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強攻臘子口時的雲貴川啊,這位絕逼是開掛中的戰鬥機。
臘子口之戰可以說是中央紅軍的生死之戰,打過臘子口就能順利北上到陜北,打不過去可就麻煩了。
如果臘子口打不開,我軍往南不好回,往北又出不去,無論軍事上政治上,都會處於進退失據的境地。 ——聶榮臻剛剛跟張國燾分家的黨中央和中央紅軍把前途全押在這上面了。
問題是,臘子口太險了。臘子口位於甘肅叠部縣境,是四川通往甘肅的重要隘口, 素有天險之稱。 隘口兩邊是懸崖峭壁,中間是一條水深流急的臘子河,河上架有一座木橋,橋頭築有碉堡,這是進入臘子口的唯一通道,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當地傳唱的民謠曾形容「人過臘子口,像過老虎口」。
負責攻打臘子口的紅四團團長楊成武回憶可能更為生動:
用望遠鏡擡頭看去,果然地形極為險要, 溝沿兩邊的山頭,仿佛是一座大山被一把巨型的大斧劈開,既高又陡,周圍全是崇山峻嶺,無路可通。 從下往上斜視,山口只有30來米寬, 又像是一道用厚厚的石壁構成的長廊,兩邊絕壁峭立 ,臘子河從河底流出,水流湍急,浪花激蕩,匯成飛速轉動的漩渦,水深雖不沒頂,但不能徒涉。在臘子口前沿,兩山之間橫架一座東西走向的木橋,把兩邊絕壁連線起來,要透過臘子口,非過此橋不可。我找了幾張圖,大家感受一下。
敵人在這裏也是嚴密布防,駐守在這裏的是魯大昌部:
橋東頭頂端丈把高懸崖上築著好幾個碉堡,據俘虜說,這個工事裏有1個機槍排防守,4挺重機槍對著我們。進攻必須經過的三四十米寬、百十米長的一小片開闊地, 因為視距很近,可以清楚地看到射口裏的槍管 ,這個重兵把守的碉堡,成了我們前進的攔路虎,石堡下面還築有工事,與石堡互為依托。透過兩山之間30米的空間,可以看到口子後面是一個三角形的谷地,山坡上築有不少的工事。就在這兩處方圓不過幾百米的復雜地形上,敵人有兩營之眾,此外還有白天被我們擊潰逃到這裏的敵人。口子後面是臘子山,山頂覆蓋著白雪,山脈縱橫。據確切的情報, 魯大昌部兩個營扼守著口子後面高山之間的峽谷,組成交叉火力網,嚴密封鎖著我們的去路。
紅軍經過偵查,發現敵人有兩個弱點:
一是敵人炮樓沒有蓋頂;
二是口子上敵人的兵力集中在正面,兩側高山敵人設防薄弱,山頂上沒有發現敵人。
這意味著紅軍可以迂回爬到山頂上,從上面攻擊橋頭的敵軍。
但是問題來了:
山這麽高,這麽險,與地面夾角幾乎成90°。
怎麽爬上去呀?
誰敢爬呀?
你來試試?
主人公就這樣登場了。
紅軍的諸葛亮會議上,一個瘦瘦弱弱的小紅軍,舉手發言,說他能爬上去。
楊成武帶著驚喜回憶起他的樣貌:
他只十六七歲,但看上去卻儼然是個大孩子了,中等身材,眉棱、顴骨很高,顯得有些瘦,但身體結實,臉上稍帶赭黑色,眼睛大而有神。萬萬沒想到吧,天降猛男居然是位瘦弱的小戰士。
不能不慎重啊,你說你行,難道就真的行了?
小戰士解釋說,他是貴州苗族人,從小受到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所以參加紅軍了。他在家采藥、打柴,經常爬大山,攀陡壁。
眼下這個懸崖絕壁, 只要用一根長竿子,竿頭綁上結實的勾點,用它鉤住懸崖上的樹根、崖縫、石嘴,一段一段地往上爬, 就能爬到山頂上去。我住在大平原,生平還是第一次聽說這種爬山方式。當我看到楊成武的回憶錄時,驚得下巴都要掉下來了!
說他是天降猛男,還真是字面意思,小戰士完成臘子口的驚險攀爬之後沒多久,就消失在了歷史深處,連個名字都沒留下來,仿佛來世上一遭就是為了拯救紅軍似的(雖然我們知道,他很有可能是犧牲或失蹤了)。大家只記住了他的外號—— 雲貴川,一個江西紅軍弟兄對西南地區戰友們的永恒紀念。
話不多說,說幹就幹。但為了保險起見,楊成武決定還是先讓雲貴川做個實驗,先爬一次。只要送一個人上去,就可以接上去一個連,到時候兩面夾攻,臘子口就不難攻克了。
楊成武的回憶實在是太生動了,我也就不賣弄文采了,這裏全文錄入:
那小戰土赤著腳,腰上纏著一條用戰士們綁腿接成的長繩, 拿著長竿,用竿頭的鐵鉤搭住一根胳膊粗細的歪脖子樹根,拉了拉,一看很牢固,兩手使勁地握住竿子,把一把地往上爬,兩腳用腳趾摳住石縫、石板,噌噌噌,到了竽頭的頂點。 他象猴子似的伏在那裏稍喘了口氣,又向上尋找可以搭鉤的石嘴……我和王開湘同誌、李英華同誌,還有營、連幹部, 都屏住氣仰視著山頂,生怕驚動了「雲貴川」,好象是誰要咳嗽一聲,他就會掉下來似的。
夕照裏,只見他那比猿猴還要靈活、輕盈的身體,忽而攀登,忽而停下。 越往上,這個瘦小的身影越小了。我們真擔心,萬他失手,從那高崖上摔下來,可就糟了!這位苗族戰士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我們的心,真是一發系千鈞哪,因為他個人的成敗關系著整個戰鬥的勝負啊!
他終於上去了!我們這才感到脖子已經仰得有些發僵了,不由得長長地舒了口氣。是啊,攀登成功了!多叫人高興啊!
他在上面待了一會兒,又沿著原來的路線返回來了!
我們握了握他的手,向他表示祝賀。他裂著嘴笑了笑,仿佛在說:「我說了,能上去嘛!」
這裏簡單說一下後面的戰鬥經過,紅軍在側擊的方向上放了三個連,分別是偵察連、一連、二連, 其中紅一連的連長叫毛振華,就是強渡烏江時開掛的那位。
正面主攻的是二營,其中六連是主攻連。這個六連, 原來屬於紅四方面二九四團 ,是由一個營縮編而成,過去開辟四川「通、南、巴」根據地,進軍川西北,打過詐多勝仗,有著光榮的歷史。與張國燾分家後,紅一方面軍沒有歧視這支隊伍,將主攻的任務交給了他們。事實證明,他們完成的非常好。
世界上從來不缺開掛的英雄,但紅軍能把他們聚合起來。