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說,看懂別人的邏輯和產出自己的邏輯是不一樣的大腦過程。邏輯分析能力固然重要,學會表達自己的觀點,把復雜的東西講清楚、講簡單、甚至講得有意思也是相當高深的學問。
有鑒於此,便現在開篇提出本文綱要:
日常寫作(非藝術類寫作)要點:
1. 簡單
2. 明了
3. 簡單明了
為什麽一定要簡單明了?
從心理語言學上講,語句從大腦中產生的過程是這樣的:
1. 有一個想法(一些概念)
2. 形成一個表達想法的邏輯(想法中的主動被動、肯定否定,即概念元素之間的關系)
3. 選擇句式
4. 填合適的詞
5. 如果你是說出來的話,就是確定發音,如果你是寫字的話,就是確定字形或拼寫
大部份寫東西寫得不太好的人,問題都出在前兩步,尤其是第二步。這兩步簡要說,就是 「想好了再說」 。你要知道自己想說什麽。有很多人在說話和寫東西前,自己的邏輯還沒理清,你能指望他說出來的東西有邏輯嗎?如果把這篇文章看成是一個表達過程,那麽我在下筆寫作之前,首先需要想好我要表達的想法是什麽,我很清楚我現在想要表達的是「 寫東西要簡單明了 」,想清楚了之後,才開始動筆,找論據,想文章結構。如果你只是有一些雜七雜八的碎碎念,他們無法構成一個清晰明確的想法,那麽你自然無法寫成一篇有明確主題、邏輯清晰的文章。
其次,句式的問題。常常有英文老師說,中文差的人,一般英語也不好,這是有道理的。中文英文在前兩步的「想法形成」是共通的,而在第三部選擇句式時,中文、英文或其他語言,也都考驗著一個相同的能力,也是表達邏輯能力中最重要的環節—— 選擇一個高效的表達句式 。我們母語中文的人在說中文時可能沒有感受,但在學英語的時候,就會有一個流毒甚深的觀點——寫東西句式復雜才體現寫作水平。大錯特錯!寫東西的目的是什麽?讓別人看明白。怎樣才能讓別人看明白?簡單明了。你在寫中文的時候,也只有湊字數和糊弄人的時候才會繞圈子寫東西,不是嘛?這麽簡單的道理大家都懂,可一寫起來就開始想著「我要加分、我要秀語法、我要看起來牛逼」,結果你往往硬加上去的東西,都是生硬、不連貫、脫離了原來句子的本意的。
我並不是說,只能用簡單句,必須惜字如金、言簡意賅。所謂「簡單明了」,其實是說, 在表達完整意義的同時,盡量簡潔 。句式都是為表達想法服務的,所以,如果你要表達的想法很復雜,就可以考慮用復雜句式,因為這會讓你的邏輯層次清晰,關系明確,比如 只要-就、因為-所以、雖然-但是等等。但是,如果你想表達的想法簡單,你根本沒必要把它變復雜,甚至很多復雜的想法也可以提煉一下,讓他們變得簡單。這樣,你的想法顯而易見,你的重點突出,別人就很好理解。如果我不說「寫東西要簡單明了」,而是說「雖然語言優美是一種藝術,但是簡單明了同樣也是一種藝術」,是不是就顯得很羅嗦,沒重點?
那麽,鍛煉表達邏輯能力的方式是什麽?
最簡單的方法是,復述。 你從別的地方看到一個東西,比如教科書上的一個知識點、別人的故事、一個精彩的討論,你看明白了,好,你就講給別人聽,看看能不能把別人也講明白。這個過程考驗到的能力有很多,比如提煉重點、排列觀點的順序、分清邏輯的層次、記憶力等等(足夠大的記憶空間和知識儲備對於表達也很重要,這意味著你可以在短時間內調集足夠多的概念元素,幫你選擇一種高效精確的表達)。復述別人成型、完整、有道理的論述,比自己瞎琢磨說什麽要高效得多。學生們可以嘗試給別人講題,一般講題講得好的,寫東西不會差。另外,經驗老道的教師,一般都是能把復雜知識點講簡單的老師,道理也相似。同時,鍛煉復述會不可避免地要求你多讀書,知識的增加也可以豐富談吐。
更進階的鍛煉方式,個人認為是轉譯。在復述的時候,因為是同一種語言(雖然我沒明說),所以可以套用別人相似的句法和結構,但在轉譯別的語言時,句法和結構就不能套用了。一旦套用,會顯得很生硬,很不流暢。 也就是說,用不同語言復述,你就必須從語句生成的第三步開始,自己用邏輯能力來挑選一個高效的表達句式,這比之前同語言的復述,更加考驗邏輯能力 。如果能熟練地將你從外語中讀到的東西轉換成中文,甚至能把中文流暢地轉譯成外文,這不僅說明,你兩種語言的運用能力已經很不錯了,更說明,你整體語言邏輯的執行已經非常流暢了。
我個人就經常透過轉譯鍛煉,平時總要把看英文看來的東西講給中國同學聽,後來又講給各位知友聽,在這個過程中,我確確實實感受到,我的語言邏輯獲得了很大提升,連英文寫作水平也一年比一年好。我寫的大部份知乎答案,其來源都是英文(我從來沒在中文的環境下學過心理學),能讓知友們看懂,並且獲得知友們的支持(感謝大家~),說明這種寫作原則是有效的,經得起考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