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人到中年,當自己混得不如人時,如何控制自己的心態?

2021-06-29知識

在生活中,無論是學校、工作中、或是在社交媒體上,我們都無法避免和他人比較,我們總是過得小心翼翼,總是反思自己。

「我真的好失敗啊。」
「我感覺自己永遠都沒別人好。」
「我真的是一事無成,對自己真的好失望。」

甚至在你意識到這一點之前,看著鏡子裏的自己都會引發自我厭惡和挫敗的想法。如果你出現情緒問題,比如焦慮或者抑郁情緒,這些感覺會讓你更加痛苦。

只要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人,就一定會進行 社會比較 (social comparison): 在缺乏客觀尺度的情況下,將自己的信念、態度、能力與其他人作比較,來進行自我評價。

Festinger作為社會比較理論的創始人,提出了 「相似性假說」:人們傾向於與那些和自己能力、信念相似的人進行比較,因為這種「相似度」可以為個體提供更真實、有效的資訊

01、我們為什麽一定要比?

我們用尺子衡量長度,用稱衡量重量,那用什麽衡量人?

每個人都一直被兩個哲學問題困擾著:「我是誰?我在哪?」我們想在世間找到自己的位置,認清自己,不斷精確自己的身份和評價,這可以說是一種剛需。

所以,我們需要不斷地比較。學生時有班級排名、工作後有銷售排名,之所以創造出名次、獎項,就是因為人們太需要一種普適的、客觀的尺度來衡量每一個人。

人們有一種尋求尺度的本能。 一個心理學研究者曾經說過:

「如果一個東西(概念)無法測量,它就不存在。」

這只是一句安慰小孩子的話, 美無法衡量,但體重可以衡量,所以我們瘋狂減肥;知識無法衡量,但書本可以計算,所以我們需要「人生必看的500本書清單」

如果一個事物無法被衡量,我們就想盡辦法去把它轉化為客觀可以衡量的東西,然後去比較。

02、比較的背後,真正需要的是什麽?

和人家比多了,就越來越看不清自己。所以現在我們總能聽到這樣的話: 「你別跟人家比,你就跟自己比就好了。」 於是我們開始強迫自己不看別人,只跟自己比。

但又有大量的雞湯被熬制出來:「每天進步一點點」、「成為更好的自己」。這本質其實是一樣的,我們還是想要變得更好,只不過這個「更好的形象」從別人換成了自己。

而且問題在於,當我們進行社會比較時,這個行為本身不會讓我們變得更好,只是一種大腦誠實地「欺騙」自己的手段。

卡倫·霍妮認為:

「人生而就有自我實作的傾向。如果移除了成長中的障礙,人自然地會發展為成熟的、充分實作自我的個體,就像一棵橡樹籽成長為一棵橡樹。」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就如橡樹籽成長為橡樹,這是多麽簡單自然的過程,簡單得甚至讓我們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到。

我們覺得成長艱難的原因往往是:自己是一顆橡樹籽,但卻總想長成一只雞

03、如何 接受自己

接受自己並不是無限地肯定自己、贊美自己。

焦慮其實是我們在前進演化過程中發展的一種系統警示系統,在遇到威脅的時候保護我們,提示我們選擇對策,它本身具有前進演化的積極意義。

但如果我們植入了「焦慮不好」的概念,當焦慮來襲的時候,我們植入的否定概念會加倍我們的焦慮感,這個時候,焦慮本身就成了問題。

事實上,正是「好與壞」、「正與反」這些對立的概念造成了問題,我們假定某個是好的,比如我們假定開朗外向是好,那麽內向害羞就是壞的,於是就開始改變自己,修理自己,要把壞的變成好的。

如果太沈浸於要變「好」,我們就會在改造自己的路上走得越來越遠,而所有的改造都建立在一個底色上:否定自我。

我們把這個詞拆開,「接」和「受」,接意味著接觸自己的內心,對自己的心理、認知和行為保持好奇,試圖去弄明白為什麽是這樣的,嘗試著先放棄對錯判斷,去理解那個原因和由來,明白那些是我們生活的歷史,是我們適應環境過程中的一個環節,它也許並沒有不好,只是環境發生了變化,我們需要納入新的資訊和觀念。

想要 納入新的資訊,我們需要的是擴充套件、開放自己,並不是否定自己。

「受」意味著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承受負面情緒和不確定感帶來的焦慮,這一部份並不容易,這也是為什麽接受自己那麽困難的原因。

接受自己沒有想象中的那麽強大和成功,沒有自己理想的那麽好,接受這個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的落差,以及落差帶來的失落感和自戀的損傷。

如果你暫時做不到,其實也沒什麽。

接受自己,最終意味著承認我們的好和壞,承認我們身上也有臟亂差的一面,與所有人類一樣。承認我們擁有人性中復雜的一切,無論好壞。

我們依然有理想有夢想,但不必強行逼迫自己必須要怎樣。慢慢地形成對自己的了解,在了解的基礎上不斷地努力,不強求結果,去享受做事和探索的過程。

接受自我 讓我們有機會關註在當下此刻的狀態 一點一滴地凝聚,而不是浮躁地追求一個急功近利的成果

其實,當我們沈浸當下做點滴小事的時候,反而更容易成功。這大概就叫做:但行好事,莫問前程。與其說接受自己不如說是不斷地了解自己、理解自己,了解得越多,對它的掌握就越得心應手。

接受我們均有好有壞,有局限有天賦,承認它們的存在。解脫於自我判斷和批評,你就會自由,自由地選擇發展的方向,也叫做聽從內心的聲音。

接受自己是一個漫長的自我理解、並與自己達成和解的過程 它並非是一個可以拿來使用的技術和手段。

如何接受自己 」內容來自:張冬曉(簡單心理認證.心理咨詢師)

或許你還想看:

一個人的自信從根本上來說靠的是什麽?

怎麽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

朋友很漂亮,和她走在一起很自卑怎麽辦?

學心理咨詢,來簡單心理Uni 。匯聚海內外名師,針對不同階段的心理咨詢學習者,提供音訊、影片、直播、長程訓練專案等多種培訓課程,專業針對性強,體系化程度高。目前已有30萬+人參與學習。

這裏有100+門課程等你來開啟喲,課程學習戳 → @簡單心理U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