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貓斯圖
東北的豬肉,大概是全中國吃豬肉最出名的地區。歐亞大陸彼岸的德國,則是在西方世界出名的豬肉之王。
說起 德國美食 ,你總能想到大豬蹄子和香腸(還有和東北酸菜差不多的德國酸菜)。
說起德國的 香腸 ,那可是德國人的飲食驕傲(法國人露出了嫌棄的表情)。據統計,全德各地有1500多種香腸,種類之繁多堪比德語區琳瑯滿目的各色啤酒。當然這東西其實也都是源自中世紀缺衣少食的年代,為了讓肉類的保存時間更長,人們只能用香料腌制這些肉品,就形成了香腸文化。
德國香腸裏比較著名的有 慕尼黑白腸 ,但其實這種香腸使用的是小牛肉和部份豬肉,不是真正的豬肉腸。
慕尼黑白腸
比較典型的豬肉腸是
紐倫堡小香腸
,金奶油膩,一口一根,根本停不下來。
紐倫堡小香腸
是很油膩了
自己烤似乎會沒有辣麽油膩
還有一種在德國街頭常見的小吃是
咖喱香腸
,是把很長的香腸切成一段一段,澆上德國口味的咖喱醬(印度人露出了嫌棄的表情)制成的,三五歐元一份,雖然不怎麽好吃,但去德國的話還是值得試試。
咖喱香腸.gif
還有一種德國南部特色的豬肉料理叫做 肉芝士 (Fleischkäse) ,是把豬肉和牛肉磨成非常細的肉糜,做成大麪包的形狀,在烤箱裏烤制而成的。肉質松軟,夾德國奶油小麪包是一絕,只是稍微鹹了點。
肝腸 (Leberwurst) 說是香腸,其實是裝在鐵皮罐裏的肉糊,有一種豬肝特有的臭味。這似乎是德國人唯一能夠接受的正經內臟制品,要抹在麪包上吃。對於不習慣這個味道的人來說,這玩意堪比瑞典臭名昭著的臭魚罐頭,反正我是試了一下就放棄了。
某肝腸廣告
除了這些精加工的食品,肉類的吃法就更多了。
德語區出名的豬肉料理是 維也納炸豬排 ——當然這也並不是只有在維也納才能吃到。只不過對於東亞人來說,這種炸豬排的口感似乎算不上好。無論是日式炸豬排還是上海炸豬排,追求柔嫩口感的東亞人總會讓肉裏夾著鮮美的肉汁。而這在維也納豬排裏是無論如何也找不到的異端。
曾經有德國人非常驕傲於他們的炸豬排技藝,並表示亞洲絕對找不到比維也納豬排更好的豬排。然而當我在上海請他們吃過日式豬排以後,這些人就再也不敢多說話了。
維也納豬排
還有常見的是把肉糜做成肉餅煎炸後食用。沒錯,這就是最 原始的漢堡 。很多人應該沒有意識到,因為美國快餐文化而奉行全球的漢堡包,其實源自愛吃豬肉的德國人。
1848年,由於意大利的民族主義革命,整個歐洲都被帶動著爆發了名為「1848年革命」的浪潮。德意誌地區也不例外,而且因為王位的爭奪而陷入了比其他國家都更混亂的局面。一些上流人士擔心自己受到迫害,組團從德國北部的漢堡港出發,逃亡美國。漢堡港碼頭邊至今還停著一艘艦船博物館展出當時人們逃亡的展品。
因為是逃亡,這些上流人士在船上的飲食遠不如原來。為了給自己解饞,他們就把德國人吃豬肉的技術發揮到了極致,制作了第一批漢堡。而漢堡排在傳入美國之後,也因為這些人出逃的漢堡港而得名了。
德國煎肉餅hhh
吶 您的漢堡做好了
還有當然就是 德國大豬蹄 了。
其實很多中國遊客吃到的大豬蹄,叫做 水晶豬蹄 (Eisbein) ,外皮晶瑩剔透,屬於德國的北派豬蹄。它的制作方法是先將豬蹄煮熟,然後放在平底油鍋裏簡單煎炸,配上解膩的酸菜就可以吃了。如果再來一杯略帶酸味的小麥啤酒,那這頓飯可以說是值回票價的。
水晶豬蹄 (Eisbein)
到了施瓦本地區和巴伐利亞州,德國還有一種南派豬蹄 (Haxe) ,是完全用烤箱烤制的。外皮因為長時間的烤制已經變得焦黃緊致,不用特殊的刀具是切不開的。而裏面的肉,也因為烤制的關系而比北派豬蹄多了特殊的香味。南派豬蹄配上略苦的白啤酒是最好。
烤豬蹄
去德國旅遊,千萬不要只品嘗一種大豬蹄子, 一定要讓導遊帶你把兩種都吃到才算圓滿。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更多精彩,請關註公眾號環行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