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ng碗,也就是飯前燙碗筷
(要說不必要吧,它對廣東人來說好像又是必要的??)
廣東人的飯前long碗,滿滿的儀式感:
先把熱茶倒進茶杯中,晃動茶杯或者用筷子攪動茶水把杯子過一遍;
再把杯子裏的水倒進碗中,把勺子和碗過一遍;
最後棄掉茶水,long碗儀式完成。
隨著吃貨之間交流的深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加入餐前long碗儀式中,我們統一稱他們為「long碗教」。
然後就有求生欲很強的廠家跳出來說了,哎呀燙碗其實沒有用的,既浪費水還不能消毒……
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飯前燙碗筷到底能不能起到殺菌消毒的作用?
燙碗到底有沒有用?
燙碗殺菌可不可行呢?從原理上來說高溫殺菌是可行的,但是實際效果就……
燙碗殺菌,在食品衛生學中稱之為熱力殺菌,原理是破壞微生物的內部結構,從而使其死亡。
不過 熱力殺菌要達到一定的條件才能保證殺菌效果,兩個條件一個是溫度,一個是時間。
由於不同種類的微生物耐熱性不一樣,同種微生物在不同情況下耐熱性也不一樣,所以我們很難制定一個絕對可靠的標準來殺滅一切微生物,只能說達到某個相對可靠的殺菌標準,將微生物控制在安全數量之下。
資料來源: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編制的【惡菌書】 (Bad Bug Book)及紐西蘭食物安全域編制的微生物病菌資料單
這裏我們可以參考大名鼎鼎的巴氏殺菌法,在食品領域,巴氏殺菌往往會規定某個溫度保持一定的時間,以達到殺菌效果。
比如說巴氏奶的殺菌,一般是62.8℃保持30分鐘,或者在71.1℃保持15-30秒,即可殺滅大部份致病菌。
餐具上常見的有害微生物有: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沙門氏菌、誌賀氏菌等,這些菌種對溫度都很敏感,溫度到達60℃以上這些細菌就開始大量死亡。
下圖是大腸桿菌、沙門氏菌以及李斯特菌的死亡溫度曲線,我們可以看到,當溫度達到了70℃,差不多只需要10秒,就能夠消滅大部份細菌。
總結一下就是,時間持續越長,細菌死亡越多,而溫度越高,需要的殺菌時間越短。
結論:想要燙碗筷能實作殺菌的目的,需要達到兩個條件,足夠殺死細菌的溫度,以及達到一定浸泡時間。
論燙碗的正確姿勢
按照餐廳茶水的溫度,分下面幾種情況:
第一檔:茶水溫度<60℃
這種情況不管你用多少水,沖泡多長時間,也只能給細菌洗洗澡而已,完全起不到殺菌消毒的作用。
第二檔:茶水溫度在60-70℃之間
參考巴氏殺菌法的標準,62.8℃要保持30分鐘才能達到殺滅大部份細菌的效果。
顯然,沒有人燙碗筷能燙這麽久吧?最多一分鐘不能再多了,即使你想燙30分鐘,水溫也不能保持那麽久啊,所以此時,燙碗筷只是給細菌洗個熱水澡而已,仍然起不到殺菌消毒的作用。
第三檔:如果餐廳提供的茶水足夠熱,能達到70-100℃
這個溫度的水即使倒入冰冷的碗裏,只要水量夠多,還是有可能保持70℃以上的,根據巴氏消毒法的標準,在71.1℃只要保持15-30秒,就可以殺滅大部份細菌,那麽這時,燙碗筷確實能夠起到一定的殺菌作用。
所以正確的燙碗筷姿勢應該是這樣子的:
1. 水溫一定要夠熱, 如果不夠熱,禮貌地問服務員要一壺剛燒開的水,或者接取飲水機裏剛燒開的水。
2. 水量一定要多倒一點,不僅為了保證溫度,更為了增加浸泡面積,殺菌無死角。
3. 每個餐具要燙夠30秒(並且讓水溫保持在70℃以上),大約是用正常速率唱兩遍「兩只老虎」的時間,就差不多了。
4. 每次燙完一個餐具後燙下一個餐具時,要重新換水,就走到這一步了,咱不差那點熱水是吧。
long碗是一種信仰
不過,說了這麽多,對大多數long碗教人來說,燙碗筷不一定是為了幹凈衛生,能不能殺菌是次要的,long碗是習慣,是傳統,是信仰!
廣東潮汕地區盛飲功夫茶,其中就有「溫杯」工序。
即第一道沖泡的茶水不能直接飲用,而是用來沖洗茶杯之後倒掉,既可以避免了第一道茶水過於苦澀,又可以加熱茶杯,這樣第二道茶倒入時就不會突然變冷。
這份講究讓我想起了遠在千裏之外的兩個歐洲國家:意大利和法國
意大利人喝咖啡時也講究「溫杯」,先用熱水或者蒸氣把咖啡杯加熱一下,才能用來裝Espresso,如果杯子溫度太低,容易使咖啡液降溫,口味和香氣就大不如前。
法國,最講究吃的國家之一,法餐的格調和就餐程式都是宮廷級別的講究,其中也有一道「溫盤」程式,就是盛熱菜的餐盤,在使用之前必須保持溫熱,以免裝菜之後菜品溫度下降得太快。
這麽一看,廣東人真是real講究了,下次燙碗筷的時候,記得要把小拇指翹起來,貴族感瞬間爆棚!
[1] 袁洽劻 .常用消毒與滅菌方法.中國消毒學雜誌,2010
[2] 周光智.熱力消毒與滅菌.解放軍健康,2010
[3] 曾祥,關婕,張奕梅.深圳市集中式消毒餐(飲)具衛生質素調查.中國消毒學雜誌,2017
[4] GB 14934-2016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消毒餐(飲)具
[5] AFIA.Salmonella Control Guidelines.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