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7日,統計局最終核實的GDP出爐,年度GDP最終核實一般在隔年1月份之前完成。年度GDP最終核實能夠利用更加全面、可靠的基礎資料,這些資料包括國家統計局專業統計年報資料、部門年度財務統計資料、財政決算資料等。最終核實過程中,主要根據這些資料采用生產法或收入法核算各行業增加值及GDP。 [1] 因此一般來說最終核實的GDP是最準確的GDP。
對本地生產總值數據多次修訂是各國的通行做法。世界各國本地生產總值核算都要根據更加完整、可靠的基礎數據不斷修訂。例如,美國年度本地生產總值數據在次年5月釋出估算數後,還要修訂5次。此外,美國還根據每五年一次的經濟普查資料對當年本地生產總值及本地生產總值歷史數據進行全面修訂。如果本地生產總值核算方法變了,也要對本地生產總值歷史數據修訂。加拿大年度本地生產總值在次年3月初第一次對外公布,隨後還要修訂3次。德國年度本地生產總值在次年1月份公布預計數,隨後進行4次修訂。中國年度本地生產總值初步核算數於次年1月20日左右釋出,隨後進行兩次修訂。由此可見,中國本地生產總值核算和數據釋出制度正逐步與國際接軌,有效地提高了中國本地生產總值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2]
這是2001年以來中國內地31省市區國民總收入(GNI;舊稱國民生產總值,GNP)和本地生產總值圖(GDP)。
GNP=GDP+本國公民在國外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價值總和-外國公民在本國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價值總和
可以理解為「中國人在全世界的GDP」,當然這是不準確的,只是給不清楚這個概念的讀者一個簡單的理解方式。
我們把這個等式變換一下變成(移項):
GDP-GNP=外國公民在本國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價值總和-本國公民在國外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價值總和
由上圖我們可以看到歷年來GDP-GNP>0,換句話說,實際上中國人對外投資創造的GDP是不如外資投資中國創造的GDP多的。不過這沒什麽好批判的,第一中國人「只占」全世界總人口的18%,中國GDP也只占全世界的17%。
這是2001年全世界各國GDP(現價美元),此時中國排在第6位。 [3]
這是2020年全世界各國GDP(現價美元),此時中國排在第2位。 [4]
我們拿出兩個年份和中國相近的國家看一下 [5] :
我選取了馬來西亞、俄羅斯、菲律賓以及白俄羅斯和中國作比較,實際上除了中國有較大增長外,俄羅斯發展不穩定,2011年~2013年是國際油價高點,平均油價均在100美元/桶以上,2020年平均油價為41美元/桶(還記得2020年的負油價嗎?),2019年平均油價為64美元/桶。
實際上如果只看2001年和2020年兩個年份,其他幾個國家增長也不錯,馬來西亞從約4000美元增長到10000多美元,俄羅斯從2000美元增長到10000美元,白俄羅斯也從不到1200美元增長到6400美元,甚至連「發揮比較穩定的」菲律賓也增長了3倍。
不過要是看堆積圖(人均GDP用堆積圖似乎不太合適),中國完全可以說是從「東亞一隅」走向了世界舞台。
最後給大家看一下GDP總量 [6] :
中國的GDP增長固然很強,但是作為世界大班長的美國實力依舊不能小覷。
按照世界銀行的數據,歐盟2020年GDP為15.3萬億美元,中國則為14.7萬億美元。
若使14.7*(1+x)>15.3*(1+y)
只需要(1+x)/(1+y)>1.04即可
IMF預測中國2021年GDP增速能夠達到8%,歐元區為5%(沒找到預測歐盟的),這樣的話(1+x)/(1+y)=1.03<1.04,中國GDP是超不過上一年的歐盟的。
但是就像濟南GDP超越煙台是靠吞並萊蕪一樣,由於英國脫歐,中國2021年GDP超越歐盟基本上是板上釘釘了(前三季度實際上已經超過了,最後一個季度的時間歐盟估計很難反超)。
參考
- ^ 國家統計局
- ^ 陜西省統計局
- ^ kylc.com
- ^ kylc.com
- ^ 世界銀行
- ^ 世界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