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位前同事,在團隊的時候是主管律師級別,能帶團隊負責大標的額的復雜案件。離開團隊之後獨立去了一家北京排名相對靠前的律所,主要業務是政府企事業單位的法律顧問業務。
在團隊的時候,大家都很喜歡他,因為他為人很好,是大家的良師益友,不管年輕的同事有什麽不懂的問題,都能得到這位同事的耐心指導。
換了產品之後,這位同事等於從零起步,又從事了一個對背景要求比較高的業務領域,正常來講前期發展會比較難。
但是由於在小業主群體性訴訟中這種獨特的視角,你的被告全部都是甲方和政府的法律顧問,很容易練就一身本領。再加上這位律師本身性格好,踏實勤奮,為人謙和,平易近人,他去了那邊沒多久,就案源不斷:一部份是之前的老客戶,一部份是來自於所內律師的合作。
按同事的話說,這種體制內法律顧問業務,每天都有各種招投標資訊,但是你到處投標,卻很少能中標,就算中標價格也會很低。這個所很多律師,主要就是靠投標各種法律顧問專案賺錢,有「打過招呼」的,基本都能拿下。
拿下專案,自然就要匹配相應的人員提供服務,如果合夥人自己上,就難免拖累於事務性工作,如果全部交給年輕新人,又有業務不熟練的問題。像我同事這種,在乙方能打甲方的,到了甲方處理各種亂七八糟事,上手也容易。他執業年限夠長,外形氣質能符合國企、央企需要,頗受同行們青睞,所以就順風順水。
案子少的時候,他還試著做了一段時間推廣,結果轉化率上不去,做了半年就放棄了。
我們拆開兩段來看這位同事的發展軌跡,你可以發現,他前後兩段經歷,基本都和平台帶來的業務有很大關系。至於未來的發展,主要還是看客戶的積累。訴訟類業務的好處,在於律師是直接和客戶對接的,同理這種政府法律顧問專案,一般也能直接對接到一些體制內人員,結下交情。
到了一定年紀,尤其是你看成熟律師換所的時候,很看重平台的附加值,無論是更好的辦公室,還是更高的提成比例,是否交發票,對專業領域的附加值,同行轉介紹案源的質素數量,這些都是考慮因素。
如果年紀相對小一些,就會看重「公共案源的數量」。剛找工作的時候,就會側重薪金的多寡。這也和相應的見地有很大關系,你剛入行的時候,相當於眼鏡上有霧,很多東西看不清楚。
對於合夥人們來說,沒有案源但是業務能力確實突出,人品有很好的律師,無論在哪裏都是香餑餑。甚至經常會出現「粥多僧少」的局面——因為一個業務能力優秀的律師,他非常容易不缺自己的案源,也就自然不稀罕你分過去的案子。
雖然嘴巴說自己業務能力強的律師很多,但是,業務能力本身也有硬指標,比如,每拿到一個案子轉化出一個新客戶的效率,比如,能否獨自承辦案件(合夥人把案子交給你就不用再管了),比如,復雜疑難問題的研究與學習能力高低。
律師的業務能力,一方面是實打實用大量案子砸出來的,你一年十個案子,別人二十個案子,積累的經驗就比你多一倍。你執業一年,別人執業兩年,積累的經驗就比你多一倍。
另一方面,個人的性格也是個很大的問題。不同的人做同樣的事情,積累的經驗也不同。有的人不僅敢做還敢想,做的越多學的越多,在重復中找到升級的階梯,有的人,沒幹幾下就煩了,開始浮躁。
比如本題,律師應該怎麽才能快速發展,就「快速發展」這四個字,本身就是一種浮躁,某種意義上,就是我想找捷徑,我想有人給我指個路,我只要如何如何,我就如何如何。但是有時候,快就是慢,慢就是快。
為什麽快就是慢?因為你想快,那就說明你對自己的現狀不滿,你之所以對你的現狀不滿,小概率是你的環境問題,比如平台不行,師父不行,城市不行,限制了你的發展,但是更大的概率是你自己不行,在現在的條件下不能做到「拉滿」輸出,每天打醬油,所以你就覺得自己需要快起來。
為什麽慢就是快?因為發展本身就是每天的成長乘以日積月累。今天比別人多幹,多想,多學,那麽今天就比別人更累。明天、後天也是如此,久而久之,自然發展就快,付出的自然也多。你幹的多,你就覺得累,你覺得累,你就不想幹,你不幹,你自然就慢,你慢,你就想快——你越想快,你越不想多幹,因為你覺得幹了再多也只是累,沒用,學不到東西。
兩個人在森林裏走路,來了個熊。一個人嚇得趕緊跑,另外一個人就蹲下來系鞋帶。這個人就問:你為什麽系鞋帶,你系鞋帶你也跑不過熊。系鞋帶的這個人說:我不用跑過熊,我只需要跑過你就行了。
這是個比喻,我想更接近現實一點的情況,兩個人,一個悶頭跑出去老遠了,另外一個還在回頭看那個熊:媽耶熊跑的真快。然後這人就被吃了。
無論在哪個市場,再小的城市,也是個法律服務市場,市場還是很大的。無論你在哪兒,你多大了,大體上你都是和你的身邊人競爭,和你的同齡人競爭。其實不需要快過合夥人:一年級學加減法,不用學方程式式,你不用一年級學六年級的課。你只需要比你身邊的其他人,每天多成長一些,然後等實習轉正的時候,你比其他剛轉正的小夥子、小姑娘強上一大截,那這個就是「快速發展」。
當打之年,你拿到的案子比別人的多,積累的經驗多,一群年輕律師裏面,律所公認你的業務能力最強,你自然就不會缺案子,這個就是「快速發展」。
人到中年,由於早些年比別人略強,到了中年你身邊的所有人都會認可你,你光靠老客戶、同行、身邊人的轉介紹,案子就多的做不過來,這個就是「快速發展」。
等你真的快速發展了,你再回頭看,那些年輕的時候吵著鬧著要「快速發展」的小朋友,早就不知道消失在哪裏了:你熬不住的時候,你想快的時候,就沒有什麽比離開更快的。
我拿我前同事舉例子,並不是想說他因為選了平台,所以如何如何,平台確實有一定的影響,不能說和律師的發展沒有關系,但是,性格始終是占比重更大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