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有哪些令人叫絕的心理學效應?

2019-11-13知識

幹貨來了,不看後悔系列!!

以下是【態度改變與社會影響】(一本社會心理學巨著,教你如何360°無死角說服別人以及防止被他人忽悠)一書中的10點重要內容:

一、情境性刺激

情境性刺激以兩種方式影響行為:

1、作為行為的外部結果,情境性刺激起強化物的作用。

比如公司領導突然說按時上班,就給予獎勵。盡管這招看起來不足為奇,但是它就真的有用,公司絕對有人上班比以前積極了。

另外,假如公司說上班遲到會有懲罰,也是一樣的效果。這和上一期晨哥講的【窮查理寶典】裏人類誤判心理學的 「獎勵/懲罰傾向」 是一個道理。

2、情境性刺激充當辨別性刺激。如果實施行為X,那麽就能獲得結果Y。

比如你看到手機放在枕頭邊上,那你多半會伸手去拿,因為你很容易就能完成這個行為,並且做出行為之後就可以得到獎勵(拿到手機後就可以玩遊戲、刷劇了)。

所以,睡覺的時候把手機放遠一點,不僅能使大腦免收輻射的傷害,還能大振幅減少你玩手機的頻率。

二、從眾效應


要了解從眾行為,咱需要簡要提到的兩個實驗。

第一個實驗 是在一個小黑屋裏進行的,實驗人員讓數個參與者進入屋內,然後點燃一個蠟燭,讓參與者觀察蠟燭的火焰,並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

實驗結果發現,盡管蠟燭肯定是原地不動的。但當有人說「Hey!這團火一會在東一會在西,在不停地移動」時,相當一部份的人就被影響了,他們也會認為這團火在動。

第二個實驗 則是比較兩根細棍的長短,人們透過肉眼可以很清楚地辨別某根棍子是長一些的,另一個則短一些。

實驗人員讓8個參與者(具體幾個我不太記得了)圍坐於長桌,這幾個人當中,只有一個是真正的參與者,其余的人都是托。

如你所想,這些托統一宣稱自己看到的兩根棍子是一樣長的,你們猜那名真正的參與者會做出怎樣的判斷?

沒錯!他也被成功影響了。

你可能感到很困惑,這些實驗怎麽這麽離譜?這些人都這麽蠢嗎?

你可能覺得自己在那種情境下能有自己正確的判斷,並堅持自己的觀點,不過透過心理學家大量的實驗來看的話,這真的很難。

不過, 真正的問題在於 ,你認為從眾是好事還是壞事?從眾一定是壞事嗎?

我們直接來講講Why?為什麽人們要從眾?

一是因為前文提到的 規範性社會影響 人們表現出從眾既是為了維持社會認可,又是為了增加他們在不確定情境中正確行事的機會。

就是說,從眾其實是咱人類千百年來留下來的一種傾向——大家都在做的一般不會錯!另外,尤其是當我們在置身於陌生的環境時,從眾現象將會更加顯著。

二是因為 資訊性社會影響 。也就是專家(比如醫生、心理學家等等)、權威人士(比如父母、實驗人員等等),在特定的情境當中,他們說的話就往往更容易被人信任,從而產生從眾現象。

所以嘞,從眾是把雙刃劍。盲目從眾是壞事,但從眾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社會價值。

在遠古時代,你掉隊了也許就會被猛獸吃掉,所以咱還是乖乖地跟著組織走為妙啊!

三、 順從(一般發生在銷售場景)

晨哥就直接帶大家戳穿銷售員的慣用伎倆吧!

1、互惠規則(你幫了我,我就想幫你)

1.1 閉門羹技術

如:先提出一個幾乎一定被拒絕的、非常大的請求,被拒絕後,再提出一個較小的請求。

晨哥就有一個印象非常深刻的經歷,我有一次想去換一個眼鏡片,當時打算買個幾百元的就行了。

當時那個銷售就先給我看了一個幾千塊錢的,我還記得自己當時的心理感受:「唉呀媽呀,這也忒貴了!」。

在被我拒絕後,他又給我看了一個一千多的,當時我就覺得:「嗨呀!這個還可以接受嘛。」於是,我就把它買了。

事後當我意識到自己被「套路」之後已經是第二天了,而且那段時間還是我剛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所以,心理學真的無處不在,而又暗箭難防啊。

1.2 折扣技巧

這招大家就司空見慣了,銷售員看你有點猶豫的時候,給你優惠一點,或者給你一點其它的好處,來增加成交的概率。

你也許會覺得這招很俗吧,可是咱依然會上當,真的。

因為 第一 你原本就有較強的購買需求, 第二 別人還給了你一點優惠,在這種情況下,你怎樣才會拒絕呢?

2、承諾規則

(說到就要做到,深藏在我們的潛意識當中,尤其是公開承諾更能讓人言行一致)

2.1 虛報低價技術

這招汽車銷售員用得比較多,比如你很想買某輛價位在二三十萬的車,他們會先對你說這個車只賣20W。

你一聽準高興,然後你到了現場,經過一番交談過後,他們會佯裝離開,過了一會再回來,對你支支吾吾、不好意思地說:「對不起,我們經理說這輛車實在不能只賣20W,最少…也得賣24W,實在不好意思啊」,然後露出自己潔白的牙齒和標準的笑容。

這時你會怎麽辦?你會離開嗎?多半不會,因為你最初同意了,並且來了,這是一種承諾,而且現在的報價雖然比之前高了,但也還算是一個不錯的價位…所以,你多半還是會買…

2.2 登門檻技術

銷售界裏有一句話:「如果我的腳踏過了你家的門檻,那我就成功了一半」,這也是該名字的來由。

它其實指的就是 對一個較小請求的答應能夠增加答應較大的請求的機會。

如果你想讓別人幫你一個很大的忙,可以在這之前讓他幫你一個小忙。記住,這個忙要小到幾乎等於舉手之勞的程度,不然可能就會起反作用哦。(你它丫的才讓我幫過一次忙,又來?)

四、服從

關於 服從 呢,要復雜很多,這裏就不細講了。但總得來講就是使用了比順從更狡黠的手段,更特定、精心設計的場景、權威人士的影響等等方面,使得被影響者做出一些平時不可能做出的事情。

晨哥在這裏給大家講講 抵制服從的策略 ,說不定在未來的某一天能夠救你一命呢,哈哈哈哈哈哈:

1.相信自己「似乎有什麽不對」的直覺;

2.不要接受他人呈現給你的對當前情境的解釋,他們追求的既定利益可能與你的有所不同;

3.考慮一下糟糕的情形,並且按照這種可能性去行動;

4.制定出一個逃脫計劃,並且盡快實施;

5.不必考慮給他人留下的印象;

6.考慮上述逃脫計劃的具體情境,並在腦海中進行一次預演,套用到生活當中不同情境去。

五、認知失調

什麽叫做認知失調呢?

它是指一個人的行為與自己先前一貫的對自我的認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積極的自我)產生分歧,從一個認知推斷出另一個對立的認知時而產生的不舒適感、不愉快的情緒。

說簡單點,就是咱做了一件有違你慣有認知的事之後,在潛意識裏就會產生錯亂,並且我們通常都會自動地去修正這種不平衡感。

舉個非常典型的例子——青少年吸煙。


小明同學是一名初中生,他身邊的許多朋友都在抽煙。有一天小明和很多朋友聚在一起,除了小明,其他人都在吸煙。

此時小明會感到非常非常大的 同伴壓力 ,這種壓力會使得小明產生強烈的從眾(抽煙)欲望。

通常這個時候,小明的朋友會對小明說:「小明,來一根煙試試吧」。

內心的沖動加上朋友的蠱惑,小明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呢?



於是小明終於學會了吸煙,但經過從小到大的教育,小明心裏十分清楚,抽煙對人有百害而無一利,而自己卻做出了吸煙的行為,這就違背了自己的一貫認知,即發生了認知失調。



因為當人發生了認知失調後是會引起心理不適的,所以咱們的心理會極力地去修正它,但行為是一旦發生就無法更改的,所以人們往往就只能改變自己的態度。



於是小明的心理會自動地進行 自我歸因 (即找借口)——

「我為什麽會抽煙呢?」
「嗯…雖然抽煙是有害的,但我的朋友都在抽,我這麽做是為了合群…」
「雖然抽煙是有害的,但它也是一種重要的社交禮儀吧…」
「而且聽說現在有些種類的煙對健康不會產生太大的傷害…我每天少抽一點也沒什麽的…」

如果我們再結合剛剛所講的從眾現象,相信能對這種情況能有更深的理解。

另外,透過直接影響行為來改變人的態度,通常也被套用在很多心理治療領域當中,其中著名的一個方法叫作 「角色扮演」


我們可以再以戒煙為例,有些戒煙機構會讓吸煙者進行角色扮演。


吸煙者可能會扮演一個因為常年吸煙而患上肺癌的人,有可能會扮演病人的家屬、醫生、朋友等。

你可能認為就表演一下能有什麽作用呢?不過答案依然讓人意外,就算只是一場虛假的表演,也大大地提升了戒煙率。

六、 越少越好效應


書中提到了一個實驗,具體是什麽晨哥有點記不得了,不過它是一個實驗人員故意制作的相當無趣的、重復枯燥的專案,就像生產流水線作業那種。

這個實驗進行了兩次,設定了不同額度的獎勵,分別是1美元和幾十美元,兩次實驗結束後實驗人員都會調查參與者對該實驗的喜歡程度。

你覺得哪次實驗更受參與者青睞呢?

想必是幾十美元的那次吧!這不是一定的嗎,肯定喜歡獎勵最大的那個吧?

不過實驗結果卻與之相反。

怎麽會這樣呢?這確實有悖常理,但其實也很好理解。

如果做一件事是奔著獎勵去的,你多半只是喜歡那個獎勵,而不是那件事情;你如果真的喜歡做某件事情,你是不會在乎獎勵的有無和多少的。


所以「越少越好效應」是指:通常,誘因越大,行為的順從也會越強;然而為了讓人們喜歡或認同所誘發的行為,誘因越少越好。


很多家長喜歡在孩子考了個好成績之後大肆地獎勵孩子,其實這樣可能適得其反。


如果你的孩子學習熱情高漲,可以給予他精神上的鼓勵,甚至一張DIY的獎狀都是可以的,但別給他太多物質上的獎勵,就讓他保持原樣吧!

晨哥,認知失調 好可怕,要怎樣做才能抵制它呢?


咳咳,晨哥馬上給大夥安排!但是記住,下面說的並不是「策略」,而是自然發生的「本能」。



不過如果我們了解人類是如何面對認知失調的心理機制後,對於我們抵制它也有一定的意義。



減小認知失調有四大模式,其中的規則是人們會采取阻力較小的方式:

1、試圖撤回或改變決定、態度或者行為。通常人們會改變自己的態度,因為行為已經發生難以更改。

2、降低認知或決定的重要性。比如小明對自己說其實吸煙的壞處也不是很大。

3、增加協調因素。這一條和上一條相互配合,比如小明又想到吸煙的「好處」。

4、透過使用鎮靜藥物或者酒精。當認知失調較為嚴重時,人們可能會透過這類途徑來加以緩解。

七、長久說服的三個原則

1、重復原則

如果說什麽是長久說服最重要的一個原則,那肯定是「重復」了, 重復原則是一種常被使用的說服工具。

這個我們都很好理解,我們的大腦只接觸一遍的東西很快就忘了,要想記住怎麽去解數學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多來幾遍」,就像中學老師經常說的:「別問我,多去看幾遍書!」

而在說服領域,重復原則之所以很重要,一是因為更能讓人們記得住,第二則是一個心理學的原理—— 「熟悉導致喜歡」

這裏還需要說到一個心理學術語,叫作 「極化現象」 ,它是指「重復呈現人們喜歡(討厭)的刺激會導致人們更加地積極(消極)地評定這些刺激」。

所以,這裏很重要的一點是,能讓別人重復地聽下去的前提,是別人最開始就對你這東西不反感,否則重復只會導致別人越來越討厭。

可能別人聽了第一遍心裏雖然不爽,但還有可能礙於面子順從你一下,你再去重復幾遍,就…

那麽關鍵問題來了!都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在說服領域,是不是重復的次數越多越好呢?

當然不四啦!你想一下,你媽媽早上對你說「多穿點兒」的時候,你可能心裏一暖;中午又對你說「多穿點兒」,你可能就得眉頭一皺了;晚上你出門約會,你媽媽又對你說:「多穿點兒!」,你可能心裏就有點煩了。

雖然咱知道是媽媽關心我們,但關心也不能過度了。

重復原則也是這樣,透過心理學家的實驗,得出的結論是「三次最佳」,三次之前和之後產生的說服效果都會下降。

讀完這一小節,希望咱可以記住這個結論:

重復3次為最佳,過度曝光會導致厭倦感,最終可能會產生心理阻抗。

不多不少,正好三次!

2、睡眠者效應(延遲說服)

睡眠者效應是指:一個觀點並沒有立刻改變受眾的觀點,但卻在幾周後產生了影響。

嗨呀,這可奇了怪了!不過,這種「延遲說服」的現象卻時有發生。

在這裏我們就不去講這種效應產生的機制啦,我們直接講講這種效應的套用。

套用這個效應的前提是,咱們的資訊已經有說服力而且難忘,在這之後呢,給予一個「折扣線索」,折扣折扣,就是讓對方對我們的印象打折扣(變得不好)。

舉個例子 ,比如你知道你的受眾對你所在的公司有消極態度,那麽請暫時不要聲張,在你的資訊傳遞完畢之後,「順便說一句,我來自你們所討厭的公司,但是不要因此抗拒你的新態度」。

這可能有點難以理解,不過我們可以先看看第三個效應,這可能會對理解「睡眠者效應」有一定的幫助。

3、首因和近因效應

什麽叫做首因和近因呢?

我們以節目表演順序為例,如果你是評委,第一個出場的就是「首」,最後一個出場的就是「近」。而首因和近因效應都會對你產生影響。

咱們可以試想一下,凡是經常看綜藝節目的朋友就會知道,在那種所有節目表演完後再讓評委打分的規則中, 第一個出場的節目往往評分都會較低,除非特別優秀,而靠後出場的往往能得高分

其原因晨哥覺得主要有倆:

1、評委對第一個出場的沒有打分的參照標準,所以往往不會給高分;

2、就是因為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啦!越在後面出場的評委越記得清楚,給自己帶來的感受也更為清晰,這就是近因效應產生的原因。

心理學家透過實驗,得出的結論是:

比如A和B是一對相反觀點的資訊。A先於B呈現,那麽受眾接觸了全部資訊之後,如果要求立即投票,則B資訊有更大影響( 近因效應 );

而如果延遲一周後投票,則A資訊影響更大( 首因效應 )。

這就是為什麽「第一印象」那麽重要,心理學家已經證明,如果你第一次遇見一個人覺得他很內向,不管多次相處後,他表現地其實一點兒不內向,你還是會有「他是一個內向的人」這種印象。

所以,同學們,面試的時候好好準備一下吧!

八、說服的四個策略

1.使你的說服物件感到他自己可以解釋一個公正而重要的資訊源;

比如:事先告訴參與者稍後解釋自己立場的合理性,那麽這些參與者會更多地全面而客觀的考慮問題。就是讓大家參與進來!而不是你一個人在那裏滔滔不絕地說!

局限性:這種可解釋性僅限於人們正在形成新態度時,而當讓人們改變原有固定態度時就不起作用了。

2.設法誘導他們思考對立面;

這招能減少人們的極化,但是不能一蹴而就,如果再輔以更有力的反面證據,他態度改變的可能性就高啦。

3.以一種能引發贊同的方式來提問;

兩難策略: 比如在一個9點態度量表中,一個人的態度是7點,那麽如果你給他一個9點的資訊,他們就會予以抵制,甚至會向所暗示的態度相反的方向改變。

就是從某人拒絕區的極端立場出發,接著再使用一些他不同意、不那麽極端的陳述。逐漸,他會改變原來的立場。

比如你的爸爸比較喜歡喝酒,為了讓他少喝點酒,你可以對他說:「我感覺你每天至少都要喝8杯酒!」。

當然,晨哥還沒試過哈,怕被打!

4.讓被說服者產生共鳴,即對癥下藥。

九、抵制的四個策略

1、鼓勵他們忠實於自己的態度。

一個小小的鼓勵,都能給別人大大的強心劑。

2、給予知識。

為什麽要讓青少年學習健康知識,知道抽煙是不好的?尼古丁有什麽危害?就是采用給予知識的手段。很多時候「從眾」就是因為咱不懂,咱如果是內行誰還會從眾呀是吧?

3、引導他們練習對說服性攻擊的反駁。

就像進行預先接種疫苗,疫苗之所以能增加我們的抵抗力,是因為疫苗其實是帶了微量的病原體的,它剛好可以刺激人體產生抗體,又不會讓人生病。所以,事先練習就是給咱們的心打一劑預防針呢!

4、預先警告。

法律就是典型的例子。

十、保持平衡:做一個開放而又不人雲亦雲的人

晨哥猜想可能有些朋友會覺得,心理學這麽復雜,寶寶該怎麽辦呢?

其實咱可以放下這種焦慮,因為就算是心理學家,比如本文的作者,他也很難隨時隨刻將理論付諸實際。我們就活在一個充滿影響力的世界,坦然去接納就行~

關於怎樣在保護自己和影響他人之間保持一種平衡呢,作者給出了以下七條建議:

01、意識到溝通者有沒有施加一些技巧,註意外周線索;

1.1溝通者是否過於強調社會共識或你與他的共同性;

1.2給予的幫助是真誠的,還是旨在你感到需要做出報答;

1.3是否過於自信;

1.4註意看似無關的情境。

02、養成系統化分析的習慣;

03、返回和暫停,三思而後行,不要立即決斷,最好向無偏見的朋友或家人征求建議;

04、分析環境中的責任感和內疚感;

05、練習說「不、我錯了、對不起」這一些人類口中最難說出的詞匯,不要害羞和回避;

06、不要相信復雜的私人、社會、政治問題會有簡單的解決辦法;

就像是你從陌生人那裏得到的一見鐘情的無條件的愛,當你不做他們期望的事情時,這種愛就會即刻消失地無隱無蹤。信任是需要花時間去發展和獲得。

07、回避你所不熟悉的、你自己不太可能控制的和你沒有行動自由的「全然情境」。

一旦陷入這種情境,找出身體和心理的出路。

做好啟動應急按鈕和大聲求救的準備,做好接受因你的結束而引起的麻煩和威脅的準備吧!

碼字不易,本文純屬原創,如果對你有幫助,給我一個小小的贊,就是對晨哥最大的鼓勵了!!!

如果你還想了解【態度改變與社會影響】的更多內容,晨哥這有一篇萬字回答, 沒有耐心 的朋友千萬不要點進去哦——

❤ ️ ❤ ️我是晨哥,專註於幹貨好書的超詳解讀。原創、認真是我的原則。

晨哥將為你提供心智成長、財商提升、人生規劃、生活百科等領域中真正讀過的好書,所推書籍大多為豆瓣高分,眾人推薦,是不是好書,早已經過經驗~

文章收藏次數長期超過99%/98%的同級創作者,收藏/贊達到2:1。

如果你想看排版更精美,分類更明確的文章,那麽你應該來晨哥的公眾號【茨N晨先生】,公眾號的文章要比知乎早發一周左右~

強烈推薦!晨哥精選文章合集快速通道——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