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懷廉價也無價。
這版趙靈兒你滿意嗎?
12月7日,「新版仙劍奇俠傳路透」登上熱搜,趙靈兒、阿奴、唐鈺小寶的角色造型及劇集的服化道水準引發質疑。批評聲與3月中旬專案公布時的反響基本一致:大批網友篤定2005版【仙劍奇俠傳】無法被超越,感嘆著「爺青結」和「毀經典」。
就在上周,【仙劍奇俠傳二】宣布即將影視化,此前IP動向還包括遊戲正傳續作【仙劍奇俠傳七】發售、【仙劍奇俠傳四】宣布動畫化等。8個月前,毒眸曾從遊戲角度撰文講述仙劍IP的前世今生,認為仙俠品類已成「時代眼淚」,其中2005年版電視劇是其邁向輝煌的重要一步。
目前看來,仙劍IP並沒有「自我放棄」,依然如初代遊戲中死亡畫面所示,打算「重新來過」。
「新仙劍」的種種嘗試能否奏效,還有待新生代觀眾檢驗。以下是一篇舊文重發。
經典IP【仙劍奇俠傳】今年動作頻繁,但每次重現在公眾視野,都爭議不斷。
4月15日,系列開山之作【仙劍奇俠傳1】在Steam平台發售,包含【仙劍奇俠傳98柔情篇】及【仙劍奇俠傳DOS版】兩個版本。這兩款二十多年前的舊作並未進行高畫質重制,也不包含任何新內容,只是粗暴地移植到了新平台。而在「仙劍」系列長年合作的發行平台「方塊遊戲」上,本就可以免費下載。
遊戲廠商將舊作翻新出售的「炒冷飯」行為並不少見,【生化危機2重制版】、【最終幻想7重制版】都以最新技術全盤重做,即「remake」,大部份則是進行高畫質化處理,即「remaster」,只要質素合格,玩家都難逃「真香定律」。像【仙劍奇俠傳】這樣「炒都沒炒就直接端上來」的,在遊戲界罕有出現,不免落得「嘴上都是情懷,心裏全是生意」的罵名。
「仙劍」不僅是一款遊戲,也承載了一代人的記憶,它的IP價值有目共睹。新華社旗下瞭望智庫釋出的首份政府背景IP價值報告【2017-2018年度IP評價報告】中,它是TOP20中4個遊戲IP之一,其余3個分別是【王者榮耀】【夢幻西遊】和【軒轅劍】。但2017年初代遊戲的重制版【新仙劍奇俠傳】上架Steam後,好評率僅為47%。
越是經典的IP,觀眾越害怕它被毀掉。3月中旬,遊戲版權方大宇資訊和制作方企鵝影視宣布,胡歌、劉亦菲版的電視劇【仙劍奇俠傳】將被翻拍,#仙劍奇俠傳1翻拍#空降微博熱搜首位,不過大部份留言均表示反感,評論區被「不要毀青春」、「沒人演得了」的聲音淹沒。
從1995年誕生至今,「仙劍」已經發行8款單機遊戲,授權開發及自研的網絡遊戲、手機遊戲合計40多款,兩部電視劇的豆瓣評分高達9.0和8.7。
毒眸(微信ID:DomoreDumou) 認為,從知名度、影響力和衍生產品數量看,曾經的「仙劍」是當之無愧的「中國遊戲第一IP」。但在多年的「情懷消耗」後,它的地位已然岌岌可危。
「第一IP」誕生記
27年前的夏天,制作人姚壯憲壯著膽子在台北電玩展上放出了【仙劍奇俠傳】DEMO版,他發現現場人群在向自己的展台聚集,對大螢幕上的回合制遊戲充滿好奇。那時候,他還不知道手中作品未來的命運。
1995年DOS版的【仙劍奇俠傳】在中國台灣發售,備好的1萬份拷貝第一天迅速銷售告罄,當天下午經銷商們就給大宇資訊打電話要求趕緊備貨。「這很恐怖。」姚壯憲回憶。
「台灣媒體很苛刻,各種攻擊。卻沒有一家不報道我們,反而大寫特寫。」遊戲引發了轟動,銷售數量很快突破20萬套,兩年後移植到Windows95系統、配有簡體中文的【仙劍奇俠傳98柔情篇】在大陸上市,正版銷量逐漸上升到接近100萬套。
盜版銷量無從考證,一種說法是每百萬套正版至少對應2000萬份盜版,也有不完全統計稱【仙劍奇俠傳1】盜版出貨量數以億計。姚壯憲由此被稱作「中國單機遊戲教父」、「姚仙」。
成為「姚仙」之前,姚壯憲的代表作品還有【大富翁】系列。遊戲中角色「阿土仔」是他愛用的自稱。他的童年在台灣東部的花蓮鄉下度過,那是一段完全與大自然相伴的日子,沒有電視、遊戲機等任何電子產品。對姚壯憲來說, 「它們的劇情確實來自潛意識」 ,不論李逍遙還是阿土仔,都要從一文不名的鄉下青年起家,經過漫長奮鬥取得成就。
大學畢業前夕,姚壯憲決心從事遊戲開發,彼時台灣遊戲產業剛剛起步,不少公司靠賣國外盜版碟運轉。他在一本宣傳冊上偶然看到了「大宇資訊」的公司簡介,「自己研發自己銷售,這不正是我需要的合作夥伴嗎?」充滿自信的姚壯憲帶上了一款遊戲原型,直接按照地址登門拜訪,原創理念的吻合讓他順利入職,【大富翁】的成功則奠定了他在公司的地位。
幾年後,24歲的姚壯憲服完兵役回到公司,突然提出想做一款武俠RPG。當時大宇已經有了另一款知名遊戲,即日後與「仙劍」並稱為「國產三劍」的【軒轅劍】,分撥給姚壯憲的團隊只有三個人,「一個音效,一個美工,再加一個我。」
這款遊戲的原用名稱叫「逍遙俠客行」,姚壯憲本想把歷史、玄幻、武俠、巫蠱等元素盡數註入,過於龐雜反而無法推進。經過一年開發,老板詢問遊戲能否能發售,姚壯憲的回答是,「我要重做」。
一年的時間已經超出了當時大型遊戲通常所需的制作時間,第二年壓力陡增,姚壯憲做了一個重要的方向調整:以仙俠為主,去掉歷史成分,「把江湖武林之類的金庸色彩也淡化」。調整之後的【仙劍奇俠傳】有了自己的特色,創造銷量神話的同時, 甚至對十年後產生了影響,造就了一部「仙俠劇鼻祖」。
遊戲問世的第十年,唐人影視投拍的電視劇版【仙劍奇俠傳】播出。同年的熱門電視劇包括【京華煙雲】【漢武大帝】【亮劍】【大宋提刑官】等,大多依托歷史或小說改編,一部根據遊戲改編的仙俠劇,讓觀眾眼前一亮。
【仙劍奇俠傳】先是在地方台創下了11.3%的收視率紀錄,首輪上星播出後平均收視率3.8%,最高達4.9%,在那年的「百度風雲榜十大電視劇」中位居第三。
以現在的眼光看來,這部劇並非沒有瑕疵,播出時也因為對遊戲劇情大幅增加、改動,將遊戲「宿命」的主題弱化而過分凸顯愛情,招致玩家群體的不滿。但隨著時間推移,它的口碑不斷攀升,有21萬人在豆瓣打出9.0高分,短評數量超過6萬條。
電視劇版【仙劍奇俠傳】的「封神」,也得益於其難以超越的選角和配樂。
制片方原本考慮過請林誌穎、謝霆鋒等港台明星來演男主角李逍遙,22歲的胡歌接到的是配角戲份。定妝現場他卻被姚壯憲看中,「從人堆裏一眼就挑出了他,又高又帥,看人賊賊的。」
劇組春節開機,胡歌帶上古詩詞集坐上了春運火車,在擁擠的車廂裏研讀劇本時,他沒想到未來觀眾會給出「無胡歌,不仙劍」的評價。演完這部劇多年後,他在社交平台上說,「那個時候的眼神再也演不出來了」。
劉亦菲當年18歲,本已簽約【神雕俠侶】,卻被劇組軟磨硬泡爭取過來。制片人認為,那種與遊戲角色相同的清純與夢幻之美無人可以替代,「她就是趙靈兒」。
劇中還有24歲的安以軒,22歲的彭於晏,年齡最小的劉品言進組時還未滿16歲,最好年月的靈動模樣都留在了劇中,受到同樣年輕的觀眾們熱捧。
【仙劍奇俠傳】裏的每首歌曲都是神來之作。主題曲【殺破狼】,胡歌演唱的插曲【六月的雨】和【逍遙嘆】,方文山作詞、阿桑演唱的【一直很安靜】,都和劇情緊密相連,賦予角色鮮明特征的同時,也在當年的大街小巷迴圈播放。
錯過的20年,仙緣難再續
電視劇讓【仙劍奇俠傳】上升為國民級IP的背後,卻是遊戲系列的落寞。
初代作品取得市場成功後,續作就被很快提上日程,但姚壯憲與團隊另一位骨幹的分歧,卻讓【仙劍奇俠傳2】的開發陷入了僵局。2000年時,姚壯憲主動向公司請纓,前往大陸開辟新市場,成立了子公司北京軟星,主要精力用於【大富翁】,次年上海軟星由核心成員之一張毅君牽頭組建,負責【仙劍】系列。
【仙劍奇俠傳2】開發到一半,台灣制作團隊解散,姚壯憲又回到台北收拾殘局,一直到2003年這代才得以發售。等了8年的粉絲們卻發現,【仙劍2】居然只是款半成品。遊戲後半程敘事脫節,玩法上也有趕工痕跡,系列風評跌至谷底,這代作品甚至不被認為是正統續作,電視劇改編時也直接繞開。
同年僅僅數個月後,上海軟星出品的【仙劍3】挽回了一些口碑,但這年互聯網已經開始普及,讓盜版變得完全不可控,單機市場蒙受了巨大沖擊。與之相伴的是網遊崛起,「國產三劍」的另一部作品【劍俠情緣】2002年就推出了網絡版,2004年網易上線了【夢幻西遊】,2005年【魔獸世界】在國內開啟測試。
零付費門檻的網絡遊戲可以覆蓋更多受眾,手握「軒轅劍」和「仙劍奇俠傳」兩個大IP的大宇資訊在這場浪潮中幾乎缺席。【仙劍奇俠傳】最早的網遊專案【仙劍online】2000年就立項了,近十年後才公測,風格、玩法早已經落後於市場主流。
某種意義上,授權開發電視劇正是擴大遊戲IP影響力的無奈之舉。在姚壯憲看來,「2003年開始,國內單機遊戲市場已經進入了青銅時代,只能用授權來填補損失。」
2007年的【仙劍奇俠傳4】終於憑借過硬質素,一周銷量破20萬,最終銷量突破了百萬,該成績為國產單機遊戲首次,本作的劇情也被無數玩家認為能與【仙劍1】並駕齊驅。【仙劍4】的上海簽售會現場,有玩家為購買限量版排隊等了13小時,盛況堪比日本的「國民級IP」【最終幻想】【勇者鬥惡龍】。
但就在遊戲發售同年,上海軟星突然宣告解散,這也成為了仙劍系列下滑的標誌。 【仙劍4】中有個彩蛋,制作人張毅君化身為卡通形象的「工長君」,對玩家操控的角色訴說開發幕後的艱辛,「有天我也會成為過客離去」,但離去的速度讓人始料未及。
張毅君隨後創立了上海燭龍,制作了和老東家抗衡的【古劍奇譚】,初代steam版銷量就超過了【仙劍4】、【仙劍5】、【仙劍5前傳】的總和。
曾有媒體受邀探訪北京軟星辦公室,指出和同期入華的台灣公司大多入駐高級寫字樓不同,北京軟星的企業地址是「三義廟新華服裝廠大華襯衫廠宿舍大華天壇大廈5層」。當時【仙劍5】還沒開始制作,「姚仙」在主攻網遊, 「很難想象這位【仙劍奇俠傳】的制作人,有一天腦子裏想的都是怎麽PK,怎麽設計付費點。」
在這棟樓裏,北京軟星完成了【仙劍5】。專案後期,一場火災燒毀了辦公室的部份器材,大量數據資料遺失。也是從2011年發售的【仙劍5】開始,系列開始以「找回曾經的感動」作為宣傳主題,IP的盈利模式變成了「賣情懷」加上「賣版權」。
據一位2011年入職北京軟星、工作過兩年的前員工回憶,公司當時的開發節奏很慢,技術能力落後於業界,但凡能夠自研也不會出賣核心資產,「如果說遊戲這個行業也有弱肉強食的話,軟星充其量算是一個食草動物,長得比較標致的食草動物。」
2014年,移動端遊戲大規模爆發,已經錯過了網遊時代的「仙劍」不能再錯過手遊時代,IP授權更加頻繁,騰訊、中手遊等廠商都推出過合作產品。手遊負責賺錢,單機負責內容質素是種合理策略,但2015年的【仙劍奇俠傳6】卻幾乎透支了系列口碑。遊戲發售後最佳化極差,連當時的頂級電腦顯卡GeForce GTX Titan(俗稱「泰坦」)都無法流暢執行,被玩家們戲稱為【顯卡齊瞎傳:泰坦隕落】。
20年來享有「姚仙」美譽的姚壯憲,在玩家們心目中的地位隨之一落千丈。 近幾年劣質圈錢的手遊層出不窮,更讓他被喚作是「姚撞騙」。 每當再傳出仙劍IP授權手遊的訊息時,這個稱謂都會被再次提起。
最近一次,是4月13日完美世界遊戲戰略釋出會召開後。釋出會上公布了一款畫風改為二次元、由他擔任「劇情監制」的手遊新品,果然在宣傳語中,再次出現了那句熟悉的「仙緣再續」。
仙俠遊戲,時代的眼淚
「仙俠」發源於「武俠」,再加上後來流行的「玄幻」,構成了遊戲界古風題材盛行的大背景。在互聯網普及前的單機時代,國產遊戲除了「三劍」,還有【刀劍封魔錄】【流星蝴蝶劍】【金庸群俠傳】等享譽世界的優秀作品,但總歸逃不出這個大框架。
大約2003-2013年的端遊時代,國內幾大廠商的拳頭產品也都少不了此類題材的身影,騰訊的【天涯明月刀】,網易的【倩女幽魂】,完美世界的【誅仙】……不是「禦劍飛行」,就是「俠之大者」,題材之泛濫幾乎讓玩家們產生應激症候群。 「中國遊戲為什麽全是武俠?」也曾是遊戲圈的日常詰問。
一位參與過武俠遊戲開發的從業者告訴毒眸,國產遊戲對「武俠」、「仙俠」的執著,除了大眾認知度高,還有審查方面的考量。比起容易涉及敏感或血腥的現代題材,傳統文化類的遊戲相對能更快拿到版號。
另一項重要原因是,上世紀從香港蔓延的武俠熱影響了好幾代人,「金梁古溫」無人不知,不論是遊戲創作者還是遊戲受眾,都會受此熏陶。傳統武俠沒落後,80、90後們又在互聯網找到了新的創作園地,仙俠題材的小說、遊戲、影視創作得以延續。
但進入流動互聯網時代後,Z世代們(95-00後)對競技類、二次元類遊戲的興趣明顯大於仙俠,仙俠題材從未誕生過類似【陰陽師】【戀與制作人】【明日方舟】等突破圈層的作品。
跟隨時代的轉型勢在必行,各家廠商的行程參差不齊,完美世界本月戰略釋出會上公布了近30款遊戲新品,其中「誅仙」IP的衍生作品就有6款,為自己找到的新賽道是「神話題材」遊戲。而網易在2018年的【逆水寒】上線前,就廣泛宣傳該作是「最後一款端遊」。
以「仙劍奇俠傳」為代表的仙俠遊戲,似乎沒能跨越到手遊時代,受眾圈層從曾經的全民皆知,變成了只有小範圍的忠實擁躉。 在ios免費遊戲榜單上的前20名中,沒有一款仙俠遊戲。
知乎上有人問過,「同為2015年釋出的遊戲,為什麽【仙劍奇俠傳6】跟【血源詛咒】看起來差了10年?」【仙劍奇俠傳6】口碑崩塌那年,Steam平台正式入華,國內PC玩家也能第一時間接觸到世界頂級作品,對國產單機的支持無關質素,只剩情懷。
【仙劍奇俠傳】25周年音樂會的宣傳海報上寫著,根據互聯網重名測試,全國有2萬多位「李逍遙」,其中00後占比79%,「或許他們的父母取名時,希望孩子能和李逍遙一樣」。20多年過去,無論是「仙劍」系列,還是其它五花八門的仙俠IP,都無法再創造出第二位「李逍遙」。
【仙劍奇俠傳1】中,如果玩家死亡,螢幕上會彈出「勝敗乃兵家常事,大俠請重新來過」。但所有人都明白,不管是今年年內發售、投資5000萬的【仙劍奇俠傳7】,還是將來再出多少代,它都不會再擔負起「國遊之光」的重任。
只剩情懷的仙劍IP,再也不能讓玩家和觀眾「重新來過」了。
文|廖藝舟
編輯| 趙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