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孫子兵法】放到今天的視角來看,其軍事哲學的核心思想是什麽?

2021-11-27知識

孫子兵法不是教人如何練槍,如何排兵,而是定義並描繪了軍事理論的原則和框架,雖千年顛撲不破。

一、三大原則

孫子兵法所有的理論,是基於這三條原則之上建立的,顛撲不破。

1、知己知彼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是【謀攻篇】中提出的重要準則。這也是孫子兵法最廣為人知的一。毛澤東縱觀全書,亦是對此句最為鐘愛。多次參照提及。知己知彼,看似簡樸,實則運用極其艱難。在下文對戰爭由一維到四維層層解構的時候,將帥要考慮衡量的元素資訊急劇增加,遠離一刀一槍,一個決策就是千軍萬馬。在這樣的情境下,知己難,知敵更難。

2、先勝後戰

先勝後戰,在第三篇【軍形】中提出。所有百勝之將,無不奉守此教條。不勝便不戰,戰必勝。吳起、白起、戚繼光,在歷史上,享有百戰百勝的榮耀,他們並非神人,只是極其精懂此道。以白起為例,長平之後,他寧可反抗軍令,也不願再攻趙。就是判斷戰無勝算,不如不戰。

而戰鬥本是熱血之事,大有剛勇血性之將,不論敵我,先戰再說。恰巧勝利,愈加寡謀;倘若不利,便滿腦子以少勝多、背水一戰,如此將領,有勇無謀,在歷史上數不勝數。

3、致人而不致於人

在古代帝王中,唐太宗的軍事天賦,當屬超一流。在他和軍事巫師李靖的兵法答對中,提到:朕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孫武十三篇無出虛實。李靖亦是深表同意,說道:千章萬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於人」而已。

致人不至於人,強調的是掌握戰爭主動權。攻,能調動敵人不能防守;守,能牽掣敵人無處可攻。敵軍士氣高昂,能避其銳,攻其惰;敵眾多,能分之而滅……

戰術萬千,不一而足。孫子無法窮盡,但一句致人而不致於人,卻高屋建瓴講透了精妙。


二、基本要素:五事七計

五事七計,出於孫子開篇【計篇】,講的是戰前的廟算,考量五事七計,能勝則戰,無勝算則不戰。這也是百勝之將超越一流名將之處。

廟算定勝負,究竟算什麽呢?孫子兵法開篇就提到了戰爭五要素:道、天、地、將、法。道,天道人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敵方是否失去人心,我軍是否師出有名。天,天時,考慮作戰天氣和季節,如風向,雨天等;地,地利,考慮作戰地形。地形的重要性要遠高於天時,【九變篇】、【地形篇】、【九地篇】,都是講述利用地形作戰的原則技巧。將,將領,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兵可練,可招募,但一流將帥,都是世出,無法被培養。法,法度,嚴苛的軍法,是將領帶兵必守之道;軍法以嚴,不尚寬容。帶領百十人,能考魅力靠威信,但帶領百萬之眾,治眾如治寡,靠的就是軍法。

五要素中,沒有提到兵,但孫子在七計中提到了。七計,就是廟算要考慮的七個問題。主上是否得道得人心,天時地利是否合宜,將領是否有能力,士卒是否強盛,是否精煉,軍法是否實行,賞罰是否有度。

五事七計,是孫子兵法開篇所言的重要論述。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三、戰爭四維

借由五事七計,判斷戰爭有勝算,就可以開戰了。

真實的戰爭必然是四維的,為了方便理解,我們解構成四維,並從一維開始講起。

1、一維: 戰力決定勝負

(一維示圖:以強擊弱)

在一維的戰鬥中,戰鬥力量可以直接決定勝負。

要素:兵力、軍備、地形

在這一維度,將領作戰決策,考慮的是:兵力多少,兵器如何,糧餉是否充足,地形對誰有利。

從古自今,戰事千萬,絕大多數都沒有精彩紛呈的故事波折。因為軍事力量的強弱,從來都是戰爭勝負的首要因素。孫子在謀攻篇提到『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十倍兵力才圍城,五倍兵力才攻擊,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孫子提及的五事七計,也都是從屬於一維層面。兵力、軍備、地形,這些要素直觀可量,亦是戰爭最根本。主要觀點主要在【形篇】【作戰篇】【行軍篇】中有論述。

2、二維:戰勢決定勝負

在這一層,士兵戰力,軍團戰力,由一維上升為二維。

單個士兵,受到將領激勵,同心死義,可以爆發巨大戰力;如巨鹿楚軍破釜沈舟,以一當十;士兵承受著嚴苛公正的軍制,殺敵便受爵,如秦軍一般,亦是如狼似虎,戰力爆棚。

一個軍團,透過布局戰陣,虛實結合,兵種配合,亦是深不可測,銳不可當。如戚繼光的鴛鴦陣,諸葛亮的八卦陣。

一場戰鬥,亦不再是簡個人力對抗,兵馬有分合,出兵有先後,攻守有虛實。戰爭變得真真假假,變幻莫測。

一維強調戰力,二維強調的是戰勢。敵我十萬人對抗,借助地形形成對敵軍包圍之勢,圍三缺一,可借此殲滅敵軍。同樣,被困守軍,可以堵住缺口,剃發誓師,拼死突圍,亦可慘重突圍。

二維要素:戰力(兵力、軍備、地形)、 士氣、 虛實、正奇

一場戰役中,將領時刻考慮的是:如何分兵、何時出兵、敵軍分布如何、攻打哪個目標、目標是虛是實等,作戰結果不再是簡個人力計算,因此變得難以捉摸。

孫子兵法中關於此處論述集中在【兵勢篇】和【虛實篇】,前者講奇正,後者講虛實。何為奇正,先出為「正」,後出為「奇」;正面進攻為「正」,側翼襲擊為「奇」;明戰為「正」,暗攻為「奇」;整體防禦為「正」,局部進攻為「奇」。虛實是指軍事力量部署的強弱,防備嚴密的為實,防備空虛的為虛。借由奇正和虛實,就開啟了戰爭變幻的大門。敵我較量變得難以預料,防不勝防!

(二維示圖:長平之戰為例)

如上圖所示,大致如長平之戰經過。秦軍正兵出戰佯敗,並在兩側準備奇兵,趙括不識虛實,輕謀急進,進入包圍,兩側奇兵這時變為為正兵,趙括攻秦軍壁壘不破,後路又秦軍派精銳截斷,和營壁守軍一分為二。最終趙括圍困糧盡,在突圍時被殺。

關於孫子兵法奇正,虛實的解讀,可以詳見李衛公問對,李靖的回答極其精彩深刻。

3、三維:戰局為重

二維戰事可以理解為一場戰役中的虛實較量,而在三維戰事中,則是以戰局角度來思考整場戰事。故以戰局為重,戰地可棄,戰役可敗。


(戰地可棄:鄧艾伐蜀)

以鄧艾伐蜀為例,姜維在劍閣重兵把守,鄧艾鐘會屢攻不破,鄧艾遂出奇兵,從陰平穿七百裏高山險阻,奇襲成都,得滅蜀首功。這是局部戰地,不戰不勝,換得戰局勝利。相反,註重局部戰役勝利,而導致戰局範例,亦不乏其例。明末,多爾袞進京後,便試圖一統中原,派出了兩路大軍,阿濟格西征大順,多鐸南下滅南明。就在這時,大順軍在懷慶發起了猛烈反攻,取消勝利。多爾袞大驚失色,急令多鐸西征,與阿濟格合圍大順。大順以一次戰役小勝,換來了戰局的被動,得不償失啊。


(戰役小勝致大敗:清滅大順)

三維要素:戰機,戰地,戰將,戰役

這個層面的決策,必須由三軍最高元帥決策:在什麽時機,什麽戰地,由什麽將領,什麽軍團,開展什麽戰役。

可能在一場戰役中,部將精妙運用奇正虛實,拼死力戰卻慘遭身亡,但在元帥心中,這已是預料之中的誘敵之計。 孫子後人孫臏,在其兵法首篇【擒龐涓】中,運用此道,大為精彩!

孫子關於戰局的講解,在其兵法並未明確提出。只是在【軍爭篇】提到迂直概念。並非孫子不懂戰局,想必是把此概念,包含在了廣義虛實之中。

4、四維:戰爭服務於政治

政治是目的,戰爭是服務政治的手段。這是【戰爭論】的精彩論點。而這一點,孫子在【謀攻篇】也提出了,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軍事和政治從來都是密不可分。六國合縱,借由聯盟,可不戰震懾強秦;與秦連橫,亦可不戰免秦幹戈。鄰之厚君之薄,燭之武可借此退秦師;昭君出塞,創漢匈60年太平世。

孫子寫兵書,絕不是好戰派,他在【作戰篇】講到用兵,耗費巨大。『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只有知道用兵的害處,才能通曉用兵之利。而能以非戰爭手段,而實作政治效果,才是鬥爭的最高境界啊!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四、 武經七書兵法略談

看過【孫子兵法】,再回頭看其余兵書,真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孫子兵法太精煉了,【武經七書】其余六本,恰可以從實操、技藝、詮解多方面,做了補充。

【吳子兵法】 吳起是春秋戰國和孫子齊名的軍事家,可惜他的兵書現存不全。不成體系,其兵法中,吳起料敵極深,他對士兵對將領的考量,深入到人性層面,通曉人性中的暴、欲、惡,並為其所用。具體可見【料敵】和【論將】兩篇。

【六韜】 傳說是周初姜子牙所著,所言不僅軍事,更有治國之道。其中的權謀之道,尤為後人稱道,具體可見【文伐】。

【三略】 ,原名【黃石公三略】,相傳作者為漢初隱士黃石公,張良當年就是得此兵書助劉邦得天下。有很強的民本思想,強調世道人心。

【司馬法】 據說是齊國司馬穰苴整理成文,是現存最古老的軍事思想。其中所言:是故殺人安人,殺之可也;攻其國,愛其民,攻之可也;以戰止戰,雖戰可也。真是振聾發聵啊!

【尉繚子】 據說是魏惠王時的隱士所著,其中對軍法的論述極其精彩,這也是孫子兵法未詳談之處,讀之大快。

【李衛公問對】 記錄了唐太宗與李靖問答九十八條次,據說是北宋仁宗時阮逸的依托之作。如果真是如此,阮逸真是太平年代曠古寂寥的軍事巫師,才不得用,寄情於書。此書關於孫子兵法虛實、正奇的論述精彩絕倫,拍案叫絕!

除去上述武經七書,及至明朝,戚繼光所著 【練兵紀實】和【紀效新書】 橫空出世,亦屬古兵法一流之作。戚繼光在選兵、練將方面多有心得,更重要的是,其兵法極為詳盡地講述了實戰方法,如何練拳,如何排兵,如何制戰具,後世張獻忠、曾國藩,無不奉為至寶。

補充1:背水一戰和孫子兵法

評論區很多討論背水一戰, 背水一戰背後,核心是孫子兵法的廟算勝負,而不是置之死地而後生。

任何將帥希望背水一戰激發戰鬥力前,必須分析:1、背水陣能極大多少戰鬥力,大約0.5倍,1倍?沒有這個量化概念,就是把生死來賭博;2、背水陣達到多大極限會崩壞大潰敗?苻堅百萬兵一後退就潰敗,要設背水陣,比想象難太多;3、對一般將領而言,這是一招風險極大,容易玩火自焚的戰術,那是否要使用,就是要理性考量,而不是一味下決心。

再回到韓信,整場井陘之戰,都是在他規劃預料之中的,這個『危難』是他預料預設的,其中的尺度也是在他掌控的。如果做不到這點,那就不是兵仙了;沒有這樣籌算的軍事思想,運氣會讓他死好幾次,根本無法百戰百勝。(具體可見如下回答)

如何從兵法解讀,井陘之戰中韓信的背水一戰,這是不是一種僥幸? - 鄒霖的回答

補充2: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戰爭研究、英雄人物和歷史解析,歡迎關註我的專欄:

興亡錄

戰事詮析:

古今戰事詮析:追擊的戰術與破術 - 興亡錄 - 知乎專欄從劉裕北伐到淝水之戰:魏晉南北軍事解析 - 興亡錄 - 知乎專欄

兵法解讀:

【孫子兵法】中「形」與「勢」的含義是什麽? - 鄒霖的回答【孫子兵法】的兵貴神速與【論持久戰】是否矛盾? - 鄒霖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