演化」到了摩托車作戰時代俄烏戰爭已經變成了一場低成本戰爭,摩托車只需300美元,俄兵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計。
要我說,其實作在的狀態才是俄羅斯軍隊的日常。幾百年來,俄羅斯軍隊幾乎沒打過死人少的戰爭,他們擅長使用蠻力。戰鬥民族不是戰勝民族。
幾個例子。優秀軍隊打仗很少正面進攻,通常盡可能選擇從敵人的側翼或後方進攻。例如解放軍獨特的穿插作戰,讓進攻的決定性力量出現在敵人意想不到的方位。美軍也是如此,美軍特別喜歡使用左右勾拳戰術,敵人防左則攻右,防右則擊左,屢試不爽。
蘇聯時期的蘇軍的戰術比較呆板,他們最喜歡從正面突破,全力從突破口灌入,最後再擴大突破口。當然,蘇俄軍隊也采用側翼打擊,但通常是為了合圍。
俄羅斯軍隊的兩個優點:進攻像大熊一樣呆板蠻橫,撤退像兔子一樣矯捷迅速。
從俄烏戰爭兩年多來的幾次戰例看,俄軍不太喜歡打一場」人在陣地在」的戰鬥,如果戰場確實形勢不利,俄軍就會毫不猶豫地撤(逃)退(跑)。
戰爭中的撤退是很正常的,並不丟人,力量不足打不過就應該考慮撤退,然後調整以後再戰。
戰鬥撤退(假如不發生潰退)能夠保留住有生力量,再組建新的防線。歷史上反敗為勝的戰爭比比皆是。
不過,如何實作順利地實撤退,則很考驗軍隊的組織能力和戰術能力。要知道,有時候撤退要比進攻還要難。
一旦部隊向後動起來,相互聯系的松散會導致組織力劇烈下降,在敵方的高壓和打擊下,戰術撤退很可能會變成一場潰退,一旦導致潰退,後果就更嚴重。
在俄烏戰爭中,俄軍的幾次果斷撤退,就可圈可點。俄軍在大撤退中還保持了穩定,盡管俄軍也付出了一定代價,但總體上是很有序的,沒有發生崩潰,烏軍沒有太多殲滅的機會,基本上是禮送出境。
朱可夫元帥在回憶錄【回憶與思考】中曾寫道,在戰爭初期,紅軍有一個方面軍、19個集團軍和250個師被德軍合圍並殲滅。
當時部隊是極不穩定的,其表現不僅僅是退卻,而是崩潰逃跑,是張皇失措的逃跑。
從1941年6月至1942年底,紅軍有576萬人被俘,我們損失了4.3萬門火炮,3.2萬輛坦克和2.3萬架飛機。其中有大量的坦克和飛機是在我軍慌張撤退時被拋棄的。
朱可夫隨後寫道:蘇聯紅軍和俄國人的最可敬之處,在於經歷了1941年至1942年的大潰敗和慘重損失,並沒有喪膽和頹敗,也沒有絕望和氣餒,而是跟德國人死磕,反而在之後浴血奮戰中積累了戰鬥經驗,然後越戰越勇,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俄軍的撤退手藝相當不錯,幾次大規模的撤退都是有序的,戰爭爆發到現在俄軍未有被烏軍嚴密包圍導致整建制被殲滅的情況。
例如比較慘烈的伊久姆潰敗,盡管扔了滿地的坦克裝甲車和自行火炮,但俄軍跑的飛快,逃出了烏軍的追殺,只有數百人被俘。
撤退是一門手藝,有的時候,撤退比進攻的難度還要高。
赫爾松第聶伯河右岸的撤退更是堪稱經典,在俄軍隱真示假的運作下,烏軍最後未敢長驅直入第聶伯河岸邊切斷俄軍退路,而是很謹慎地尾隨俄軍撤走以後才進入赫爾松市。
俄軍在進攻時比較頭鐵,喜歡正面硬剛,戰術呆板,喜歡使用蠻力,不計傷亡的猛打,具有較高的堅韌性和較低的靈活性。
相對來說,蘇俄軍隊戰術的呆板,這在50年代解放軍全面學習蘇軍時期,我們解放軍就有過深刻體驗,當時我們軍隊的將領多數認為,蘇軍作戰勇猛,但戰術能力比較低下,他們特喜歡正面突破,強調首次火力突擊,兩杯伏特加喝下去,趁著酒勁全力從突破口灌入,如果一次不行,就兩次,最多三次,不然士兵們就死光了.....
其實,解放軍和俄軍在一起才是黃金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