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曦,Simone Rebaudengo
控制的尷尬
對於一切被標有「智能」的東西,我們總是滿懷期待,但是現實總是一如既往地令人失望。即使是當下所謂最智能的產品,它們所含有的尖端技術(如數據分析,環境感應等)也不足以提供一個令人滿意的使用體驗。 我們假借「智能」一詞來掩蓋將產品連入互聯網進行遙控的本質,並且刻意忽略它們原本該有的樣子。
然而,倘若智能產品真的如同好萊塢大片所描繪的那樣:有自己的思想、做自己的決定、走自己的路。那麽過不了多久,它們會不會仍然聽從我們的指揮?還是會變得捉摸不定?如果真到了那個時候,究竟是誰在控制這些產品?
眾所周知,易於控制一直是產品設計的基本原則之一。迄今為止,幾乎沒有一個產品不是召之即來、揮之則去的。基於明確的目標與需求,我們創造一個又一個的產品,同時賦予它們簡單易懂的人機介面,提供舒適的體驗,方便使用者使用。
盡管如此,我們天性對於便捷與效率無止境的追求,逐漸使得我們所設計的產品越來越趨於自動化,甚至開始越過我們做出一些決定。
不過這些產品還是可控的,至少是一部份。
這不是明天,而是今天,甚至可能是昨天的事情了。
當下我們所處於的不是一個充滿機器人的科幻時代,而是一個被各種智能產品所包圍的真真切切的現實世界,它們能夠感知並且理解周圍的環境,甚至自由穿梭於互聯網的各個角落。就如Dunne和Raby所說:產品或許都擁有自己的生活。
近日一項關於Nest恒溫器的使用研究表明(除了滿意界面設計與遙控功能之外),受訪使用者竟然對其所標榜的「智能」給出了負面的評價。由於Nest對環境的感應不夠精確,他們無法完全信任其自我調節功能(Nest是透過判斷使用者在不在家來設定暫離模式的)。那些受訪使用者表示他們不太能夠理解Nest在學習什麽,只看到它一直在重復著那些預先設定好的流程。有意思的是,這些使用者最終還是表示了對Nest的不信任:「它似乎一直專心在做它自己的事情,就是沒告訴我它在幹點啥。」
從指令到交流
很明顯的,現今產品的角色正在悄然發生變化,與之相伴的則是它們與我們之間互動方式的更叠。雖然我們還是牢牢控制著產品,但是較之以往,方式已經變得相對通融、靈活。
或許有一天,洗衣機不在分開機和關機的狀態,而是一直處於待機模式,直到下一個洗滌任務的到來 。而燈光將不再僅僅只受到屋裏人的控制,任何可以連線到它們的人都可以使用這些燈光。然而,當極客們在公司向同事展示遙控把家裏的燈光全部點亮的時候,他們毫不知情的家人會是經歷著怎樣的一種詭異的體驗呢?
一旦獲得理解資訊的能力和權利,產品就被賦予了自己思考的可能性。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意味著它們會被自己的視野、自己的環境所左右、所限制。當咖啡機知道我血壓很高的時候,它還會給我一杯咖啡嗎?與此同時,如果我的手環告訴它我今天跑了很多公裏之後,它又會怎麽做呢?改變主意,來一杯提神嗎?
因此,不同於單一的控制原則,以後我們將有必要設計產品的主見。 它們不在是默默地自動完成交予的任務,而是不斷地透過收集理解資訊,與我們保持共識。昨天我們只需要打磨精致的按鈕,明天我們將有必要建立真實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