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心理咨詢師如何避免過多的被來訪者的情緒感染?

2014-12-07知識

這裏隨便說說自己的一些想法。

第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臨床方向。大家的性格不一樣、敏感度不同,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去做某一類的精神疾病,或者使用某一類的心理療法。

打個比方,我自己做創傷後應激障礙癥PTSD比較多,病人往往是現役的軍人或者是警察,還有很多在童年或成年時遭受各種虐待的患者。治療PTSD必須要患者去講述、加工、處理過往的創傷經歷,而且這些創傷經歷的細節對於治療往往很重要(比如幫助我們去做行為暴露,或者去挑戰負面認知)。有的創傷經歷的確很駭人聽聞,我們作為一般人是完全想象不到的。比如去阿富汗打仗失去戰友,比如去處理血淋淋的兇殺案件,比如童年時期被反復虐待,比如火災中失去家人等。

我們做認知加工治療CPT的訓練中,往往會和受訓的人提到,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來做PTSD的。有的人想象力過於豐富,盡管他們只是從患者那裏間接地獲取了創傷經歷的資訊,但是卻感覺好像自己親身經歷了似的,如此會造成很大的精神上的困擾。我個人覺得這並不是「同理心「的強與弱(當然我也沒有數據來支持),更有可能是和個人的想象力有關。有的人看恐怖片、犯罪片、血腥暴力的鏡頭,看完了好像什麽都沒有發生似的,倒頭就可以睡著。有的人看這些內容的電視劇,會產生很強烈的生理和心理反應,看完了可能會在接下來的數天甚至數周裏「走不出來」。後者就不太適合去做PTSD。

最好的例子:我大概屬於前者,特別喜歡看僵屍片(我也不知道是為什麽),聽完了患者的各種創傷經歷,我的大腦不會進行任何深入的「想象」,自然就過去了,不受影響。可是我老婆就不同,看到媒體上報道的意外事件(比如說火災、車禍、兇殺案),她可能幾天都無法平靜心情,她會很容易把這些創傷事件「搬到「自己生活中來(「如果這樣的事情發生在我身上會如何」)。

第二,管理好自己的工作量,不要每天安排過多的臨床時間。 所謂的」來訪者情緒感染「,或者說」心累「,有的時候可能是」認知資源竭盡「。如果工作時間過長,大腦過度使用,那麽人會過於疲勞,進出現「情緒敏感」、「更加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註意力不集中」、「工作記憶下降」、「易怒」等現象。

這個問題不難解決,一般工作的地方(比如說醫院),我只需要每天做四個小時的和患者面對面的臨床工作,最多不超過每天五個小時。我自己有的時候還會做一個私人執業,這樣加起來最多每天六個小時臨床時間。我感覺不能再多了。

而且我每天六個小時臨床時間的前提是,我每周有半天做一個臨床診斷,然後空出一天來寫診斷報告和提供診斷結果,還有半天時間是各種開會。所以真正做臨床時間,每周也就3-4天罷了。

第三,做好臨床筆錄。我們的工作記憶是有限的,作為精神健康服務的提供者,我們不可能記住患者所有的故事、背景、經歷等。這樣去做不僅不現實,而且可能會出現「資訊量過載」,從而讓我們變得更加低效。 我們需要盡量空出足夠的「認知資源」,如此在進行心理治療時,可以更有效地進行工作,不會被不相關的資訊幹擾。

這個也好解決,確保每一節治療(50分鐘)之後,有至少10分鐘時間來做好臨床筆錄。我個人覺得10分鐘可能還不夠,15分鐘會更好。記好了筆錄,下一次做治療前,我只需要花上幾分鐘,看一看自己的筆錄,便可以回憶起大多數的內容,從而更加「從容」地投入到心理治療中,而不會出現「大腦過載「的情況。

第四,設定好治療師和患者的邊界。 這個可能對於DBT治療師是個很熟悉的話題,有這樣的幾個很基礎的信念,治療師一定要明確下來。而這幾個信念對於「減少來訪者的情緒感染」是很有必要的,包括:

  • 我們沒有辦法控制別人的行為。
  • 我們沒有辦法保證別人的安全。
  • 我們沒有辦法讓別人做出改變,除非他自己要做出改變。
  • 患者自己的動機、努力、投入、承諾,對於治療結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我們作為治療師並沒有那麽」厲害「,我們的角色是「輔助性」的。
  • 我們不應該比患者還更加努力。
  • 當患者願意做出改變時,我們會全力以赴輔助他。
  • 患者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沒有其他人可以為他承擔責任。
  • 患者有做出自己決定的權利和自由,這個我們必須尊敬。
  • 大概就這樣想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