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進攻可以說是典型的美式籃球陣地戰的產物。美式籃球就是單打一對一,不像歐洲籃球那樣五個人是個整體,打球時搞得像國際象棋一樣。而三角進攻是一種拿掉當家球員的部份球權,同時為當家球星創造大量一打一的局面的陣地戰戰術。這兩句話聽著看似很矛盾其實不矛盾。
解釋這個矛盾前,先說一個題外話,美國球員從小就擅長一打一,能進入NBA的美國球員大部份都是一打一的高手(舉個例子布魯斯保雲給人的感覺是只會防守和底角三分的球員。但這哥們三十歲才進入NBA,三十歲之前打法甲,拿過法甲得分王)。但普通球員和明星球員的區別是前者只擅長一打一,後者擅長一打n。
先說第一個,拿掉當家球星的部份球權。即在陣地戰中當家球星不總是是戰術的發起者,戰術發起者是球隊當家和頭號組織者。公牛時期柏賓是公牛的組織者,湖人前三連冠時期不太清楚,後兩連冠家嫂是組織者。三角進攻的戰術發起往往是在罰球線45度處和低位處。以持球人為頂點,構成左右測各兩個三角,持球人可攻可傳,其它球員要隨時移動與持球人形成三角。一對一堅決進攻,若有人包夾,把球傳給球隊當家或者第二組織者。這樣對面的防守陣型因為第一次持球人的進攻而改變,第二次持球人因此得到很大機會一打一。若還是面對一打二,則第二持球人會繼續傳球,那麽第三次持球人就有極大概率有一打一機會。因此不斷創造一打一是三角進攻的基本盤,一打零是這個基本盤上面的高層建築。
當當家球星不是進攻第一發起者時,當家球星也要像角色球員那樣與持球人形成三角不斷移動,再等到球傳到手裏時,要麽攻要麽傳。
當當家球星是進攻第一發起者時,他會面對極大的防守壓力,他要做的是改變對面防守給第二次持球者創造一對一。轉出球後他得圍繞第二持球者跑三角,帶開防守人。等待下一次一打一機會。
說了那麽多,大家估計看也看累了,失去了一些耐心。所以三角進攻對主要持球者的耐心有極大的考驗。什麽時候攻什麽時候傳,球不在手裏該怎麽辦,這不是在打籃球這是在下國際象棋,你得對場上現在未來的局勢有很強的判斷。而且在三角進攻裏的當家的,還得是背鍋位,當戰術打不出來時,持球者得在進攻回合最後的時間裏在中距離不斷地懲罰對面,讓對面改變防守不要堵兩邊放中間。為後面能繼續執行三角進攻創造條件。
所以能打三角進攻的當家球星滿足三條:1.個人進攻能力強,2.還得有極高的籃球智商,3.要有很強的耐心。所以外線球員除了高比,喬丹,以及柏賓,大部份外線球員都不願意打三角進攻。滿足前兩條的已經很少了,滿足第三點的幾乎沒有。角色球員也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籃球智商和一對一能力。所以禪師之後三角進攻也就沒了。
因為大部份教練想讓當家球員打三角進攻已經很難,想讓角色球員打三角進攻也很難。現代籃球像極了工業化的流水線。每一個人分工明確,和產業工人一樣。所以現在的NBA比賽的風格就和大眾車的外觀一樣,同質化嚴重。所以老球迷嘀咕現在的比賽不好看,因為差異化不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