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為何山海關地理位置如此重要?

2016-06-11知識

任何談論軍事地理而不看地圖的行為都是耍流氓。

所以,先上圖。

這是東北和華北北部之間的地形圖,大家看,在東北,大興安嶺從南到北橫亙,其下接著的是七老圖山、努魯兒虎山和燕山,這連綿不斷的一片山脈把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以及蒙古高原分割開來,形成了三塊基本獨立的地理單元。要想從華北平原到達東北,只有三條路可走,一條是穿越喜峰口(即古代盧龍口),經淩源、大淩河、朝陽,到達遼河流域。這條道路就叫做「 盧龍道 」;另一條是穿越古北口,即從北京出發,經過順義、密雲,到達古北口,然後渡過灤河,到達平泉,再應該巴林左旗,最後到達松嫩平原。這條道路就叫做「 古北口道 」。

以上兩條道路,全部都是沿著河谷而行,在遼西山地的崇山峻嶺之間穿梭,其道路之難行,是可想而知的。那麽,有沒有一條比較好走的路呢?

有的,沿著遼西山地和渤海之間,有一片非常狹窄而又細長的平地,這就是傳說中的「遼西走廊」,毫無疑問,沿著這條路走,其便捷性遠遠超過了上述兩條道路,這條道路就被稱作「 傍海道 」。

而山海關,就扼守在這條傍海道上。因為山海關建關之初,被稱為「 榆關 」,所以這條路又被稱作「 榆關道 」。

盧龍道、古北口道、傍海道三條道路示意圖。這個細節肯定不準確,大家觀其大略就好。

從歷史上來看,三條道路最早開通的是盧龍道,根據文獻記載以及考古發現,遠在商周時代,這條道路就是聯系東北和中原的紐帶。西漢右北平、遼西兩郡的城市,幾乎都修建在盧龍道上。三國時曹操伐烏桓,走到無終(也就是今天天津薊縣),本來打算走傍海道的,結果時值雨季,無法通行,只好走盧龍道出塞,到達遼西,大破烏桓。

古北口道的開通沒有盧龍道那麽早,但在五胡十六國時也已經出現,當時被稱作「 蠮螉塞 」,「蠮螉」是一種帶毒刺的黃蜂,以此來形容這條道路的崎嶇難行。前燕慕容皝攻後趙,率軍兩萬由此道而進,慕容皝自稱「詭路出其不意」,結果大破石虎。由此可知十六國時雖然這條道路存在,但偏僻不用,因此才慕容皝才能出其不意。這條道路的興起,是和契丹的崛起相關的。由於契丹活動的中心範圍在大興安嶺以東、今內蒙東四盟一帶,因此契丹崛起後,東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北移到那一帶,而以遼東地區為目的的盧龍道自然就逐漸廢棄了,大家都開始使用這條古北口道。

前面說了,盧龍道和古北口道都是在崇山峻嶺之間穿行,崎嶇難行,那麽為什麽大家還要走這兩條道呢?為什麽不走傍海道(榆關道)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榆關道緊靠著大海,經常性的發生海侵現象,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地表積水嚴重,形成連片沼澤。如我前面所說曹操征烏桓時,本來打算走這條路的,就是因為積水嚴重,「 淺不通車馬,深不載舟楫 」,實在無法通行而不得不走了盧龍道。這條路在古代要想通行,只有在冬天大地冰封時,才可以透過。曹操征烏桓回軍的時候,是建安十三年正月,正是冬天,所以走的就是這條傍海道,到達碣石時,寫下了【觀滄海】一詩。

榆關道的真正開通,是源於一次偶然事件。遼聖宗有一次遷徙自己的宗室帳戶,經由傍海道前往信州(即今公主嶺市附近),當時的冬天,本來傍海道是可以通行的,但沒想到走到半路,天降大雪,走不了了。於是遼聖宗就把這些人就地安置,設立了隰州(今遼寧省綏中縣附近)。這是第一次在遼西走廊設立城市。隨著人員的遷徙定居,開始了對這一地區的治理,定居人員設法排幹沼澤中的水,整治土地,最終使得遼西走廊成為了宜居地區,而這條平坦的道路也自然取代了盧龍、古北口兩條崎嶇難行的道路。

我們再看看遼西走廊的形勢:

大家看這個地圖,東邊是大海,西邊是崇山峻嶺,遼西走廊就在山海之間。長185公裏,最寬處不過10余公裏,最窄處僅有幾公裏。端地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而在這條狹長的走廊之上,我們看,最靠近華北、最狹窄的地方,就是山海關。——換言之,當中原面對東北來的敵人時,山海關是扼守遼西走廊的最後一道屏障,也是最險要的一道屏障。我們看遼西走廊最北端是錦州,這是第一道防線,而在走廊中第二處比較狹窄險要的地方,就是在葫蘆島附近,這裏也地區是扼守走廊的第二道防線所在。當這錦州和葫蘆島兩處防線均告破後,就只剩下山海關了。所以說,在敵人從東北而來的時候,山海關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以上所說的遼西走廊的三道防線,也正是明末袁崇煥的部署,當年祖大壽防守錦州,趙率教防守山海關,自己坐鎮寧遠(即今葫蘆島市下轄的興城市),三道防線扼守走廊,擁有足夠的戰略縱深,皇太極數次進攻不克,最終不得不繞過遼西山地,自龍井關入寇。

也正因為遼西走廊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遼沈戰役時,毛主席堅持先打錦州。錦州一攻克,就形成了關門打狗之勢,東北國民黨軍和中原的聯系被切斷,成了無根之木,整盤棋就都活了。否則,國民黨軍隊透過遼西走廊和關行內系,就成了犄角之勢,這仗就不好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