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4知識 我學水利的。想說一個兩千年前的idea,都江堰。以前中學只是略有耳聞,上了大學深入學習之後,才知道它的河流動力學原理真是簡單的不能再簡單了: 凹沖凸淤,束水分流 。 現在我就大致說一下這個原理。 ====================================================================== 這個是我大學時期河流動力學的課本。 紫色筆劃出來的就是凹沖凸淤這個概念的解析,大家可能看不太清楚。我再上一張圖。 這張圖上,左邊就是凸岸,右邊就是凹岸。水流過之後,凹岸被沖刷崩退,凸岸泥沙淤積,這就是所說的凹沖凸淤。那麽有人問為什麽不是凸沖凹淤呢?這個問題涉及到彎道水流的特征。我就不過多闡述了。但只要記住這個結論就行,這個結論對於水利學來說非常基本,也非常重要。 ====================================================================== 好,解釋完了凹沖凸淤這個理論,我們現在跟隨著李冰來實戰一下。上圖 這張圖片我搬運百度百科的。聽我慢慢道來。 從前往後,先看最前面的魚嘴,它的位置非常巧妙,正好處於河床彎道中間靠上一點點處。好了,我們把剛才的理論搬過來,既然是凹沖凸淤,那麽左右兩邊水流的含沙量肯定是不一樣的。靠近凸岸的含沙量大,靠近凹岸的含沙量小。所以魚嘴很優雅地就把含沙量大的水流排走,把含沙量小的水流引入內河道。去過都江堰旅遊的朋友肯定聽導遊對你們說過,四六分水,二八分沙這句話吧,可能你當時不太明白,但聽我這麽一說你們一定就恍然大悟了。 好,下面就到了飛沙堰,水流到這雖然已經排走了80%的沙子,但剩下的20%仍然是個大數碼。這裏李冰運用了兩個方法,把沙子排幹凈。一方面,彎道還沒結束,所以凹沖凸淤仍舊適用,沙子從飛沙堰排走。另一方面,因為河道變窄,水流變急,撞上了離堆,就是中間的那個小亭子,產生了漩渦,利用離心力,把沙子從飛沙堰甩出去。 所以最後,進入寶瓶口(就是最右邊那個小口子)的水流基本沒什麽沙子了。 到了汛期,魚嘴被淹,飛沙堰就承擔了魚嘴的作用,對水流和沙子進行分流,再加上寶瓶口的限流,基本杜絕了成都平原的水浸災害。 ====================================================================== 所以說李冰父子就是在最合理的位置,用了最合理的方法,做了最合理的事,並且造福了子孫萬代。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種話我不敢說,但兩千年之後還能灌溉著成都平原,的確令我等後輩望塵莫及。 ===================================================================== 當時只是隨便寫著玩兒的,結果上了日報,不得不修改一下。把主觀臆斷的內容去掉,這樣大家看的會舒服一些。順便回答一下評論裏的問題。 Q1 為什麽泥沙淤積會造成水浸災害? 因為淤積而造成水浸災害的種類比較多。我說兩個典型。第一,黃河成為地上懸河世人皆知,我們的先輩因為人力和財力問題,只能一昧地築高堤壩。黃河水夾帶著黃土高原的泥沙,不停地在河道淤積,導致水位升高,也許某次汛期,水位猛漲, 之前築的堤壩承受不住,決堤,形成漫灘。也就是我們說的洪水。第二,截彎取直。我之前解釋了凹沖凸淤,那麽大家思考一下,如果這個現象一直發生下去,河道不就成拉面了。所以,當彎道角度到一定成都之後,自然水流便會無視彎道,直接漫過,與下遊接上,形成新的河道。這個現象就叫做,截彎取直。每當這時候,也非常容易發生水浸災害。 Q2 束流是什麽意思? 顧名思義,就是把河道變窄。我們河流的水流量是固定的,即在單位時間內,透過某一河道橫截面,水的體積是固定的。所以當我們把河道變窄,就是減小了橫截面,水流速度就會提升。泥沙的淤積有一個系數,與水裏的懸浮質含量以及水流速度有關。所以水流速度一快,沙子就不容易在河底淤積。現在治理黃河也是準備用這個辦法,只不過,實施成本會比較大。 Q3 泥沙去了哪裏? 沙子都跑到了下遊,下流的河道比較寬闊,不容易發生洪水。98年長江抗洪,只知道兩湖幹的轟轟烈烈,但沒聽說過上海被淹了吧? Q4 科氏力是產生漩渦的原因麽? 我想了一下,科氏力應該是在宏觀上效果會比較明顯。比如洋流和季風,再比如幾千年之後,河床某一邊邊的沖刷會比另一邊嚴重。但對於某一個時間點上的小型水利工程來說,實在是太微觀了。就好比,我們用手攪動一下洗手池裏的水與科式力對這池子水的影響,這兩者之間的相互比較。如果科氏力真能影響到都江堰,那麽,NBA解說可能會變成這樣:鄧肯進球了,馬刺領先一分,留給湖人只有0.4秒~~~~~~~~~~費沙接球出手~~~有沒有!!!~~~~~~哨響球進!!!太漂亮了,0.4秒!!!0.4秒!!!費沙完成了絕殺,對於時間和科氏力的把握實在是太到位了,這場比賽將會載入史冊!! Q5 既然凹岸沖刷,那沖刷下來的泥沙哪裏去了?急流的攜沙能力不應該更大?為什麽反而凸岸帶的更多泥沙? 這個問題如果放在都江堰的話,那麽應該這麽說。兩岸肯定修了堤壩,所以凹岸不存在泥沙被沖刷走的情況。急流協沙能力大沒錯,但是彎道的水流是非常復雜的,水流不單單是順著河道走,水流還有橫向的。沙子會順著水底的橫向水流跑到凸岸。 ====================================================================== 除了這些還有知友提醒我,不能忘記歷年來各個朝代對於都江堰的維護。我非常贊同,再好的水利工程並不是一勞永逸的,只是拉長了周期而已,所以定期維護對於水利工程來說非常重要。都江堰現在每年的枯水期都還是需要進行沙石清理。 然後是有知友提到說現在岷江上遊的幾座水電站,已經對其進行了調節,都江堰現在充其量就是個分水點,外帶旅遊景點。我也不得不承認,的確是這樣。在水利工程中,最為常見,規模最大,對河道影響最為深遠的,就是修建水庫等水利樞紐。我大學時期的課本,就專門有一章來討論水利樞紐對於河道的影響。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埃及的阿斯旺大壩,有興趣的可以去百度一下。 最後我想說明一下,因為為了讓我的文章更加通俗易懂,其實有很多方面的論述是非常不嚴謹的。水利的同行們,希望看到笑一笑就好,手下留情。^.^謝謝大家的支持。
我學水利的。想說一個兩千年前的idea,都江堰。以前中學只是略有耳聞,上了大學深入學習之後,才知道它的河流動力學原理真是簡單的不能再簡單了: 凹沖凸淤,束水分流 。 現在我就大致說一下這個原理。 ====================================================================== 這個是我大學時期河流動力學的課本。 紫色筆劃出來的就是凹沖凸淤這個概念的解析,大家可能看不太清楚。我再上一張圖。 這張圖上,左邊就是凸岸,右邊就是凹岸。水流過之後,凹岸被沖刷崩退,凸岸泥沙淤積,這就是所說的凹沖凸淤。那麽有人問為什麽不是凸沖凹淤呢?這個問題涉及到彎道水流的特征。我就不過多闡述了。但只要記住這個結論就行,這個結論對於水利學來說非常基本,也非常重要。 ====================================================================== 好,解釋完了凹沖凸淤這個理論,我們現在跟隨著李冰來實戰一下。上圖 這張圖片我搬運百度百科的。聽我慢慢道來。 從前往後,先看最前面的魚嘴,它的位置非常巧妙,正好處於河床彎道中間靠上一點點處。好了,我們把剛才的理論搬過來,既然是凹沖凸淤,那麽左右兩邊水流的含沙量肯定是不一樣的。靠近凸岸的含沙量大,靠近凹岸的含沙量小。所以魚嘴很優雅地就把含沙量大的水流排走,把含沙量小的水流引入內河道。去過都江堰旅遊的朋友肯定聽導遊對你們說過,四六分水,二八分沙這句話吧,可能你當時不太明白,但聽我這麽一說你們一定就恍然大悟了。 好,下面就到了飛沙堰,水流到這雖然已經排走了80%的沙子,但剩下的20%仍然是個大數碼。這裏李冰運用了兩個方法,把沙子排幹凈。一方面,彎道還沒結束,所以凹沖凸淤仍舊適用,沙子從飛沙堰排走。另一方面,因為河道變窄,水流變急,撞上了離堆,就是中間的那個小亭子,產生了漩渦,利用離心力,把沙子從飛沙堰甩出去。 所以最後,進入寶瓶口(就是最右邊那個小口子)的水流基本沒什麽沙子了。 到了汛期,魚嘴被淹,飛沙堰就承擔了魚嘴的作用,對水流和沙子進行分流,再加上寶瓶口的限流,基本杜絕了成都平原的水浸災害。 ====================================================================== 所以說李冰父子就是在最合理的位置,用了最合理的方法,做了最合理的事,並且造福了子孫萬代。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種話我不敢說,但兩千年之後還能灌溉著成都平原,的確令我等後輩望塵莫及。 ===================================================================== 當時只是隨便寫著玩兒的,結果上了日報,不得不修改一下。把主觀臆斷的內容去掉,這樣大家看的會舒服一些。順便回答一下評論裏的問題。 Q1 為什麽泥沙淤積會造成水浸災害? 因為淤積而造成水浸災害的種類比較多。我說兩個典型。第一,黃河成為地上懸河世人皆知,我們的先輩因為人力和財力問題,只能一昧地築高堤壩。黃河水夾帶著黃土高原的泥沙,不停地在河道淤積,導致水位升高,也許某次汛期,水位猛漲, 之前築的堤壩承受不住,決堤,形成漫灘。也就是我們說的洪水。第二,截彎取直。我之前解釋了凹沖凸淤,那麽大家思考一下,如果這個現象一直發生下去,河道不就成拉面了。所以,當彎道角度到一定成都之後,自然水流便會無視彎道,直接漫過,與下遊接上,形成新的河道。這個現象就叫做,截彎取直。每當這時候,也非常容易發生水浸災害。 Q2 束流是什麽意思? 顧名思義,就是把河道變窄。我們河流的水流量是固定的,即在單位時間內,透過某一河道橫截面,水的體積是固定的。所以當我們把河道變窄,就是減小了橫截面,水流速度就會提升。泥沙的淤積有一個系數,與水裏的懸浮質含量以及水流速度有關。所以水流速度一快,沙子就不容易在河底淤積。現在治理黃河也是準備用這個辦法,只不過,實施成本會比較大。 Q3 泥沙去了哪裏? 沙子都跑到了下遊,下流的河道比較寬闊,不容易發生洪水。98年長江抗洪,只知道兩湖幹的轟轟烈烈,但沒聽說過上海被淹了吧? Q4 科氏力是產生漩渦的原因麽? 我想了一下,科氏力應該是在宏觀上效果會比較明顯。比如洋流和季風,再比如幾千年之後,河床某一邊邊的沖刷會比另一邊嚴重。但對於某一個時間點上的小型水利工程來說,實在是太微觀了。就好比,我們用手攪動一下洗手池裏的水與科式力對這池子水的影響,這兩者之間的相互比較。如果科氏力真能影響到都江堰,那麽,NBA解說可能會變成這樣:鄧肯進球了,馬刺領先一分,留給湖人只有0.4秒~~~~~~~~~~費沙接球出手~~~有沒有!!!~~~~~~哨響球進!!!太漂亮了,0.4秒!!!0.4秒!!!費沙完成了絕殺,對於時間和科氏力的把握實在是太到位了,這場比賽將會載入史冊!! Q5 既然凹岸沖刷,那沖刷下來的泥沙哪裏去了?急流的攜沙能力不應該更大?為什麽反而凸岸帶的更多泥沙? 這個問題如果放在都江堰的話,那麽應該這麽說。兩岸肯定修了堤壩,所以凹岸不存在泥沙被沖刷走的情況。急流協沙能力大沒錯,但是彎道的水流是非常復雜的,水流不單單是順著河道走,水流還有橫向的。沙子會順著水底的橫向水流跑到凸岸。 ====================================================================== 除了這些還有知友提醒我,不能忘記歷年來各個朝代對於都江堰的維護。我非常贊同,再好的水利工程並不是一勞永逸的,只是拉長了周期而已,所以定期維護對於水利工程來說非常重要。都江堰現在每年的枯水期都還是需要進行沙石清理。 然後是有知友提到說現在岷江上遊的幾座水電站,已經對其進行了調節,都江堰現在充其量就是個分水點,外帶旅遊景點。我也不得不承認,的確是這樣。在水利工程中,最為常見,規模最大,對河道影響最為深遠的,就是修建水庫等水利樞紐。我大學時期的課本,就專門有一章來討論水利樞紐對於河道的影響。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埃及的阿斯旺大壩,有興趣的可以去百度一下。 最後我想說明一下,因為為了讓我的文章更加通俗易懂,其實有很多方面的論述是非常不嚴謹的。水利的同行們,希望看到笑一笑就好,手下留情。^.^謝謝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