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護膚品中的1+1<2,這篇文章都幫你解決了

2021-11-15知識

這是之前言安堂邀請的護膚品搭配雷區~大家可以看看自己手上的產品,防止踩雷。

之前小訾在知乎後台收到很多類似於這樣的問題:「我最近正在用某某成分的產品,可以和XX搭配使用嗎?」成分搭配確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如果搭配得好,是可以產生1+1>2作用,比如早C晚A,菸鹼醯胺+A醇CP,但是糖精們也別忘了,如果搭配時不註意的話,反倒有可能產生1+1<2的作用,白塗了也就算了,嚴重時候甚至可能會爛臉!

所以今天小訾就來和大家說說護膚品搭配中有哪些雷區。

1. 低pH和高pH產品混搭

健康皮膚有自己的最佳pH範圍,類似的不同護膚品的pH也不同。比如說含原型Vc、水楊酸、果酸等產品,需要在低pH下(pH<4)才能起到比較好的作用。那麽一起搭配的精華或者水乳最好不要選擇高pH產品(中性或者堿性產品),否則它們的功效會有所減弱。 比如說含A醇類的產品,因為A醇的最佳作用pH在5.5-6.5之間,或者說像是皂基乳化劑含量比較高的產品,比如倩碧小奶油(pH8左右)。

當然也有其他解決方法,比如說可以用Vc衍化石相關的產品(如AA2G的最適pH在6-7),或者選擇比果酸更弱點的酸——碳酸(花王的最愛),起作用pH在6左右。

2 角質剝脫成分疊加

這類代表性產品有水楊酸,果酸,A醇以及磨砂膏等等。它們單獨拿出來就具有不錯的

促進皮膚新陳代謝、膚色均勻甚至是撫平皮膚表面細小溝壑的功效(這些都和去角質有關系)。所以有的糖精就想更上一層樓,把兩種不同類別的角質剝脫成分疊加使用,但其實皮膚角質層比你想象的要薄,只有區區幾十微米,根本經不起這樣的折騰。結果反倒會使皮膚敏感,容易被紫外線和外界細菌侵襲,造成皮膚刺痛發紅。 所以猛藥型的成分,該分開用就分開用吧,因為護膚品的效果要在安全範圍內才有意義。

3搓泥

有些糖精好不容易避開了前面兩個坑,找到了2款不同成分的產品,聽別人說搭配一起使用會讓效果增強,結果最後關頭一用下來發現搓泥,這就很讓人悲傷了。如果是功效類產品(美白、抗皺之類的)的話,對最終效果會打個折扣,而如果是防曬的話,基本上你可以當作白塗了。所以搭配產品不僅要註意功效成分的復配,產品的base也很重要。當兩款搭配產品中含有大量的大分子與高分子聚合物(卡波姆、黃原膠、生物糖膠-1等)或者有機矽彈性體,搓泥風險會大大增加。比如olay的大紅瓶,搭配不當就很容易引起搓泥,這和它含有高含量粉末、聚合物等有關。

當然萬一不小心買到兩款搭配起來容易搓泥的產品,也不是沒有解決方案。可以在使用方法上動動腦筋,比如說塗抹的時候可以順著一個方向一層一層平塗上臉,避免來回往復揉搓,然後每層產品幹透再塗下一層,防曬的話需要等待成膜。

4. 苯氧乙醇+氯苯甘醚防腐劑CP

像很多人說使用其它產品一切正常,但一用某個護膚品臉上就會有刺痛感,就有可能是因為裏面的防腐劑搭配有問題,這是個很多人都沒關註到的點。 之前來自愛茉莉的研究表明,0.5%的苯氧乙醇和0.3%的氯苯甘醚(這兩個都是常用的防腐劑)單獨用刺激性都不大,但是兩個碰到一起,對皮膚的刺痛直接加倍!

像蘭蔻粉水有不少消費者反應使用時有刺痛感,除了和裏面添加大量的丁二醇有關,和它防腐體系裏面直接添加苯氧乙醇+氯苯甘醚也有一定關系。

總的來說,產品搭配得不好會出現1+1<2的情況,在這過程我們要註意成分疊加是否放大刺激或者使得某些活性成分部份失活。當然最重要的是,不管是什麽樣的搭配,一切都要以自己的膚質和需求為核心,而不是人家說好就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