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火器初興起的時候,如何對付騎兵?

2014-03-10知識

騎兵是二戰以後才逐步結束戰場的,是坦克和裝甲車取代了騎兵。在一戰時期線列騎兵遭到淘汰,但不是因為榴彈炮和重機槍,而是因為鐵絲網。至於驃騎兵則長命的多,被淘汰是在二戰以後。

在火槍開始大量裝備軍隊時,在歐洲沖擊型的線列騎兵實際已經基本消亡了,當時步兵為了對付線列騎兵,裝備了大量長度6米左右的長矛,遇到線列騎兵沖擊,就把長矛斜插在地上,由蹲著的長矛手扶持,列出和刺猬身上長刺一樣密集的幾層長矛陣,而後面站著的都是勁弩手,等到騎兵接近到10幾米內才發射,就是板甲重騎也對這種長矛陣無可奈何,硬沖長矛陣的話,那會雙方傷亡差不多,而1個重甲騎兵的價格顯然遠超過1個長矛手,在這種長矛勁弩大陣流行開來以後,歐洲的線列騎兵實際已經消亡了。然而在火槍取代長矛和勁弩後,歐洲的線列騎兵反而是浴火重生了。

進入火槍時代,線列騎兵重新崛起,因為火槍的刺刀長度不夠,對付不了線列騎兵的長矛,所以這時的線列騎兵盔甲也不要了,排成三排百多騎橫隊沖過去紮就行了,火槍兵的刺刀陣只能防禦驃騎兵沖擊,遇到線列騎兵是一點辦法也沒有,所以在開闊地帶野戰,一群火槍步兵要是沒有拒馬工事,沒有己方線列騎兵配合,那遇到對方線列騎兵沖鋒就完蛋了。那時的騎兵團就是300多個~400多個騎兵,沖鋒時排成3條一字排開的整齊橫隊,當前排有騎兵中彈落馬,後排的騎兵就補上空缺,形成一個完整的沖擊面,這樣當線列騎兵的沖擊到步兵刺刀大陣跟前時,一個寬大的接觸面上就全是騎兵用長矛白紮活拒馬,遇此情景,步兵方陣無不立即崩潰。

在前裝槍時代,步兵如果遇到使用長矛的線列騎兵沖擊,必需有拒馬工事或線列騎兵配合才能抵禦的住,只有對付使用馬刀的驃騎兵才能單獨依靠步兵的刺刀陣擋住。線列騎兵被淘汰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那時用於正面突擊的線列騎兵迎來了真正的克星—— 鐵絲網!!!

至於八裏橋之戰,現在的china人都以為清軍騎兵沖鋒是這樣的,三萬騎兵排山倒海的沖過來,要真是這樣,10個英法聯軍也完蛋了

然而洋人們記錄的確是這樣的情況,八裏橋騎兵決戰實際上滿蒙只有4000騎兵分成好幾批輪戰,根本就沒有沖擊法軍步兵方陣,前幾批都是沖到法軍方陣200米前距離就下馬與法軍展開火槍對射,那些都是八旗龍騎兵,他們一人騎一匹馬牽一匹馬,牽著的馬身上馱著濕毛氈,用來當擋槍子的工事,他們就在工事馬背後向法軍放槍,雙方就這樣對射,等子彈打光了,這些騎兵也就紛紛跑路了。不久又有一批幾百騎兵沖來,又是如此,這讓所有的法軍目瞪口呆,他們從沒見過騎兵沖鋒竟是這樣的場景。就這樣一批打光子彈走了,又一批趕到戰場的騎兵來了,雙方對射了好幾個鐘頭的火槍。連法軍步兵的彈藥都快打光了,後來法軍步兵不敢開火了,於是把方陣開啟露出大炮,要用炮來轟那些亂七八糟三五成群原地射擊的清軍騎兵。而清軍見法軍方陣步兵墻開啟,露出裏面的大炮,立即就一哄而散了。

其實清軍投入了更多的大炮,可炮兵與騎兵沒有絲毫配合,炮兵只管用最大射程開火,所有的炮彈都高高的飛過法軍方陣頭頂落到後面很遠的地方去了,並從未修正過,大概是清軍傳聞洋炮射程很遠一發十裏,生怕打不著洋人,火炮都是往最大射程打,並清軍肯定是沒有統一指揮騎兵步兵炮兵作戰的軍官,總之各打各的,炮兵只管埋頭放炮,管他炮彈打到哪去了,騎兵也不理會附近的步兵炮兵,隨他們便去。而步兵列陣只管看戲,啥事也沒做。

而當法軍步兵方陣開啟,推出了火炮,清軍的火槍騎兵一哄而散後,在法軍側翼,突然沖出上千的騎兵,他們並未直接沖擊法軍方陣,而是沖入了法軍方陣之間的結合部,這些騎兵沒有下馬對射火槍,而是乘馬使用弓箭左右開弓亂射,在法軍步兵方陣結合部位置轉圈跑動遊走,法軍這就陷入了危機,無法還擊,因為大多數子彈不可能打中清軍騎兵,而是要打進對面的法軍方陣裏,這就很危險了,所幸清軍射出的箭都是亂飛亂飄,法軍才沒有一下子就垮掉,而正在這時,英軍的帕坦騎兵團,女王近衛龍騎兵團突然趕到,並立即發動了反擊,清軍的弓騎兵們見狀,撥馬就跑,根本沒敢迎戰,逃跑的路上還遇到了英軍的費恩騎兵團和普羅比騎兵團夾擊差點被合圍,當時普羅比騎兵團一名錫克騎兵對滿蒙騎兵評價道:「很靈活,很難抓,但一旦抓到之後就造不成什麽傷害了」。就這樣滿蒙八旗騎兵的進攻全部結束了。

很多china人認為八裏橋的滿蒙八旗騎兵是這樣被牛B轟轟的燧發槍加上刺刀陣打敗的。

然而實際上卻是被英軍騎兵用長矛打敗的。在八裏橋騎兵決戰之前,法軍的騎兵實際被一支蒙古騎兵隊所吸引,被引到了遠處,那就是法軍的北非西帕希騎兵團,滿蒙騎兵的馬矮,但跑的並不慢,當西帕希騎兵團想放棄追擊時,滿蒙騎兵就又轉身過來用射出去亂飛亂飄的弓箭攻擊法軍騎兵,當法軍騎兵調轉馬頭再次沖擊時,滿蒙騎兵又一哄而散的逃逸,並顯得馬力已經困乏,距離已經拉的很近,法軍騎兵再堅持一下就能猛劈蒙古騎兵了,就這樣法軍的步兵方陣失去了騎兵的保護,要不是英軍騎兵及時趕到,法軍要完。

china人都認為聯軍在八裏橋與滿蒙騎兵決戰僅僅死傷數十而已,實際上法軍傷亡慘重損失1000多人

鐵證如山,法國國防部檔案【法軍1796~1878戰鬥記錄】,明確記載八裏橋戰鬥法軍傷亡1000多人,戰績為25000,法軍統計的八裏橋清軍參戰總數大約30000,低於大清朝廷的記錄。

八裏橋決戰時,清軍炮兵投入80門重炮,法軍僅有少量小炮,根本沒有重炮投入,在八旗騎兵撤離後,由於清軍大炮還在轟擊法軍身後的空地,法軍就冒著少量保護炮兵陣地的清軍發射的槍彈,推動小炮到了距離清軍炮兵陣地500多碼的地方,瞄準清軍的大炮射擊,在打壞了清軍幾門火炮後,清軍炮兵就散夥了。

而清軍的步兵不止30000人,但大部份是團練,只有少量是綠營軍,當時看完騎兵大戰的大戲後,這些步兵既沒沖鋒也沒撤退,不知想要幹什麽,大概是想等到法軍撤離時才乘勝追擊,這就很危險,因為法軍步兵沒什麽彈藥了,幾萬人沖過來,那法軍還是要玩完。所以英軍的騎兵決定發動一次歐洲式的騎兵沖擊,迫使清軍步兵後撤。但這個任務非常艱巨,因為英軍的4個騎兵團實際總計不到2000人,而且其中一個還是不合適沖擊的龍騎兵団,而數萬清軍步兵卻有大量的長叉子,一旦清軍步兵按照拒馬戰術用長叉子迎上來,這連盔甲都沒有的英軍騎兵鐵定是要完蛋,但面對法軍已經沒有彈藥這樣的危險局面,不沖也沒有其他辦法了。所以英軍騎兵只能硬著頭皮上去拼了。

英軍騎兵過橋擺好沖擊隊形後,面對黑壓壓的清軍步兵緊張的連手裏的長矛都握不穩,沖擊發動後,清軍的步兵起初無任何異樣,就如同稻草人一樣原地不動,這樣的鎮靜程度使得所有的聯軍官兵都變得心情沮喪,看來今天是個災難性的日子,聯軍騎兵沖到距離清軍步兵100多碼距離時,清軍隊伍放了一排火槍,但聯軍騎兵中彈者很少,聯軍騎兵將長矛指向前方,懷抱必死心情的進行沖擊突刺。

但這時清軍隊伍中突然發出一片驚叫,幾乎所有的人都開始向後逃跑,只有幾十個騎馬的軍官揮舞著馬刀出來拼命,很快被刺翻了大半,剩下的也只好逃跑了,英軍騎兵一字排開,對逃跑的清軍步兵發動了一次教科書模式標準的西方騎兵沖擊戰,頓時遍地都是死屍和哀嚎的傷員,到快黃昏時戰場上已無任何清軍部隊存在了,聯軍騎兵確信至少有2萬5千左右清軍步兵死傷於這次驅離行動,但絕大部份是他們逃跑時自相踐踏造成的,此戰英軍騎兵損失微不足道,全部都是清軍施放排槍造成的。

八裏橋清軍步軍是勝保所指揮的綠營軍和團練,大約有1000綠營軍火槍手和1000團練火槍手和超過40000團練長矛手長叉手,此外還有200護軍營火槍手,也就是英軍騎兵在沖擊清軍步軍時遭受了2200枝火槍齊射!!!八裏橋之戰數千官軍挾數萬團練鄉勇列陣,實際無論遠射近戰均已能力足夠,結果被區區2000英夷騎兵用長矛擊敗,不是武器的原因,而是團練鄉勇平日操練並未見過真實的騎兵沖擊場面,也未與官軍合訓過戰術配合,而官軍與習火槍的團練鄉勇站在前排放槍太早了,距離尚遠排槍就已放出,沒打著多少英軍騎兵,而放槍之後,鄉勇們本應前行以拒馬陣頂住騎兵沖擊,但因沒見有英夷騎兵大量落馬,倒見英夷騎兵長矛突然由高舉變成指向前方沖殺而來,於是心中膽寒,一哄而散了,所以全軍潰散。如果官軍火槍手等洋夷騎兵沖到20米內再放槍,那就必然可以看見大量洋夷騎兵落馬,就能振奮初上戰場團練的士氣,而且已經這麽近距離,想跑也跑不了啦,也只能硬著頭皮,把那長叉長扒按拒馬操練那樣挺著了,那英軍騎兵就完蛋了,前有拒馬後有重新裝彈後的火槍轟打,區區2千左右長矛騎兵,哪裏能是超過95%都是手持可立拒馬陣長叉長扒的鄉勇團練,總數約5萬的清軍對手???而當時法夷步兵更連槍彈都打光了,見此情景也該抱頭鼠竄了。

法國的【聯軍中國征戰回憶錄】中證實,清軍弓騎分批投入的,每批都不多,聯軍是用絕對優勢兵力迎戰,在韃靼騎兵撤退後,所有的戰鬥都和行軍一樣順利!!!清軍在八裏橋投入了幾十門重炮,英法聯軍根本無重炮投入,如果炮隊不是把炮彈全部打到聯軍陣營後方很遠的地方,而是打在聯軍陣營裏,那法軍也早就完蛋了,根本都用不著出動騎兵沖殺。

滿蒙八旗軍在整個第二次鴉片戰爭對洋夷作戰僅傷亡1200人,包括步軍,炮兵和騎兵,其中在八裏橋最多傷亡幾百人而已,根本沒有什麽30000騎兵全滅,大清任何時候都沒有30000滿蒙鐵騎,自從乾隆收了新疆以後,平時連1000可以機動調防參戰的八旗軍都沒有,何況30000八旗騎兵,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能遭遇到小幾千八旗騎兵和蒙古騎兵,還是要托長毛作亂之福,大清用了幾年時間在黑龍江,吉林與漠南蒙古新編與征集了幾千新編八旗軍和幾千漠南蒙古騎兵。

前裝槍時代的火槍沒有多大威力,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的同治五年,法軍拿著線膛燧發槍入侵北韓,被北韓人用明末清初時期的火繩槍打的一敗塗地,哪有啥大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