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意學家溫德爾·莊遜(Wendell Johnson)認為, 用靜態的語言捕捉變動不居的現實,會造成許多困擾 。他講道:「我們的語言年代久遠,但先天不足,是一種有缺陷的工具。
對於年齡不大的孩子,如何利用語言這一工具來清晰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他們還沒有很好的掌握。
所以,作為父母,聽到孩子的問題,不要忙著回復,指責或者評判。孩子說出這句話到底想要表達什麽,我們先想想,先聽聽。
通常,聽到自己意料之外的話時,我們有四種反應:
第一種是認為自己犯了錯。如,聽到孩子說為什麽大人說什麽就是什麽,孩子說什麽都沒有用!這時,我們可能會自責:「哦,是不是什麽時候忽略孩子的需求了,真是太不稱職了!」這會導致我們內疚、慚愧。第二種是指責對方。如,聽到孩子說為什麽大人說什麽就是什麽,孩子說什麽都沒有用,這時,我們可能會駁斥孩子:「因為我是你爸爸/媽媽,怎麽說是我的權利!」我們一般會感到惱怒。
第三種是了解我們的感受和需要。這時,我們可能會發現我們有些傷心,因為我們看重信任和接納。
第四種是用心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如,聽到孩子說為什麽大人說什麽就是什麽,孩子說什麽都沒有用,這時,我們也許就會想孩子這麽說可能是因為他需要尊重,理解,支持和關愛。
對於以上四種反應,第一第二種對於解決問題沒有實際性的幫助,只會讓無端的情緒蔓延,甚至更糟。後面兩種則有助於我們看到自己和孩子內心的真正感受和需求。
![](https://picx.zhimg.com/50/v2-2a2bbd5361e7efddf741b5ba94fe5e61_720w.gif?source=2c26e567)
所以,父母在聽到孩子提出問題時,可以試試以下方法:
1、觀察: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J. Krishnamurti)曾經說,「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觀察他人及其行為,而不評判、指責或以其他方式進行分析,是難以做到的。
當父母聽到孩子的問題時,觀察當下的情況及孩子提出問題時的行為(低頭,擡頭,對視,搓手……),語氣(急切,緩和……),情緒(高興,難過……)等。
同時,註意觀察和評論的區別:一般使用形容詞,推測,缺乏依據說出的話都是評論。
孩子,你怎麽無緣無故對我發脾氣(評論)爸爸看手機時摳鼻子(觀察)
媽媽是超人(評論)
妹妹今天穿黃色連衣裙好看(觀察)
2、傾聽
傾聽他人,我們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神貫註地體會對方,如果一個人想要別人了解他的處境,聽到的卻是安慰和建議,那麽,他就有可能覺得不太舒服。
作為父母,是不是很少聽自己孩子說完整的話,每當聽到「媽媽,我想吃冰淇淋」,你就會說,冰淇淋吃多了對牙齒不好,我們不吃了;每當聽到「媽媽,今天小明太搞笑了」,你就會說,昨天不是跟你說了,他不是一個好朋友,以後不要跟他玩了;每當聽到「媽媽,我想要這個玩具」,你就會說,家裏都有這麽多玩具了,還要什麽玩具……久而久之,孩子是不是不願意跟你說話了,慢慢變得沈默了。
所以,真正的會傾聽孩子很重要,在聽的過程中,放下當下手裏的活(如果放不下,就讓孩子等下再說),看著孩子,聽他說完,然後問他需不需要聽聽自己的想法或建議,如果他不需要,那就控制住自己強烈的表達欲,如果需要,那就組織好語言再說。
在聽年齡不大的孩子說話時,需要耐心加引導,引導是為了幫助孩子回憶當時的情況。
3、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聽孩子說完,我們要透過他說的話理解他當下的感受和需求,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適時給出自己的理解,如果孩子覺得不對,還可以糾正。
如,聽到孩子說「為什麽大人說什麽就是什麽,小孩子說話沒用」,這時,我們可以嘗試理解:是不是平時對孩子的控制太多,或者是哪件事讓孩子感覺到被忽視,或者是沒有聽孩子說的話,讓他感覺自己在這個家沒有被尊重……
4、說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這裏有兩層意思,一是說出自己聽到孩子問題的感受,二是引導孩子說出他內心的需求。在說的時候,都要說清楚,如果有要求,提的要求越具體越好。如果大家都含糊不清,別人就難以了解我們到底想要什麽。
這裏要註意一下不要把自己的不愉快歸咎於對方,如,媽媽聽到你說的話很難受,言下之意是,你的不開心,是孩子的言行造成的。看到父母痛苦,孩子會感到內疚,進而調整自己的言行來迎合父母,遺憾的是,這種改變只是為了彌補自己的內疚,而非內心真實想法。
說出自己的感受為什麽如此重要,這裏參照聯合國前秘書長漢馬斯克德(Dag Hammarskjold)的話來說明:「 你越是留意自己內心的聲音,就越能夠聽到別人的聲音 。」
一旦我們能夠敏銳地察覺並照顧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們就有能力迅速調整好狀態,來傾聽孩子,來感受孩子的內心,來滿足孩子的部份需求。
![](https://pic1.zhimg.com/50/v2-e304b89a20cfe7d9b6b2974468f90484_720w.gif?source=2c26e567)
綜上,如何向孩子解釋「為什麽大人說什麽就是什麽,小孩說話都沒用」。
媽媽:你跟媽媽說這句話的時候是剛剛讓你吃菠菜,而你沒有吃孩子:是的
媽媽:是因為你說不想吃,而媽媽還讓你吃嗎?
孩子:是的
媽媽:你為什麽不想吃菠菜呢?
孩子:因為我覺得菠菜的味道不好,而且也不喜歡吃長條的菜
媽媽:還有其他的原因嗎
孩子:有,你老說蔬菜對身體好,要我吃,但是我看爸爸經常吃肉,也很少吃蔬菜,為什麽他可以不吃,我就一定要吃
媽媽:還有嗎
孩子:暫時沒有了
媽媽:你覺得爸爸是大人,說不吃蔬菜就不吃,我也沒有要求他吃,而卻在你明說不吃蔬菜的時候還要求你吃,所以你就覺得大人說什麽就是什麽,而你說的卻沒有用。
孩子:是的
媽媽:寶寶,媽媽讓你吃蔬菜,是因為上次體檢,醫生說你缺乏維生素,而你也經常便秘。如果你真的不喜歡蔬菜,那我們想其他方法。
還有,你是我們家的一份子,你說話是有用的,只不過下次跟媽媽爸爸說時,你要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對我們有什麽要求也要直說,不然,我們怎麽能猜透你的心思呢?
孩子:我可以吃除了菠菜以外的蔬菜,我也愛吃蘋果,我就是希望我可以自己選擇自己愛吃的東西
媽媽:好的,媽媽懂了,從明天開始,你點菜,我來做,但我們要記得以前的約定,零食少吃。
孩子:好的
不僅解決了問題,還讓我們學會了如何更好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