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看完電影【愛情神話】你有什麽感受?

2021-12-24知識

如果是十幾歲看一口滬語【愛情神話】,我應該會很喜歡。電影的場景基本來自徐匯和靜安,也就是上海人眼裏的「上只角」,很符合我曾經對文藝上海的想象。

道路兩旁都是高高的法國梧桐,走一走就能邂逅老洋房和咖啡館。這裏的人也是活得極講究的,徐崢演的老白看似普通,但有幾棟房子收租,會畫畫會打鼓還會做飯,做糖藕是真的用牙簽一點點把糯米塞進去。馬伊琍演的李小姐雖然住在暗無天日的弄堂裏,但也會穿著上萬的jimmy choo出門。在外是雷厲風行的職場女性,回到家依然是閨閣裏養出來的女兒,就像王安憶小說裏寫的,「上海弄堂裏的閨閣,其實是變了種的閨閣。它是看一點用一點,極是虛心好學,卻無一定之規。它是白手起家和拿來主義的。貞女傳和好萊塢情話並存,陰丹士林藍旗袍下是高跟鞋,又古又摩登。」就算是小人物也都是體面的,皮鞋匠會講哲學也喝咖啡,雜貨鋪老板賣生鮮也賣紅酒,就連坐輪椅的老人畫風景也是極好的。

導演是太原人,在上海住過幾年,電影呈現的,差不多就是外地人眼中最向往的上海與上海人,仿佛是一個精神烏托邦。

這也是我青春期幻想過的地方。還記得1999年首屆新概念作文結集出版的封面,是一個蘋果。看完之後,大受震撼。當我還在埋頭背課文佳詞佳句的時候,大城市裏的學生早已跳脫了出來,書寫他們肆無忌憚的青春。韓寒當然是其中的佼佼者。第二年他出了一本書【三重門】,同學都紛紛傳閱。那時候覺得上海可真洋氣呀,中學就有文學社,踏青可以去周莊,女同學有大大方方的英文名Susan,男同學寫情書也會援引幾句英文。

只是很久以後才知道,像韓寒這種出生在金山區亭林鎮的,原本是不應叫作上海人的。上海人對上海人的認證是很嚴苛的。最向往上海的郭敬明去了上海,第一個感受是,「一到上海就知道這個城市不屬於我。」魯豫聽了瞪大眼睛,「中國很多大城市的包容感是很強的。」郭敬明微微一笑,「那你要有錢。」有了錢的郭敬明,在上海買了一整棟老洋房,身份證地址終於變成靜安區。

人到中年的我,看完【愛情神話】也是這樣的感覺,「起碼要有錢吧」。

(才知道上海樂隊頂樓馬戲團有一首歌叫【上海不歡迎你】,「上海不歡迎外地人伊也不歡迎上海人,上海只歡迎一種人就是有鈔票額人 。」看來是一種共鳴了)

愛情不是神話,相信愛情才是神話。這意味著你要有始終羅曼蒂克的氛圍,以及不為生計奔波的閑情,才能全心投入。周野芒演的老烏,就是這樣一個「經典」的上海老克勒,穿西裝戴絲巾懂藝術,能說一口流利法語,還有一段與佐菲雅羅蘭的風流韻事。故事難辨真假,卻仿若這一群男男女女的精神圖騰。談學區房與996都太俗氣,費利尼與蝴蝶酥才能佐配,愛情神話的發生地,除了意大利,只能是上海才合理。

遺憾的是,絕大多數人都不再有老烏這樣的追求。

上海,現在已經是世界上擁有最多咖啡館的城市。但與此同時,房價動輒千萬,外地人想要留下來依然是非常困難的。喝一杯咖啡要三十四塊,可抵一天的飯錢。咖啡館文化所憧憬的開放與包容,在後疫情時代,也變得不值一提。此時此地,坐在咖啡館裏悠閑地談論愛情和自由都是很奢侈的。

我很贊同作家黃國峻二十年前寫的段子:「事實上,在北回歸線以南,南回歸線以北的世界,是絕不會有什麽咖啡情調存在的,這樣的生活躲都來不及了,哪來提神醒腦的必要,要提神我聞襪子就行了,這還不容易。我猜短期內天母的咖啡店還會再開下去,因為我們所陶醉的幻覺,以及理想化的悠閑假相,全都仰賴於咖啡店裏的落地玻璃窗、英文店名及兩打艾靈頓公爵唱片來維護。」

二十年後,把台北換成上海,把艾靈頓公爵換成落日飛車什麽,也是一樣成立。我們總是妄圖構建一種在別處的生活方式,以此來追求理想世界,實際卻是南轅北轍。不想指責誰,電影本身也沒有錯。故事很輕很靈,是我的肉身太沈重,已經跟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