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我外甥欺負我的貓,我打了他,我錯了嗎?

2020-06-23知識

謝邀

看了題主的影片。影片中的孩子大約三歲上下,健康靈敏。

從題主目前的描述中,你們一直在阻止或放任孩子,但 沒有人 有效 教孩子怎麽和貓玩

也就是你們一直在告訴孩子不要怎麽做,可能解釋了為什麽不能這麽做(這樣很好,確實要告訴孩子不能做一件事的原因), 但是沒有人示範和引導他應該怎麽做

孩子對貓產生了興趣,但 他不知道怎麽與貓玩,那麽就教他如何與貓有趣互動

比如說,題主是舅舅,先放下心中對孩子不當行為的氣憤,做一個成熟的長輩,拿出一團毛線,說來吧寶貝, 舅舅帶你看貓抓毛線團

告訴他貓不是玩具,它是一個生命 ,和我們一樣會疼,會受傷,會難過。 告訴他怎麽摸貓,貓會高興和舒服 。告訴他貓喜歡吃什麽,貓為什麽有時候喜歡不被打擾,貓還有哪些習性。 讓他提一些問題 ,你和他一起找答案。給他布置一些任務,比如說觀察貓有什麽需要, 貓不同的叫聲和姿勢代表著什麽意思 ,貓什麽時候拉屎了,拉屎了你要記得跑來告訴舅舅——記得,觀察時要保持安靜哦,否則貓就躲起來了哦。告訴他, 如果他溫柔地對待貓,貓心裏也會很柔軟 。同時告訴他要 學會保護自己 ,因為如果惹貓生氣貓可能會抓傷他,舅舅可不希望看到寶貝受傷,更何況貓抓傷了的小朋友 還要去醫院打針 的。 給他派一些小活,讓他為貓服務,比如由他倒貓糧 ,帶著他一起看貓吃,然後告訴他, 舅舅喜歡你這麽有愛心的寶貝 ,謝謝你幫舅舅照顧了貓。然後 在他做得好的時候,給點小獎勵 ,額頭點個贊也行,發枚小貼紙也行,舅舅闊的話,帶去買個小禮物也行。

然後呢,如果孩子媽媽懂得借一些關於餵養貓的繪本什麽的,就更好了。舅舅不一定有耐心,但媽媽可以拿一張紙出來說:來,寶貝, 我們來畫一張貓睡覺吧 。媽媽還可以在孩子跟貓耗上時,說:寶貝,現在該下樓給貓窩找石頭了(找個借口),我們要把貓窩外面裝飾得漂漂亮亮的,快走吧。帶孩子樓下活動一下。 主動給孩子找一些事做,否則總窩在家裏,也沒人陪玩,孩子肯定是要生事的呀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更多了解不同年齡段孩子認知能力的問題。

雖然孩子確實做得不恰當, 但是在貓、孩子和大人間,還是要大人先做出改變對嗎

至於孩子的其他教育問題,比如說,媽媽和外婆護短,比如說,媽媽會在他面前發泄情緒、打他,我得說,大人們需要學習。所以,不如讓你姐姐關註我或 @知乎親子 好了(聲明,我不是知乎工作人員哈,我只是零報酬在平台碼字答一些親子話題玩,哈哈哈。另,不敢要廣告費哈),因為這一句半句也說不清楚,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要不斷學習,我也正在學習過程中。

你爸爸說的那番話,是另一個版塊大家關心的話題:成家後兄弟姐妹間的相互關系。一定程度上,你爸爸說得也對, 從老人的角度來說,他們希望看到的是自己的孩子們團結友愛 ,他們天然地疼愛孫輩,他們面對著不可避免的衰老, 他們躲著子女在偷偷地琢磨死亡 他們想若是那一天到來,希望能在心裏放下對後代的擔心,那是他們的愛和希望

所以呢,題主可以走到姐姐面前,輕輕地說:姐,我今天對孩子態度粗暴了,我也很後悔,我是心疼貓,擔心咱家孩子沒輕重慣著他了。我事後冷靜下來借了一些書學習, 經過學習我發現我不太懂孩子,我以後會好好陪孩子玩,讓孩子學會怎麽和貓玩 。我會努力做一個愛孩子的好舅舅,我也像以前那樣愛你,姐。(這樣的語境在中文下有點尬,題主自由發揮吧,意思到了就成)

另外,貓很可愛,比心。


回復評論區,有知友回復說題主有嘗試教小朋友,這裏涉及一個 幼兒心理和接受能力 的問題。

舉例:

我和我外甥說,不能這麽對貓,你餵它東西,慢慢的就和你親了

這句話對孩子來說, 說教又抽象 ,他們不能理解什麽叫「慢慢的和你親了」,不如帶著孩子去餵東西(是具體的行動),讓孩子 直觀 看到貓開心的樣子,從而得到 和貓建立情感聯結的實際體驗

我外甥手裏拿著小鉗子,有點像夾碳的鉗子,但是沒那個大,他用鉗子想夾貓的爪子,我沖他喊「你幹嘛呢?,你怎麽這麽壞呢」

這時候可以做的是及時阻止,問:寶貝你想試試用鉗子夾東西,對嗎?(確認孩子的想法,有時候你會得到意外的答案,他們可能在模仿在哪裏看到的畫面, 孩子理解不了復雜的因果關系 ,即,他們不能預料到一連串的邏輯後果)。大人接下來可以做的是, 找一個東西給他練習用鉗子夾(滿足了用鉗子。 進一步可以告訴他鉗子的用途,起碼需要明確一條規則: 在大人準許並在場的情況下,才可以用鉗子)。

同時問他夾貓爪子貓會不會疼/害怕、貓疼了會不會咬你、咬你後你會不會受傷、受傷了要不要打針(看一下他對這件事的理解,三歲前還理解不了這麽一串復雜的,悲傷臉), 如果他說不疼,輕輕地夾一下他,問他有什麽感受,貓喜歡不喜歡這種感受 (這個適合大點的寶寶)。或者就是簡潔告訴他:不可以夾貓,貓會疼(這個適合小點的寶寶, 要放棄給低幼段孩子講大道理,他們聽不懂 )。

另外, 「你怎麽這麽壞」,帶有大人的情緒和評判,孩子聽到後會逆反,有負面強化不當行為的作用

其他的舉例,略。


二次回復評論區(沒有孩子的朋友們,為難你們看育兒知識了):

孩子不能一次/一天就學會一件事,需要家長 反復的耐心示範和引導

父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責任人 ,我們要學習。


第三次回復評論區,關於「孩子沒有脫鞋上床」: 三歲的孩子除非反復培訓,沒有主動脫鞋上床這個概念的(就是學會了他們一玩激動給忘了也正常 );如果之前沒有這個習慣,此時又有這個需要,他們大概率 需要成人的提醒和輔助

當然如果大家都贊同「逮住就往死裏打」的這種「培訓」就當我沒說, 條件反射嘛,沒錯如部份評論所說,動物都會!幼兒不蠢,你要是往死裏打他們一次,他們真的很快就「學會」了,他們可比動物聰明多了,他們是人類。 可是為什麽僅這麽一想,我的眼圈就紅了—— 因為那些被施虐的兒童,仍依戀著對他們施暴的人 ,這種關系被稱作「 混亂型依戀 」,什麽意思呢,(嚴重受虐的)兒童又想尋找、接近成人,又 表現出躲避和抵抗,恐懼和不解交織在一起,或者根本沒有任何積極的情緒 (H. Rudolph Schaffer 【兒童心理學】p.99)

我們都曾是個孩子,是一個沒有衛生觀念,沒有生活自理能力,走路不穩,拉屎在褲子裏,半夜尿床……我們都曾是一個懵懂的、毫無反抗能力、稚嫩的孩子,一張白紙, 等待著被成人和環境引領、影響和培養的孩子。

我們長大後,總是忘記自己曾經也是個孩子 ,嗯,這種現象叫 「嬰兒期遺忘」 。我們也不需要記得(大約年輕氣盛時我們也不願意聽媽媽叨叨這些陳年舊事)。但是同學們, 幼兒,重點在「幼」 ,像是剛剛破土的嫩芽,有一天或成棟梁(或成廢柴),但在幼小時,他只是嫩芽,一塊石頭就能壓趴。

我們是代際間的「轉型人」 用積極的方式塑造孩子們

人類的孩子經過悉心教養,能夠學會愛護並照顧小動物的,只是需要大人們多一點耐心,講究一點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