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看上去健談的人,內心卻討厭任何形式的社交,到底是什麽心理呢?

2015-08-31知識

謝邀。

這個題目讓我想到最近收到的一條粉絲提問:

「KY你好,我畢業好幾年了,現在在離家挺遠的一個大城市工作。我性格挺開朗,會去社交,也有不少朋友,但依然總是有種不知道自己屬於哪裏的孤獨感。可能因為快過節了,朋友兩三常約出來聚,唱唱歌吃吃飯,照理說應該很熱鬧,但不知道為什麽,在這種熱鬧中我卻感覺更加空虛和孤獨了,真的還不如一個人待著。有時想想,在這個城市的時間也不算短了,卻依然覺得自己像個異鄉人。」

這位留言的粉絲和題主一樣,或許都像是人們常說的「外向的孤獨患者」——他們看起來健談開朗,也有完備的社交能力,但內心卻並不喜歡、甚至討厭,並且想要逃離這種空洞的社交。

因為在那之中,他們感到自己比獨處時更加孤獨。而顯然,這類人的 孤獨顯然並非源於身邊沒有人陪,而是來自於歸屬感的匱乏。

為什麽這麽說呢?歸屬感是怎樣的一種情感?為什麽它很重要?以及,那怎樣做才能幫助我們獲得它呢?

我們需要一種歸屬感,

而它並不完全取決於是否處於群體之中

歸屬感,指的是一種 人希望被接納為一段關系或群體的一部份的情感需求,人們渴望在一段關系或一個群體中作為真實的自己受到肯定和重視。 同時, 歸屬感也是自我身份認同的重要支柱 (Baumeister& Leary, 1995)。

人們之所以會在某個地方,某人身上,某段關系或是群體中找到歸屬感,是因為對方滿足了一些獲得歸屬感必要的條件。在以下幾個與歸屬感有關的方面,即使滿足了其中某一、兩個,也無法讓我們對其產生歸屬感。只有當絕大多數或全部都得到滿足時,歸屬感才會產生:

1. 感到安全

歸屬感產生的一個重要前提是你能夠在那個人身邊、那個環境中或是做那件事情時有一種安心和踏實的感覺。你不需要時時刻刻保持警惕,或者因為怕受傷害偽裝起真實的自己。

2. 一定的相似性

要獲得歸屬感,意味著你能在其中找到某種相似性,這種相似性可以是各個層面上的——可能是你和某個人、某個群體有著共同的愛好、價值觀,或是理想,可能是某個地方和你的故鄉有相似之處,還可能是Ta像你曾經愛過的某個人。

3. 認可及被認可

你需要認可這段關系中的另一個人或是這個群體所秉持的理念或價值觀,認可他們所倡導的事。同時,你也需要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在這其中得到一定程度的認可。

4. 能夠參與

你在這段關系,或是這個群體中需要有一定程度的參與感,而不能僅僅是消極、被動地承擔和接受。也就是說,你可以主動地做出一些行為,並且你知道你的行為是有意義且能夠對他人造成一些影響的。

5. 情感上的連結

就像開頭粉絲的留言所描述的, 歸屬感的獲得不在於量而在於質 ——我們需要在表面的熱鬧之外,與他人建立更深的、情感上的連結。 找不到歸屬感的孤獨是因為親密感的匱乏,而不是缺乏社交。

關於歸屬感,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是, 歸屬並不等同於從屬。 前者指的是一個人在一段關系或一個群體中感受到自我價值的肯定,而後者則要求對群體的從屬,包含了服從與同化。

後者恰恰與歸屬感所強調的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是相悖的,它追求一種區隔——我從屬於什麽,不從屬於什麽,是一種標簽式地將自己與「與我不同」或是「我討厭的」事物區隔開來的行為。

因此, 尋求歸屬感與追求個體的獨特性並不沖突 。如果,一個人或群體試圖用「歸屬感」引誘你,想把你改造成和他們完全一樣的樣子,那麽這其實是一種操縱,因為 真正的歸屬感是一種接納和認同你本來的樣子。

這就像是親密關系中常說的「我屬於你」,代表的不應該是一種被占有,而是 我覺得自己本真的樣子,能在與你的關系中被接納和肯定。

為什麽歸屬感對人而言如此重要?

歸屬感是人們在保障基本溫飽和安全後最重要的需求。 根據Maslow (1943, 1954) 提出的需求階層金字塔理論,人的需求有先後順序和高低層次之分, 在我們基本層次的需求得到了滿足之後,就會產生更高層次的需求。

Maslow認為,處於最基層的是我們的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和安全需求(safety needs)。不難想象,我們最先需要解決的是自己的溫飽問題,和一個安全、沒有威脅的環境,因為它們直接關系到我們能否生存下去。

在生存得以保障之後,人們就會開始尋求愛與歸屬感(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s)——我們需要愛人與被愛,想要找到令自己感到安心、被接納的地方和群體,從而摸索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而在這一層需求被滿足了之後,才是對於尊嚴(esteem needs)和自我價值實作(self-actualization)的需求。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正視自己更根本的需求,就陷入無止境的對於成就的追求,或者認為愛與歸屬感僅僅是「可遇不可求」的東西, 那麽人們即使取得了很多的成就,「越級」滿足了更高層次的需求,也無法填補獨處時內心的空虛感和孤獨感。

除此之外, 歸屬感還與我們的身心健康密切相關。 歸屬感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為我們提供好的社會支持,這種支持既是資源上的,又是情感上的。許多研究都曾發現,充足、穩定的社會支持對心血管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甚至基因表現都有著不同的積極影響(Cacioppo & Patrick, 2008; Uchino et al., 1996)。

美國密芝根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缺乏歸屬感還會增加一個人患抑郁癥的風險。參加這項研究的有一部份是重度抑郁患者,另一部份則是社區學院的學生。給他們派發的問卷內容主要集中在心理上的歸屬感,個人的社會關系網和活動範圍,沖突感,寂寞感等問題上。結果指出, 是否擁有歸屬感能最準確地預測一個人是否抑郁。

我們該如何增強自己的歸屬感?

有一種十分簡單的、常常被人們用來尋找歸屬感的方式,那就是懷舊。 當我們懷舊時,我們懷念的不僅僅是過去的情境與事物,更是那些與我們走過那些地方和經歷那些故事的人 (May, 2017)。

當我們去到一個新的環境,被不熟悉的人和事包圍時,也是歸屬感最容易受到威脅的時候。而此時,懷舊就能讓我們與過去的社會關系再次建立起連結,這種遙遠的寄托和寬慰,一定程度上緩和了我們當下的孤獨感。因此, 如果你時常懷念過去,可能是由於在現在的生活中找不到歸屬感

然而,懷舊的效果是有限的,它只能為我們提供一種暫時的歸屬感。並且, 一些人可能會在從回憶過去的連結中得到了短暫的慰藉之後,因為意識到自己已經永遠地失去了過去,反而在當下陷入更深的孤獨之中。

那麽,有什麽更好的方法,能夠幫助我們增強自己的歸屬感呢?

首先,你需要知道的是, 你的身邊至少要有一個能與你建立情感上的深層連結的人。 有這樣一兩個人存在,可能比擁有一群可以一起吃吃喝喝、休閑娛樂的朋友都要來得重要。

如果你只是擁有一群可以吃喝玩樂的朋友,卻沒有一個可以尋求情感支持的人,那麽就像開頭說到的, 這種高頻、純粹的低質素社交給自己帶來的內耗會讓你感覺更加孤獨。

而當去到或是身處一個讓你感受不到歸屬感的環境,想要找到一個能夠建立深層連結的人,最重要就是先 放下自己的各種預設和偏見

首先, 社交本身是沒有問題的 。積極主動地去參加一些能夠結識新人的活動是一個很常見的方法。如果你還在學校,那麽可以從加入一些你可能會感興趣的社團或者同鄉會開始;如果你已經工作了,也可以找到一些誌同道合的人創立的組織或興趣小組。這樣做的好處是,至少可以保證你們是有一定的共同點的。

重點是, 你需要在一群人之中小心地摸索和試探,他們之中有沒有人是能夠和你進行一些更深度的交流的 ——Ta可能有著你很喜歡的性格,可能你們有相似的價值觀,也可能你們莫名地信任彼此,都願意在對方面前進行一些自我暴露。

然而,參加這種較大型的社交活動對一些人來說可能是有一定困難的。因此,你可能需要試著從身邊現有的社會關系中找到能夠和你彼此提供情感支持的人,而這恰恰更加需要放下偏見和預設。對此,有一個準則是: 尋找你們的共同點,而不是聚焦在你們的不同之上。

比如,你生活中經常會和一個比你年長很多的人接觸,Ta可能是你定時去做義工的敬老院的一位你負責照顧的老人,你預設你們之間可能很難有什麽共同語言 。但對方或許很喜歡跟他人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而你剛好喜歡聽故事,你也享受和這種思想上的差異和碰撞。

當然,維持現有的情感連結也非常重要——和在家鄉的親人,和在世界各地打拼的朋友,等等。然而, 遠方的連結能夠填補我們的孤獨感,卻不能替代近在身邊的情感支持。 我們的生活中每天都有各種各樣的事在發生,也會遇到大大小小的困惑和挫折,但客觀條件決定了你很難每天和千裏之外的他們更新你當下生活中發生的大小事。

此時,往往是身邊的人才能給你提供更加有效和及時的支持,不論是資源上還是情感上。他們會更加了解你所處的情況,你要面對的人和你描繪的狀態。 只有當你在當下所處之地覺得自己能夠有可以求助、可以被傾聽、可以及時地陪伴在身邊的人時,歸屬感的種子才能夠發芽。

人與人之間需要建立連結,人與地方之間也同樣需要 。你很難在完全不了解,並且從未探索過一個地方的情況下,就對其產生歸屬感。你不需要熱愛那個地方,就像我們不是每個人都熱愛自己的家鄉,但它卻總是那個提到「歸屬感」我們會最常想到的地方。

我們要做的是去發現哪怕一點,這個地方的動人之處,它可以是這個城市其實很有人情味,也可以是你很喜歡這裏某個街區秋天的梧桐樹葉。這些動人之處會讓你覺得,縱使這個地方有這樣那樣的不好,但它依然有著溫柔的一面。

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是, 試著制造更多的回憶 ——與人之間的回憶,以及與這個地方之間的回憶。這種回憶除了日復一日、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之外,還需要有更多特別的、帶有一點儀式感的事情。

最後, 自己內心的平靜能讓我們更好地在外界找尋歸屬感 。因此,即使是離開了讓自己感到安心的地方和人,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城市,被素不相識的人包圍,也不要停下去做那些能讓你找到內心平靜的事情。

這件事可能是每天泡澡,可能是讀書,可能是寫字,也可能是看某一部特定的電影。在我們還暫時未能從外界獲取歸屬感之前,我們可以做的最好的事,就是先努力讓自己靜下來,以一顆不那麽浮躁的心,去尋覓歸屬。

以上。

原文發表於 為什麽和很多人一起時仍然會孤獨?| 你抑郁可能是因為沒有歸屬感

了解更多與心理相關的知識、研究、話題互動、人物訪談等等,歡迎關註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學社區,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份人才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