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認真的辟一波謠,以「黃種人」來稱呼我們其實是不科學的,甚至是帶有歧視味道的,在過去西方醫學當中,黃色皮膚通常被視為患有疾病的癥狀,比如黃疸病等。
根據中西交往史料記載,來過東亞的西方旅行家,大都將中國人的膚色記為「白色」。直到有位叫布魯門巴的德國人類學家布率先使用了「黃種人」名稱,並且發明出了一個新種族「蒙古人種」,將中國人和日本人都被納入其中。在這之後,西方人對「黃種人」或「蒙古人種」的印象定在東亞人的身上,將其視為處於「白種人和黑種人間的」種族。
從人類學的角度又是如何劃分不同地區的人群呢?真正專屬於東亞人的特征又有哪些呢?
|新生兒青斑
它指的是嬰兒身上某塊部位會出現淡紫色或是青灰色的斑塊,看起來有點像挨打後造成的淤青。因為它的存在,還曾鬧出過不少尷尬的笑話。
比如居住在美國的中國父母就常被鄰居舉報虐待小孩,等警察強制將孩子送到醫院檢查後才發現是一場誤會。不過這也不能怪美國鄰居多事,畢竟白皙的皮膚上突然青一塊紫一塊的,難免會讓人懷疑。
好在當伴隨著孩子的成長時,這些斑塊就會慢慢地消失了,所以長大成年的我們幾乎都不記得它們曾存在過。
|內眥贅皮
對於歐美人來說,我們東亞人的單眼皮也是他們不可能擁有的。我們最為獨特的單眼皮是眼眶內側有一條皮膚皺褶,叫做內眥贅皮(下文稱內眥褶)。它是上眼瞼褶皺、下墜包裹眼頭的結果,有輕重程度之分。程度較輕的就成了內雙,而較為嚴重的便成了所謂的單眼皮。
根據進化論的解釋,東亞人獨特的眼型主要起源於對極度嚴寒環境的適應。如果在寒冷的地方,第一時間凍瞎的可能就是「雙眼皮」的歐洲人。當我們的祖先從西伯利亞遷徙到東亞大陸後不久,就迎來了寒冷的末次盛冰期。(約在距今22000-18000年)。 為了在寒冷的環境中生存下去,我們的祖先無論在外貌、體格上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我們能對抗惡劣氣候的雙眼。比如我們眼窩內脂肪層不但會加厚、還會進一步延長,而且眼部的皮膚會向內生長,使眼眶變小。
除了防寒作用,單眼皮對強光的緩和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據研究報道,幹凈新鮮的雪面對太陽光的反射率能高達95%。也就是說在陽光下,95%的太陽光線會被雪面反射出來。我們知道去滑雪時不戴墨鏡,很容易得雪盲癥。
但我們的祖先沒有發明墨鏡該怎麽辦?此時,眼縫更小和眼皮更厚的的瞇瞇眼,就成了抵禦雪地強光的利器。總而言之,我們普遍存在的內眥贅皮是當年祖先稱霸雪原的重要籌碼之一。
那些找不出哪個單眼皮的歐美人卻把我們祖先打江山留下的特征視為病態的特征。在西方審美的霸氣統治下,我們很多人爭先恐後去做「雙眼皮整容手術」,紛紛遺棄了這一最具標誌性的特征,至於這樣人為的歐亞混搭是變美還是變醜就因人而異了。
|鏟形門齒
請試著用舌尖舔自己上門牙內側,再舔下門牙內側,你有什麽感覺?我們很多人會發現自己的上門牙內側是凹進去的,而下門牙內側則是平的、不凹的。別以為只是自己的門牙大所導致的,它是東亞人有別於其他區別地區人種的顯著生理特征。這個特征它有一個較為專業的名稱叫做鏟型門齒,指的是在我們上頜兩顆中門齒的兩邊緣翻卷成棱,中間低凹,會像一把鏟子。
在中國絕大多數人都是這種門齒,鏟形門齒有的還會延伸到唇側面,使門齒的唇側面中央凹陷,形成雙鏟形門齒。在東亞人中,鏟形門齒出現的比例約為90%,而歐美人和非洲人鏟形門齒的出現率極低。
(PS:可以用自己的舌尖頂住門牙內測,來感受一下自己是不是鏟形門齒)
|瓣狀甲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過,自己最小的腳趾頭在指甲蓋上「分叉」的樣子?乍一看,還以為是指甲蓋不小心被劈開了,但其實這樣的小腳趾頭分叉叫做瓣狀甲,相傳只有血統純正的東亞人,小腳指甲才是兩瓣的。在歐美等地,他們壓根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除非是得了甲溝炎等。
那麽,為什麽唯獨東亞人才有這個特征呢?民間傳說是因為600多年前,當時朱元璋決定把人口較多的山西人南遷時,士兵們主動把自己的小腳趾指甲蓋砍斷而流傳下的。
現在我們都知道,刀砍所造成的外傷是不可能做到代代相傳的。但有研究者考察後發現,全國各地的人都存在趾甲分瓣的現象。這意味著該性狀在中國人群中是很常見的。
從時間的角度上,科學家推測瓣狀甲可能是來自古老的華夏民族,推測是當時古華夏人的腳趾頭產生了基因突變,因為某些原因流傳下來了。由於目前瓣狀甲的研究還不多,所以它能否真正作為漢人所獨有的標誌還有待商榷。
——
上文提到的鏟型門齒、嬰兒出生時臀部烏青色斑、眼睛上的內眥褶甚至包括瓣狀甲都比按膚色來區分人種更加靠譜。
並且不像以皮膚顏色分類那樣歧視少數裔,這些具體特征在法醫學上發揮著很大的用處,尤其是鏟形門齒。我們知道人死後腐爛,很快皮膚、頭發、眼睛等就變得模糊無法辨認了。但牙齒因外包堅硬的琺瑯,不易損壞,因此其差別在法學上頗具有意義。比如當發生跨國的案件時,法醫就可以透過鏟形門齒的特征來確定受害人身源了,從而縮小偵查範圍,找到偵查方向。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