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裝修時「選風格」其實是商家標簽化的結果,而設計是要找到自己的feel

2020-03-13知識

內容積比重點:

/當你思考是需要自己想要什麽風格時,就已經「過時」了

/設計師需要引導客戶找到屬於自己的風格

/了解自家的裝修風格,從自己的風格開始思考

/從喜歡的元素開始推演,發掘最適合自我氣質的空間

說到裝修風格,很多人一開始的思考邏輯是完全錯誤的,開始裝修就談:簡約風,北歐風,現代,極簡...這種思考在設計師的眼中是完全忽視個性的本質。這種分類是裝飾公司邏輯的產物,而非設計的本意。

今天的內容,來自設計師劉暢,和大家聊聊: 如何發掘自己的風格應該是什麽樣的。

不隨波逐流,找到屬於自己的風格

設計,上來只談風格就是個偽命題

我前幾天在朋友圈發了個動態,問大家想看什麽類別的家居文章,幾十條回復中有三分之一都是跟風格,軟裝相關的。可能大多人對於選什麽風格,風格怎麽搭配都不是很了解。

包括我的一些客戶很多也不清楚自己喜歡什麽風格,即使我覺得能找到我設計的人都是很有想法的客戶了,但他們很多還是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麽風格,或者還在找風格的過程,需要設計師做引導才能確定要的風格?

前段時間我客戶叫大表姐推薦了我一部美劇,叫【致命女人】。表姐跟我說超級好看讓我一定要看並且還要檢查我的作業。當時我臉上笑咪咪心裏想,這是啥女性情感大戲,我還有毒弟弟呢,結果開啟第一集從晚飯一口氣看到淩晨三點全劇終,真香。

我覺得劇裏對每個女主風格的塑造是這部劇非常厲害的一點,我也覺得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參考的, 把自己的風格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也是好審美的體現,自己的風格只屬於自己也不會跟隨流行而隨波逐流 。但大部份人光找到自己的風格就很難了,這種情況一般就只能跟著流行走,或者別人裝什麽我就裝一樣的

這讓我想起了19年去台灣遊學的時候,張麗寶老師就講到了家居風格是如何隨著時間和觀念改變的,她講到總共有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你家好歐式

很多石材拼花加羅馬柱的哪種歐式,給人一種很有錢很貴氣的感覺,炫富的一種手段(我們三四線城市很多暴發戶,還有農村的小洋樓)

第二階段:你家好像樣板間

這個階段主要是模仿,別人做什麽我做什麽。在互聯網不太發達的時候房地產樣板間就成了很好的參考,被認為是有設計感有品質的象征從而被爭相模仿。在這個階段的人沒有美學基礎,覺得跟別人家一樣才叫美,別人都做的東西即使不一定要用到也會模仿(像榻榻米,很多人裝了後也不知道要幹嘛),最害怕跟別人不一樣

(很像當下互聯網時代下大家都追求網紅風格,問起來他們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麽。因為台灣發展的比較早,所以他們大量模仿的階段是在房地產樣板間階段,而我們是在互聯網時代)

第三階段:你家好像國外的房子

對各種國外的風格開始追求模仿,北歐,日式,法式或者是度假風。這個階段已經開始多元,但因為風格和生活沒有直接關系,而大家追求風格的同時又沒辦法及時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所以就導致了一些風格,比如北歐就被我們改造成了中國式的北歐,只有中國有,北歐看不到的哪種。

第四階段:你家好有質感

這個質感是指註重細節,註重材料的選擇,像五星級酒店一樣,最好自己家的設計還是得過獎的,最好跟別人不一樣。

第五階段:你家好有你的風格

看到一個人的家就就像看到屋主本人一樣,房子風格像是房主本人的一個延伸,用房子來呈現自己所有的喜好,風格,個性,生活方式,並且可以透過房子實作對生活的探索。

張麗寶老師講的大概就是這些,因為台灣發展的比較早,他們早已跨過了一二階段,越來越多的像四五階段靠近。而我們大陸基本每個階段都有分布,一二階段最多,三四五階段少得可憐,我們的審美和家居觀念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每個人可以有不用的看法,並不一定是階段越高越尊貴,越低越卑微的。我從中理解到的是,最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即使我們一直追求更高級的東西,但到頭來自己還是喜歡一些網紅元素,那也沒關系,至少找到了當下最適合自己的風格

馬未都先生也講過中國人審美的四個層次,從「艷俗」「含蓄」到「矯情」「病態」我覺得也是類似的分類, 最終極也是最高的審美永遠是找到自己的風格,獨立個人的風格。

那怎麽樣把自己的風格融入到自己家裏呢?

有人一輩子都不會思考自己到底喜歡什麽

」不跟風你就不會裝修了麽?「

要了解自己其實挺難的,我也是最近一兩年才慢慢了解自己的風格。如果找了我設計的業主,我一般會讓業主提供很多關於他本人的資料,生活習慣,喜好,喜歡的一些案例,設計師可以透過這些資料分析推匯出業主喜歡的風格從而推薦給業主適合他的風格

如果沒有找設計師盡量就花時間站在更高的角度解一下自己,看看日常經常買什麽樣的單品,開啟衣櫃看看自己的穿衣風格,有沒有規律可言,能不能從很多買過的產品裏找很多共同點的元素。這些元素可能就是你一直很喜歡的風格,你的潛意識會幫你做一切覺得,我們要做的就是分析它。了解自己的喜好人更不容易被隨波逐流,也不容易因為一時感官刺激或者一時的炫耀心態而選擇一些不適合自己的東西

拿我自己舉例子。我也是最近兩年慢慢發現家裏我喜歡的物品基本都是很簡潔的經典款,只要有一點強行凹造型的嫌疑或者細節不夠精細,我就很快不喜歡(有設計感和凹造型不一樣)

關於我自己的房子

包括去看我穿衣的風格我發現我的衣服也都是經典款,基礎款,材質自然註重細節顏色上基本都是黑,白,卡其,和一些飽和度比較深的藍色和墨綠色,今年比較喜歡大地色系,就買了很多大地色的衣服,這個喜好也體現在了我家的配色上面。

透過分析平時自己平時買的東西,我就知道了我喜歡經典款,自然沒有過度加工的材料,低飽和度的配色和大地色,追求細節。

當我總結出這些後,我就知道以後買東西的時候什麽樣的衣服,什麽風格的物品我會喜歡的更久一些,什麽樣的我買了會很快後悔。這對我的消費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之前在買東西的時候看到喜歡的就買,買完後回家就後悔,有時候看到喜歡的東西覺得貴就沒買,結果離開後就後悔。但現在已經基本沒有這種情況了,當我下意識的用感性喜歡一個東西的時候,我會再用理性再分析一遍這個物品符不符合我當前的需求,符不符合我的風格,放家裏合不合適。現在慢慢的衣服也越買越少了,基本向少而精發展,因為已經很清楚自己需要什麽,什麽是自己喜歡的。

當總結出自己的喜好後,就可以推匯出適合自己的家居風格了。像我的話就是要經典款,自然的材質,註重細節,配色白色和大地色。我就可以根據總結出來的特征去找一些符合我想法的參考圖來完善我的想法。

找到了這些參考圖後就更清晰的確定了自己想要裝的房子風格然後再在這些比較優秀的案例裏找一些搭配的規律,找到一些可以參考的點用在自己家的設計上,再結合自己的需求和預算,然後我就裝出了自己租的這套房子。

穿衣風格是跟家的風格一定是一致的,因為穿衣風格最能代表自己的喜好,還有自己想對外表達出的性格,而家也是表達自身喜好的一種方式,所以一個適合你風格的家一定會和你的穿衣風格融為一體的

都市的時尚型男

我的這個客戶叫歐陽,是個服裝設計師,設計西裝的哪種,身材很好。 這個客戶找到我的時候說想要做那種高級酒店風,發給我很多圖片也都是有很多裝飾,石材那種風格的。當時我就覺得,這種太商業化的風格可能並不適合放在家裏,也並不一定非常適合他,他只是缺少資料的參考。

所以我就設計過程中跟他聊了很多關於他穿衣風格上的習慣。透過溝通了解到他喜歡的顏色其實都挺素的,很多是是基礎色和米白色,而且喜歡的款都很經典簡潔。

我就覺得,可以把他的穿衣風格延伸到他的家裏。造型盡量簡化,因為他的衣服都非常簡潔,因為他是服裝設計師會一直接觸穿搭,所以肯定會自己想要的服裝風格非常的了解。所以我保留了簡潔這種感覺,放棄了復雜的造型,材質上盡量簡單自然

所以硬裝只做了烤漆櫃子,啞光乳膠漆,水泥漆和原木色的木地板。軟裝的材質基本就是原木和皮質,可以很好的提升整體的質感。

雖然歐陽的穿衣風格顏色偏淺,但他發給我的一些喜歡的案例大多都是深色的,而且他接受能力很廣,能接受深色的空間 。結合房子的結構,客廳兩個窗戶的采光非常好,深色並不影響采光,相對與白色給人幹凈明亮的感覺,深色會更有質感,可以用顏色的質感去代替石材的質感。所以綜合考慮就大膽的用了非常多的深色,最後刷出來果然效果不錯。

歐陽家的風格是從他的穿衣風格分析出來的,設計歐陽家的方法大多人都可以透過對自己喜好的分析做出來。

熱愛自然的女生

要提的我這個客戶叫馬達,她家的設計應該是我做過最火的一套了,上過很多雜誌和知名媒體。跟馬達的合作其實的相互成就的,她得到了一套適合又喜歡的房子,我得到了一套可以宣傳的作品。 第一次見馬達的時候就覺得她是一個非常個性的女生,有種很不一樣的氣場,能感覺到她很有自己的想法,自我,非常清楚自己喜歡什麽

透過跟馬達一段時間的接觸,我把她喜歡的風格總結了出來:

包括馬達想讓我解決的需求我也總結了出來,跟她喜歡的風格一樣特別:


這些需求和喜好在現在看好像還好,但在兩年前設計馬達家的時候,這樣的需求和喜好還是非常少見的,我幾乎找不到跟她想要風格相符的參考資料,但設計她家的過程卻讓我非常激動,因為我覺得是一個挑戰

當總結好需求和喜好後,需求上的問題我就透過平面圖解決了(詳細可以參考整屋案例),風格上我結合馬達的喜好也做成了一張拼圖:

基本包含了馬達喜歡的所有元素,但一開始馬達發給我的照片其實比這些風格還要個性,但很多東西並不適合她家,透過跟她但溝通就把一些不適合的元素給篩選掉了

因為馬達自身審美非常好,並且非常清楚自己喜歡什麽樣的元素,在我的規劃方案下結合她的努力,最後呈現出了非常棒的效果。

這個家包含了業主馬達所有喜歡的元素,包括花磚和藤編的各種家具:

還有可以種植物的水泥花池:

還空出了一面可以放植物標本的墻:

還有深色的臥室,特別調了深綠色,因為她喜歡綠色:

復古風格的墻磚:

雖然是兩年前的作品,但我覺得現在看也絲毫不過時,雖然看起來沒有剛設計好時那麽驚艷,但還是很有屋主自己的風格,而且隨著她的生活,她的家裏也越來越豐富了

從開始裝修時候,不辜負生活,活出自我

我曾經認真的思考過,為什麽馬達家效果這麽好,而且會有這麽多人喜歡,思考過後得出了一個結論: 因為屋主非常清楚自己喜歡什麽不喜歡什麽,而且有行動會把自己喜歡的東西全部呈現出來,相信專業。不管她喜歡的想法在其他人眼裏多麽瘋狂不切實際,只要呈現出來,再怎麽大膽的想法都會變得理所當然,而且會有更好的效果。

我們大多數人缺乏的就是勇氣,我們害怕把自己的想法呈現出來,在意別人的眼光,不敢與眾不同。但實際上裝修已經是少有能完全自己做主的一件事了,而且家也完全是一個私人的空間,當我們規劃自己家的時候可以嘗試一些自己很喜歡的東西,即使你還沒在身邊見過,但只要嘗試一定會有非常不一樣的效果也不要害怕自己的想法做出來後結果不好接受,因為心裏想的和現實是差別很大的。就像我們看一些藝術作品一樣,都是非常大膽的想法,真正做出來擺在你面前的時候,你會覺得其實也還好,也沒有什麽不好接受的。


幾乎所有的心理學書籍中都提到過,我們所有人會下意識拒絕自己沒見過,沒接觸過的事物,也拒絕任何新的東西,是因為我們都有自己的一個「舒適圈」,害怕走出舒適圈害怕不確定性。不作出任何改變更符合我們但惰性,所以我們也更容易保持現狀但實際上挑戰未知會讓我們心智更加成熟,嘗試一些別人沒有嘗試過但設計也往往更容易創造出更好的效果。

我很喜歡一句話:行動就會帶來驚喜!

/不跟風,就真的不會裝修了嗎?

所有能夠說出的風格,都不適合自己,是跟風而形成的,最後被商家加以標簽化進行商品分類。最適合自己的,是需要被挖掘的。 而不能是簡簡單單的用「簡約,日式,現代」來泛泛而談,如果設計師只是單純的問你想裝成什麽風格?而不是和從審美細節開始一點點推敲,演化出最符合自己氣質的呈現,這種情況下,房子其實並不屬於你。

透過生活細節:你的手表,腰帶,鞋子,甚至是喜歡的音樂,有小到大,最終到從我的生活應該存在怎樣的生活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