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元朝末年燕雲十六州是怎麽被明打下來的?與之對比,是北宋得到燕雲十六州難,還是明朝更難?

2020-05-01知識

其實無論是明朝,還是北宋,在收復失地的時候,都會碰到一個共同的問題。

這個問題,朱元璋曾經闡述過兩次,一次是他在攻打張士誠的時候,有將領提議直取蘇州,而朱元璋則認為應該從湖州開始步步為營地攻城,同時派兵襲擾蘇州,使張士誠疲於奔命。朱元璋認為,如果直接打蘇州,那麽若是城防堅固,久攻不克,「頓於堅城之下」,張士誠各城援軍四集,絕其歸路與糧道,乘其疲乏擊之,則我軍必敗。於是朱元璋步步為營,到後期才圍攻蘇州。

後來準備北伐,朱元璋同樣認為應該向兩路進軍,攻取河南、山東等地,若是直接進軍大都,同樣會頓於堅城之下,元軍四集,使我軍腹背受敵。所以必須先切斷大都的兩翼,確保兩翼安全後,再進軍大都。

朱元璋取得了勝利,但是這些勝利也是很艱難的,朱元璋圍困蘇州很長時間才攻克,又是築壘絕糧道,又是挖地道、起土山,又是投石車狂轟,又是擊退突圍部隊和援軍,最終才使得張士誠棄城而走。

北伐的歷次戰役中,大多數是靠元軍疲憊、士氣低下的情況下,大部份敵軍棄城而走、投降或是有內應開門的情況,有一些攻城也比較艱難,還有一些詐降的情況,不過在元軍長期與紅巾軍作戰疲乏,北方經濟受到嚴重破壞,各地軍閥割據,缺乏統一指揮的狀況下,這些城市還是被攻陷,最後是徐達引軍前往大都,元順帝棄城北循告終。

朱元璋認識到,在進攻的戰爭中,攻城是最大難題,久攻不克,士卒疲乏,敵軍援軍四集,絕我歸路與糧道,與城內軍前後夾擊,則是最危險的情況,可以說古代的一切攻城戰的失敗都是這樣的。

唐朝時期,李世民、李靖也認識到這一點。李靖在兩次南征,一次攻打蕭銑,另一次攻打輔公佑,都認識到久攻不克的危險。攻打蕭銑時,李靖先是用計,乘敵軍劫掠李孝恭敗軍的輜重時,趁亂擊之,擊敗蕭銑軍,隨後攻占江陵的水寨。但是這個時候,李靖認為不宜強攻,因為久攻不克,士卒疲乏,而敵人援軍四集,則會使我軍進退兩難。於是李靖讓士卒將繳獲的敵軍輜重,扔進長江,順江而下。蕭銑這個人殘暴猜忌,不得人心,而且大部份士兵是長期戰爭後剛遣散又被臨時征召的,士氣低落,他們正在前往救援江陵的路上,看見輜重沿江漂流,認識到我軍敗了,於是紛紛放棄抵抗。蕭銑也見大勢已去而降。

打輔公佑那次,則是李孝恭、李靖與輔公佑手下將領對峙,李孝恭堅壁自守,然後認為可以趁後方城防空虛擊之,李靖則認為不可,若是攻城不克,城內軍與城外軍前後夾擊,則我軍必敗。於是李靖以羸兵誘敵,設伏以待,敵軍追擊,然後大軍合擊之,殲滅敵軍野戰部隊。然後輔公佑見大勢已去,棄城而走。

攻城的確是中國古代作戰的難題,五胡十六國時期,前燕名將慕容恪在攻打野王、洛陽等城市的時候,就提出攻城將會傷亡慘重,除非是敵軍援軍將至,為了避免腹背受敵、前後夾擊,才會選擇急攻;如果能夠有效阻止敵人援軍,斷絕敵人補給,那麽築壘圍困,以逸待勞,擊退敵軍突圍部隊,待敵人糧盡援絕,同時派人離間,使得敵人上下離心,才可以損失較小地奪取城池,是最好的選擇。慕容恪最不喜歡的,就是急攻城池,貪一時之功,讓部隊損失慘重。

在守城的時候,除非是遇到上下不和,士氣低落,有人內應,或是糧盡援絕的狀況,不然急攻損失勢必會慘重。中國歷史上,那些將領身先士卒,有勇有謀,重視賞賜,上下一心的情況,會是最能創造奇跡的防守,比如安史之亂時張巡守睢陽,黃巢起義時趙犫守陳州。

而且縱觀歷史,即使不是將領深得人心,全城軍民上下一心的情況,那些看上去不得人心的統治者或將領,也能透過一些死忠的支持,加上裹挾全城軍民,據險而守,進行那些讓被認為是有德之人的將領損失慘重的守城戰。

東漢末年,曹操攻打呂布的下邳,袁術的壽春,都曠日持久,損失慘重,呂布這樣兩面三刀,袁術這樣橫征暴斂,依舊可以在囤積糧草,據險而守的情況下,堅持到曹操要麽引水灌城,要麽殺糧官定軍心。

五代時期,後漢的杜重威據鄴城叛亂,慕容彥超不聽高行周勸阻,急攻之,損失慘重,於是高行周采取築長圍守之的方法,絕其糧道,使其糧盡而降。杜重威是後晉石敬瑭的妹夫,是一個盤剝百姓、貪生怕死的人間之屑,因為他率領大軍對友軍見死不救,最終契丹絕糧道與歸路,向耶律德光投降,導致後晉的滅亡,但這樣一個人間之屑照樣可以依靠鄴城城墻的堅固抵抗許久。

還有後周世宗柴榮征南唐,在壽州的圍攻最為艱難,雖然李煜是個不折不扣的昏君,但是守城將領劉仁瞻堅壁自守,外加連日大雨,江水灌營,柴榮許久才拿下壽州。以上的例子都證明,即使是不得人心的統治者,依然可能利用城防堅固拖住對手,攻城的損失慘重,圍困數日的補給困難,援軍的前後夾擊,都有可能使得事情發生轉機。

在這種共同的困難:攻城下。北宋同樣在趙光義的兩次北伐中,因為攻城不克,然後補給困難,被迫回師修正,然後契丹援軍到達,追擊宋軍,加上宋軍將領不和,指揮不統一,缺乏配合協調,紀律不夠嚴明,沒有結陣徐行,而是匆忙撤退,在契丹追擊時大驚,崩潰,以失敗告終。

宋軍輸得這麽慘,如果是攻城和邊境補給是共同難題,主要是野戰上。倘若宋軍能夠在野戰中,有有效的統一指揮,將領之間能夠配合協調,能夠在野戰中擊退遼軍援軍,為攻城創造糧盡援絕的條件,那麽才能攻克。即使因為補給問題撤退,也要像朱元璋、李世民那樣,設伏以待,紀律嚴明,從容結陣徐行,敵人追來,則伏發,合擊之,才能透過消滅敵人野戰部隊,為攻城創造條件。這是宋軍未能像唐、明那樣成功獲得大量進攻作戰的原因。

當然,李世民、朱元璋的勝利,除了統治者和將領的實力,士卒的高戰鬥力、訓練度、士氣以外,很大程度上也是運氣,利用敵人的弱點使然。

倘若李靖攻打蕭銑和輔公佑的時候,兩人不是歷史上剛愎自用、不得人心之輩,而是竇建德那樣體恤士卒、深得人心之人,那麽尤其是蕭銑那次,援軍不會因為看見輜重沿江漂流而放棄抵抗,而是四面圍攻唐軍,那麽李靖能否取勝還難說。

倘若朱元璋北伐大元,大元不是那個被紅巾軍北伐,讓北方經濟社會崩潰,李思齊等軍閥割據,缺乏統一指揮的政權,而是讓一個在理想狀態下被脫脫、察罕帖木兒或王保保有效整合與領導的大元,那麽對大都的征伐也不會在一年內完成。張士誠尚且可以守蘇州孤城數月,一個互相支援的大元將成為噩夢一樣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