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要距離還是精準?為什麽三八大蓋能打千米,而現代步槍只有400米

2024-07-06軍情

在軍事史中,武器的進步一直是科技創新和戰術需求相互交織的結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的三八式步槍以其遠距離射程而聞名。現代步槍的有效射程似乎有所減短,有人認為中國的95式自動步槍的射程不及日本三八式步槍的一半。因此得出結論認為95式步槍不如三八式,但事實是否如此呢?

(中國95式自動步槍)

一、歷史背景

三八式步槍是日本帝國陸軍在1930年代采用的主要步槍,當時它的6.5×50毫米步槍彈具有較遠的有效射程和良好的穿透力。這款步槍的構造體現了當時戰爭的特點,比如遠距離作戰和穿透力需求。

隨著戰爭的進行,幾乎全世界的所有國家都發現栓動步槍在近戰中的局限性,如射速慢、穿透力過強等。

(三八大蓋)

相比之下,現代步槍,特別是突擊步槍,采用的是中間型威力彈(IMR),如北約的5.56×45毫米之前蘇聯經常用的或7.62毫米子彈。

這些彈藥在保持一定射程的更註重平衡穿透力、後坐力和彈藥攜帶量。

當代步槍的構造註重快速射擊、精準度和靈活性,以應對當代戰爭中的快速機動和近距離交戰。

(以色列「塔沃爾」突擊步槍)

二、技術進步

除了這一點之外,還有戰場環境的變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步兵的武器通常是短程和長程結合的戰術,短程武器主要是衝鋒槍,而長程武器主要是步槍。

由於二戰時期衝鋒槍的有效射程通常不超過200米,對抗200米至400米的敵人時,普通步槍的單發或半自動射擊難以達到壓制效果。在二戰末期,德國人率先研制出了全球首款突擊步槍STG44。

STG44步槍的射程有效達到約600米,不僅填補了衝鋒槍射程上的不足,還能在中距離上發揮與機槍相近的壓制效果。

更為關鍵的是,因為所使用的是「中間型威力彈」,因此相對於傳統的全威力彈步槍,其穿透力要大得多,不會像全威力彈那樣射中敵人後穿透,而是會停留在人體內,給敵人造成更大的傷害。

(STG44步槍)

普通的衝鋒槍在二戰結束後很快結束了戰場,而突擊步槍迅速填補了這一空缺。

更加關鍵的是,在衝鋒槍結束舞台,去尋找新工作機會於警察和反恐系統中之際,傳統的栓動式步槍似乎已經結束歷史舞台,那些長長的槍械也不再存在,被更加短小輕便的突擊步槍所取代。

為什麽新型連發步槍的普遍射程不及傳統栓動步槍的一半呢?

(F2000突擊步槍)

三、實際意義

實際上,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僅僅需要比較兩種武器的實際數據,還需要考慮到不同時代所帶來的戰場環境對比的影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步兵作戰時通常需要較遠的視距,再加上衝鋒槍手在巷戰中扮演主要角色,因此栓動式步槍成為了主要裝備。

並不是沒有人嘗試將步槍射擊自動化,美國著名的BAR輕機槍最初的設計目的就是制造一把自動步槍,但最終只是制造出了一把重達20多斤的大鐵塊。

(作為輕機槍用的BAR)

自從現代步槍問世以來,便快速傳播到全球各地,不久之後所有國家的軍隊都開始配備。

(QBZ-191步槍)

盡管現代步槍的有效射程似乎不如三八式步槍,但在當今戰爭中,步兵的戰鬥通常不需要如此遠的視野,而是將1000-2000米之外的敵人交給炮兵解決即可。

再者配備突擊步槍幾乎可以完全取代宏觀戰場上衝鋒槍的角色,所以除了狙擊手之外,栓動步槍幾乎無用武之地。

如果我們以現代戰爭的戰術要求為基礎來分析,強調快速移動和靈活應變的戰鬥速度已經與二戰時代大不相同,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考慮攜帶性、火力、中程戰鬥和模組化擴充套件就顯得尤為重要。

若綜合考慮這些要素,要想完全符合這些條件,最終只能選擇使用突擊步槍。

(三八大蓋)

將三八式步槍和我們的95式步槍的射程進行對比,實際上是毫無意義的行為。

就好比用95式步槍和中國古代的刀劍比較近戰能力,顯然刀劍更占優勢,但不能說步槍就一點兒用也沒有吧?

現代兵器的進步逐漸呈現同質化趨勢,五十年代開始,許多國家仍然執迷於裝備半自動步槍作為主要武器,但在越南戰爭結束後,人們都認識到擁有可靠的、使用中間威力彈藥的全自動步槍是多麽關鍵的事情。

由於現代戰場環境的特殊性,射程在個人作戰武器中並不是最關鍵的因素。

(三八大蓋)

技術進步和戰術需求的演變共同塑造了現代步槍的發展。現代步槍的射程之所以不斷擴大,並非簡單地技術進步,而是為了適應並最佳化現代戰爭的需求。

在評估武器效能時,不能單單把射程作為唯一標準,而是要綜合考慮武器在實戰中的射擊精度、機動性、可靠性以及適應不同戰場環境的能力。

(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

比較三八式步槍的射程範圍與現代步槍的射程範圍不僅反映了武器發展的歷史軌跡,還展示了技術進步和戰術需求之間的相互影響。也許隨著科技的發展,將來可能會出現一種全新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